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墨家兼爱说的元性质,是指其总体超越的性质。英语构词后缀meta-,意即总体超越,中国大陆译为“元”。中国港澳台地区译为“后设”,指在对象之后设定的理论。元研究是借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元数学纲领(Hilbert's Programme)的研究方法。
墨家兼爱说的元性质,是把全人类看作命运共同体,由此引申普遍地爱全人类,自始至终用逻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证爱的穷尽性、无遗漏性、交互性、平等性、整体性、不可分割性、彻底性与普遍性。兼爱,是先秦墨家显学的美好理想、善良愿望与奋斗目标。
墨家兼爱说的理论基础,是全人类的共同本性论。全人类的共同本性论的第一个要点:是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人的生命存在论,如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第二个要点:是所有人的人权享有论,如劳动权、休息权与发展权。第三个要点:是所有人的人格平等论,全人类所有人互相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以上要点,贯穿于前五世纪到前三世纪墨家显学对兼爱说的所有逻辑论证,以下展开说明这些逻辑论证的所有重要方面,就教于方家。
墨家从众多维度、视野与侧面,深刻论证兼爱说的元性质,反映先秦诸子百家辩论逻辑哲理的高度和深度,体现墨家逻辑学的总结与创造,蕴涵精深的逻辑哲学智慧,对现代学术界的逻辑哲学研究,启迪良多。
1.不同的逻辑领域:道义理想不等于现实真值
《经上》第98条说:“法异则观其宜。”《经说上》举例解释说:“取此择彼,问故观宜:以人之有黑者、有不黑者也,止黑人,与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止爱人,是孰宜?”①认知本条《墨经》蕴涵的深层意涵,需要借助傅伟勋创造性诠释学“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和“创谓”的文本解读法。
本条说“黑人”二字,孤立看无法确知其真实语义。基于《墨经》语义浓缩的极端特殊性,按照“语境决定语辞一义性”的语义学原理,用现代汉语元语言表述,本条说“黑人”二字意指:“所有人都是黑的。”
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构、语法和语用。《墨经》原文全句,用现代汉语元语言表述,即:用论据“有人是黑的,有人不是黑的”,反驳论题“所有人都是黑的”。因为论据与被反驳的论题,都是关乎事实的,用逻辑学同一律考察,这个反驳论式成立,合适有效。这属于真值逻辑(真势逻辑、事实逻辑)的领域。
比较而言,《墨经》本条说“爱人”,用现代汉语元语言表述,即:“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这是道义逻辑(义务逻辑)领域的命题。把墨家“兼爱”的范畴,展开为命题,即“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这属于道义逻辑(义务逻辑)的领域,是墨家自始至终坚持的美好理想、善良愿望与奋斗目标。
《墨经》元典上下文语境:“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止爱人。”全部语境,用现代汉语元语言表述,即:用“有人被人爱”、“有人不被人爱”的事实论据,反驳墨家的理想论题:“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墨家兼爱说的准确语义)
论敌反驳墨家兼爱说的论据,是“有人被人爱”、“有人不被人爱”(“以有爱于人,有不爱于人”),关乎事实。而论敌反驳墨家兼爱说的论题,是“所有人应该爱所有人”(墨家兼爱说的意涵),关乎理想,是墨家始终坚持的美好理想、善良愿望与奋斗目标。
现实的事实,不能驳倒终极的理想。犹如现实事实非共产主义社会,不妨害共产党员坚持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所以,墨家论敌的这一反驳论式不成立,不合适,非有效。这属于道义逻辑(义务逻辑)的领域。真值逻辑与道义逻辑,是不同的逻辑领域。不同的逻辑领域,有不同的真值规律与判断标准。②
