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师造化

2020-11-23 01:50温中良
美术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图式山水画意境

温中良

影响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区域地貌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山水画的表现对象是自然景观,尽管它不以再现自然为旨归,而是追求“中得心源”之后个人心性的表达,既可以“澄怀”,又可以“含道”,更可以在“卧游”中“畅神”。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即“中得心源”之前的“外师造化”。“造化”为山水画师法的对象,是素材的来源,也是引发情愫的依赖,因此,山水画创作离不开“外师造化”。即便如董其昌这样以古法为宗,以笔墨为要旨的南北宗论的倡导者,也提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艺术主张,而“行万里路”正是通过面向自然来扩充眼界、素养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这一点,自五代到两宋,乃至元明,都是学习山水画的至法。虽说清代的主流是以“四王”为主的独立笔墨审美的追求者,但这百年间亦不乏以自然造化为取法来源的大家,最为明显者当为石涛,其他如京江画派亦或者金陵八家等,都在践行着“四王”审美之外的山水画创作,也在他们的山水画作品中体现出了地域特征所给予的影响和启示。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地理情况,即便是同一地域,也有着极为复杂的区域地貌,而这一切都成为新的语言、图式风格的可用之资。

近现代以来,在声讨“四王”的浪潮中,山水画家逐渐地将目光又转向了活生生的自然万物,并借助于写生的方式复归造化,去深入地感知和挖掘造化之源,从中提炼丰富多样的语言、图式,并由此形成了新的风格特征,这一点,在20世纪50、60年代的山水画中表现的极为突出。尽管说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的改造和革新是由于政治推动和社会环境的转变引发的,但它自身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因为这种对于创新的追求,对于自然造化的重新关注,并非始于1949年以后,而是在民国年间已经开始了。比如说岭南的“二高一陈”,借助于日本画的技法和写生的方式,来表现中国的山水实物,还有较早的以旅行写生的方式来表现大西北的赵望云,以及随后的关山月。这股风潮在民国算是启蒙和尝试,并不成熟,也并未在山水画的革新上建立相对完整的审美及语言体系,在笔墨图式上也并不完整,它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尝试性的实验精神。但这种尝试与1949年后国家倡导下的大规模的写生有着潜在脉络相承的关系。因此,1949年后的复归造化既有它政治的强制性和推动性,也有山水画发展自身的内在需求。此时期对于自然的关注以及写生的方式在山水画作品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不仅如此,以历时的眼光来看,它开启了20世纪后半叶乃至今日的山水画观悟方式和创作方式,而20世纪50、60年代的山水画也成为了新传统,启发着当代的山水画家。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山水画由于以上提及的复归造化的艺术理念和写生的行为方式,使得区域地貌特征极大地影响着山水画的创作与语言风格的形成,并在山水画作品中有著较为明显的体现。这一方面体现为意境上的地域差异,南北地域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造成了北方的厚重苍茫与南方的清秀润泽;另一方面体现在语言图式上的不同,以石鲁和宋文治为例,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这种由于地域地理和区域地貌的差异所造成的意境和语言图式上的不同。意境和风格的差异,源于两人生存的地域环境、写生轨迹和师法对象的不同。石鲁多年生活于西北的黄土高原之中,此地多土少水,沟壑纵横,又为历史上画家并未涉足之地,故此,石鲁对陕北黄土高原的创造性表现便具备了划时代的意义。而宋文治则生长于草长莺飞的江南,多水多雾,气候温润。他的“宋太湖”称号和他的江南系列作品一样,有着极为明显的地域色彩,都是区域地貌和地域文化在山水画作品中的反映。饶宗颐在其《中国西北宗山水画说》一文中指出,新的区域地貌对于山水画新风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由此形成新的宗派,历史上有南北宗的分野,如果基于大西北的地域风貌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创造,是否可以有新的艺术风格乃至“西北宗”的出现,也并非没有可能。尽管这种说法并未引发更大的反响,但事实上诸多画家的山水画创作尤其是新风格的创造却正是源于对区域地貌的发现和重组来完成的。这一点,无论是石鲁还是钱松嵒,亦或者是李可染、陆俨少,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典型的如石鲁对于黄土高原的表现,苍拙厚重,钱松嵒基于不同地域的风格变化,画塞北的苍茫古拙,画江南的山清水秀,以及李可染的漓江图式,陆俨少的峡江图式,都是有着明显的区域地貌特征。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地方画派的兴起和地方画家对本地域山水资源的挖掘及表现,都体现了山水画家对于区域地貌所能影响山水画风格的重要性的认知和践行。这体现出饶宗颐“西北宗”说的一定合理性和现实可操作性,而当代诸多画家的践行也体现出了区域地貌对于山水画风格的影响,以及区域地理资源在山水画创作中的启示意义和重要价值。白雪石以桂林山水为创作主题和师法对象,提炼概括,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图式风格,既有强烈的区域地貌特征,也有秀丽清雅的意韵。贾又福以太行山为创作题材的来源及精神寄托的载体,创造出雄浑大气的北派山水图式和深邃的意境。于志学则将山水画史上从未有过的冰雪主题作为自己探求的方向,借此开创了新的题材、技法和审美,使冰雪之地的风貌特色也走进了山水画史。这都是借助于区域地理地貌特征开创了新的图式风格和意境的典型例证。又如陕西的画家崔振宽、罗平安,河南的画家谢冰毅、李明等均是借助于本地域独有的山水特征和区域文化进而创造出既具备地域特色又不拘泥于地形地貌的优秀山水画作品。这种情况在他们的弟子辈中也大量呈现,尤其是在学院教育背景下,大量的写生行为和画学思想的传递,使得复归造化的思想深入人心,并以此为契机确立自己的风格走向。有如笔者上文所述,20世纪50、60年代的山水画中因为写生所呈现出的区域地貌特征以及由此地域特征给予山水画语言、图式风格的启示影响至今。

猜你喜欢
图式山水画意境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春色满园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一朵花的意境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