龚雅云
【摘 要】 本文倡导“童化作文”与班本课程有机结合,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童化作文”在班本课程教育中的实践对策,构建开释儿童自然潜能的童化训练课程,培养儿童习作兴趣,提升儿童习作能力。
【关键词】 儿童;童化作文;班本课程;实践探究
“童化作文”以儿童为立场,对儿童的语言表达起到积极的作用。将“童化作文”与班本课程相结合,开展主题活动和童化训练营,从中让儿童感受到习作的乐趣,树立习作的信心,引领着儿童在一次次的习作活动中,提升写作能力,发展语言素养。
一、“童化作文”与班本课程相结合的需要
“童化作文”符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特点,能够激发出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趣味性,对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帮助儿童留住童真,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如果能将“童化作文”与班本课程相结合,将在原有基础上大大提升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班本课程是以满足班级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需求为宗旨的课程。在班本课程活动的实施中,要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通过活动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基于“童化”理念之下,班本课程设有生活课程、成长课程、游戏课程、实验课程,有着各色各样的专题活动,对孩子的生活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将课程活动的精彩与意义都留在“童化作文”之中,順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对儿童自身提升习作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以“童化”的视角来开展班本课程活动,这对接下来班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与改进也有益处。
二、班本课程为“童化作文”提供更多的可能
1.激发写作兴趣,丰富写作体验
在“童化作文”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地将指导习作的过程转化为儿童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用富有个性的表达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班本课程多以实践为主,如“年夜饭食材我做主”主题实践活动中,儿童积极参与家庭年夜饭食材的选择和制作,从选食材—动手做—成果展示,有了实践体验,再用文字的形式,以儿童的视角记录下来,才是名副其实的“童化作文”。“童化作文”扎根于班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成长、实验等为素材,丰富了儿童的写作体验,不断产生出丰富多彩的习作资源。
2.搭建写作平台,丰盈儿童生活
在班本课程活动中,找到适合“童化作文”的习作点,完成相应习作之后。结合班本课程主题,开展“童化作文”作品展,将儿童的习作以作品的形式在班级中展现,极大地提升了儿童的习作成就感,为接下来儿童的习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学期的班本课程活动之后,儿童们的习作被结集成册。班本课程立足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儿童真正做到了“我有手写我心”,这本结集册正是儿童们精彩而丰富生活的展现。
三、“童化作文”在班本课程中的实施对策
1.课程主题统整
在施行的教材中,每个单元已有习作的要求,在不增加儿童习作负担之下,班本课程“就地取材”,结合教材中的习作展开主题活动,以“童化”为视角,找到适切的主题,以班本课程主题活动的形式,将习作贯穿于其中,儿童就更乐于接受习作。如在“我的心爱之物”主题活动中,儿童将自己的心爱之物带到班级,相互交流心爱之物的来历,与它发生的事情,或者和心爱之物来个合照,或画画自己的心爱之物。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儿童已经“说”完了习作,“写”习作就水到渠成。将“有为”的训练目标潜藏在“无为”的活动情境之中,让儿童在感官充分自由的氛围中,享受到写作的快乐。这样的习作自然而然就是“童化”作文,充满着儿童的生活气息。
2.开展童化训练营
在确立班本课程之初,就决定在课程中开展童化训练营,明确将班本主题活动贯穿于儿童生活中,将提升儿童习作能力作为目的,儿童于生活中取材,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从开营起,已经进行了六次班本课程活动,“会合作”主题活动、“我的同学”主题活动、“会阅读”主题活动等。这些主题活动与儿童生活相对接,受到了儿童的欢迎,儿童转变原有消极的态度,对习作产生了积极兴趣。但在训练营中,并不是开展活动即可,并不是一放了之,写出“童化作文”还是需要教师的一定指导,如“漫画老师”的班本主题活动,在儿童跃跃欲试,迫不及待想尝试以漫画写老师之前,要指导儿童了解漫画的特点,再由典型的事例表现老师的个性特征,使老师的形象深入人心。有针对性的指导,能让儿童写作起来得心应手。童化训练营以做中写的模式,让每个儿童在活动中亲身经历,在实践中体验童年的滋味,感受成长的快乐,将写作复归到表达自我,交流自我的本意上来,让“童化作文”成为儿童抒发情感的窗口。
综上所述,在班本课程实践中,将“童化作文”充分融入班本课程中,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形式,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学模式,开展童化训练营活动,形成童化作文训练课程,培养了儿童的习作兴趣,提高了习作能力,让习作最终成为儿童的自发行为。
【参考文献】
[1]壮亚芬.做童化言语的“引渡者”——小学童化作文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1(16):32-33.
[2]吴勇.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