2.“兼”范畴的逻辑哲学规定:理论概括与实际应用
“兼”,是《墨经》哲学人文学的基本范畴,有最高的概括性与普遍的应用性,《经上》第2条,紧接世界的因果性范畴,给出专门定义:“体,分于兼也。”《经说上》举例解释:“体。若二之一、尺之端也。”即兼是整体、集合,与“体”(部分,元素)相对。
第一个实例:“若二之一。”指集合“二”中的元素“一”。若,如,列举典型事例。若,《经下》格式化,演变为“说在”,指“论证的理由、例证在于”。《大取》格式化,演变为“其类在”,指“论证的典型事例、同类事例在于”。二,以两个“一”为元素构成的集合。一,集合“二”的元素。
第二个实例:“(若)尺之端。”指“线”中的“点”。“尺”,指几何学的“线”,是无数“点”(元素)的集合(整体,兼)。“端”,指几何学的“点”。线是点的集合,点是线的元素。
部分与整体的范畴,是概括世界存在和思维认知的普遍概念,是理论认知把握世界的必要环节。部分与整体,是标志事物可分性和统一性的普遍范畴。整体是构成事物各部分(要素、元素)的统一和集合,部分是构成整体的要素(元素)。
部分与整体的范畴,是《墨经》所说的“达名”,最高的类概念,有最广泛的普遍性与概括性,适用于世界存在和思维认知的全部领域,有重要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意义。
认知任何对象,都运用部分与整体范畴。部分与整体的范畴,是思维认知中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基础,是逻辑推论中类属包含与排斥关系的根据,是定义推论原理(“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的关键词。部分与整体的范畴,是所有人须臾不可离的思维工具。
“兼”与“体”,指整体与部分,集合与元素,全局与局部,系统与分子。兼:兼有,兼容,兼顾,整体,集合,全部,都,尽,遍,俱。全称量词。与“体”、“偏”、“特”、“或”相对。
“兼”与“体”的范畴,应用于全世界、全人类。全世界、全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是“兼”(整体,集合)。每一地区、国别、民族、种族、肤色、年龄、性别、阶级、阶层、职业,一言以蔽之,全世界人类无限多样的群体(集团,类别),是“体”,即部分、子集合、元素。
兼,会意字,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lì),字型像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兼容,兼顾,兼有。《说文》:“兼,并也,从手禾,兼持二禾也。”徐注:“兼,会意,兼持二禾,可兼持者,莫若禾也。”段注:“兼,并也,并,相从也,从又持秝,会意,兼持二禾。”《仪礼·聘礼》“兼执之以进”注:“兼,犹两也。”
《孟子·告子上》:“二者不可得兼。”《荀子·正名》:“单不足以喻则兼。”《韩非子·亡征》:“其兼天下不难矣。”“《韩非子·难四》:“夫日兼照天下。”《商君书·画策》:“兼天下之众。”贾谊《过秦论》:“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兼百花之长。”兼字形演变,见图1。
图1 兼字形演变
“兼”,墨家元典作为“兼爱”的略语,代指墨家的“兼爱”说。《经下》第174条说:“无穷不害兼。”即空间无穷,人无穷,不妨害兼爱。空间无穷人无穷,可一语穷尽,同一原理,以此类推,空间无穷人无穷,也可一语穷尽,说兼爱尽爱,彰显《墨经》逻辑推理,机智巧妙。
《兼爱中》说:“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兼爱下》说:“兼以易别。”“别非而兼是。”“使其一士者执兼。”此类例句,比比皆是,清楚说明,“兼”是墨家“兼爱”范畴的略语,是墨家彻底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意涵的积淀、浓缩与结晶。
相对而言,“别”指儒家的“偏爱”学说,即主张爱部分人。《礼记·大传》:“亲亲也,尊尊也。”“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即亲近血缘近的人,尊敬宗法制尊贵的人,视之为永世不可改变的法则。
《非儒》批判说:“儒者曰:亲亲有杀,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即儒者提倡:亲近亲属,因亲属与自己血缘关系远近不同,而有差等;尊重贤者,因贤者与自己血缘关系远近不同,而有差等,表示亲疏尊卑的差异。
儒家反对墨家“爱无差等”,主张“爱有差等”,为封建宗法制的社会政治制度服务。儒家“别爱”说,与墨家“兼爱”说,尖锐对立,不可调和。儒家“别爱”说,与墨家“兼爱”说,作为两种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从其社会基础与历史作用考察,优劣易见,明如观火。
《荀子·王霸》说:“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道破其中隐秘。“役夫”,泛指劳动者,卑贱者。“墨子之说”是代表劳动者利益、愿望、要求的学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美好理想、善良愿望与奋斗目标。“儒之所谨守”的儒家社会意识形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代表封建统治者利益、愿望和要求的学说。
3.空间与人类无穷,不妨害兼爱:超时空性
在墨者生活的年代,对世界究竟有多大,还没有实证的知识。当时的哲学家,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思索追寻世界有穷无穷的问题,常以“南方”为例讨论。《庄子·天下》载惠施著名论题“南方无穷而有穷”。
《经下》第174条说:“无穷不害兼,说在盈否。”《经说下》概括当时的辩论说:“南者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有穷、无穷未可知,则可尽、不可尽未可知。人之盈之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尽、不可尽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尽爱也,悖。(以上引论敌诘难语,以下是墨者论证)人若不盈无穷,则人有穷也,尽有穷无难。盈无穷,则无穷尽也,尽无穷无难。”
即空间和人数的无穷都不妨害兼爱,论证理由在于,人是否充盈于空间。“南方如果是有穷的,那么就可以穷尽;南方如果是无穷的,那么就不可以穷尽。现在连南方是有穷的,还是无穷的,都还不知道,则南方是可以穷尽的,还是不可以穷尽的,也就不知道。人是否充盈于南方不知道,而必然地说人是可以尽数,还是不可以尽数,也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地断言人是可以‘尽爱’(兼爱)的,是自相矛盾的。”(以上引论敌诘难语,以下是墨者论证)
如果人不充盈于无穷的南方,则人是有穷的。尽爱有穷的人没有困难。如果人充盈于无穷的南方,则“无穷的南方”被用一句话说尽,那么我再用一句话说:“尽爱无穷南方的无穷的人。”应该没有困难。
墨者把无穷化为有穷处理。人的个体无穷,但若把无穷作为一个完成的现实整体处理,则这个整体,等于被穷尽。因此,尽管无穷的南方,充满无穷的人,墨者仍然在理论上坚持,可以普遍无遗漏地对人类施与普遍平等的“兼爱”。
4.不知世上人口数,不妨害兼爱:超现实性
《经下》第175条说:“不知其数而知其尽也,说在问者。”《经说下》机智论证说:“不知其数,恶知爱民之尽之也?(以上是论敌对墨家兼爱说的诘难,以下是墨家的论证)或者遗乎其问也,尽问人,则尽爱其所问,若不知其数,而知爱之尽之也,无难。”
即不知道人的数量,也可以知道能够尽爱(兼爱)所有的人,论证关键在于,分析对方的问题本身。“不知道人的数量,怎么知道可以尽爱所有的人呢?”(以上是论敌对墨家兼爱说的诘难,以下是墨家的论证)对方可能是忘记了自己问题本身。如果对方能够尽问所有的人,那么我就可以尽爱对方所问的每个人。如果不知道人的数量,也可以知道能够尽爱(兼爱)所有的人,没有困难。墨家没有陷入对方设置的困境,轻而易举地用对方出的难题本身,驳倒对方,有力论证、维护与坚持“兼爱”(尽爱)的论题。
5.不知世上人处所,不妨害兼爱:超地区性
《经下》第176条说:“不知其所处不害爱之,说在丧子者。”即不知道人的处所,不妨害爱,论证理由在于,分析丢失儿子的人。如果一人丢失儿子,目前不知儿子处所,不妨害对儿子爱怜的感情。这是列举反例,反驳对方论点,是《墨经》止式推论的应用。
论敌对墨家兼爱说的诘难,用全称肯定命题:“凡不知人处所,妨害爱他。”用公式表示:“所有S是P。”墨者的论题是:“凡不知其所处,不妨害爱。”这是全称否定命题,用公式表示:“所有S不是P。”与双方论点,针锋相对。
墨家在辩论中,列举事例“丧子者”,指走失孩子的父母,并不因为不知孩子处所,而妨害爱。这个事例,对于墨家的论题说,是正面事例;对于论敌的论题说,是反例。这个反例可以概括地表达为:“有时不知人的处所,不妨害爱。”这是特称否定命题,用公式表示:“有S不是P。”同论敌的论题,恰相矛盾,可驳倒论敌。
6.爱人要求周爱人:普遍性
《小取》论证说:“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失周爱:因为不爱人矣。”这是强调“爱人”(兼爱)概念的整体性、普遍性与穷尽性。周,周遍,普遍。
“兼爱”范畴的含义,等同于“尽爱、俱爱、周爱”。“兼、尽、俱、周”,在《墨经》是意义相同的全称量词。“兼爱”的含义,适用于全人类整体的每一个体(分子,元素)。这反映墨家兼爱思想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本质的彻底性与墨家逻辑概念的明确性。
7.爱人包含爱自己:超人己性
《庄子·天下》说墨子实行自我刻苦的原则,是“不爱己”,即不爱惜自己。世人竞相批评墨者主张“圣人不爱己”。《荀子·正名》说,墨者主张“圣人不爱己”的命题,是“用名以乱名”(混淆概念)的诡辩。
墨者在《大取》反思,认知别人批评有道理,自我修正观点说:“爱人不外己,己所爱之中。己在所爱,爱加于己。伦列之:己,人也;爱己,爱人也。”这是运用“整体包含部分”的原理与“附性法”的复杂概念直接推理(演绎推理)。
墨者认为圣人爱自己,最终还是为了爱人,实行爱人的事业。《大取》说:“为天下厚爱禹,乃为禹之爱人也。”墨者承认“爱人包括自己”,是为了消除墨子议论中的逻辑矛盾,消解论敌攻击的锋芒,坚定维护墨者“兼爱”的论题。
8.爱人包含爱仆人:平等性
《小取》论证说:“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人也;爱臧,爱人也。”即爱人包含爱仆人臧获。《墨经》说男仆“臧”15次,女仆“获”7次,都是在兼爱与人格平等的意义上使用,没有儒家尊卑等级制概念的含义,主张兼爱范畴适用于奴仆。
9.人口密度,不妨害兼爱:众世寡世爱相等
《大取》论证说:“爱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又相若。”即人口密度,不妨害兼爱。
10.施爱过去现在与未来:上世后世爱相等
《大取》论证说:“爱上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即施爱于过去、现在和未来。
11.过去现在爱一贯:爱人要求一贯性
《大取》论证说:“昔者之爱人也,非今之爱人也。”即爱人要求一贯性,昔日爱人,今日爱人,爱人要不断立新功,具有新表现。
12.兼爱不容割裂开:整体性
《大取》论证说:“兼爱相若,一爱相若,一爱相若,其类在死蛇。”即兼爱世人相等,不容割裂为爱这部分相等,爱那部分人相等。针对儒家“亲亲尊尊”的“差等之爱”。
13.“兼爱”原则:对人就像对自己
“为彼犹为己。”即出于公心善待人,为人犹如为自己。
14.投桃报李:对等互报交互性
论证兼爱的交互性。墨子引《诗·大雅·抑》说:“无言不售,无德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说话就回应,有德就报答,你赠送我桃,我报答你李。
15.“兼爱”包括义与利:仁爱义利紧相连
《经下》177条定义说:“仁,爱也。义,利也。”《经上》第8条定义说:“义,利也。”“仁”的实质是“爱”;“义”的实质是“利”。“仁爱”和“义利”紧密相连,可互相解释和定义。不像儒家爱利分裂,空讲仁爱辞句,不讲实际功利。
墨子的“兼相爱”和“交相利”紧密结合。“爱人”就要“利人”。“兼爱”是墨子心目中“贤人”的高尚品德。做贤人的标准,即有力量就赶快帮助别人,有财富就尽量分给别人,有道理者就积极教诲别人。
墨子的兼爱思想,是手工业行会成员间互助互利原则的理想化,是农工商人朴素平等愿望的理论升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家讲爱人民的实质,就是为人民造福,给人民以实际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16.兼以易别:用兼爱取代别爱
用墨家兼爱学说,取代儒家“别爱”学说。“兼”:指兼爱学说,普遍平等地爱全人类。“别”:指儒家“别爱”学说:有区别地爱一部分人。别,分别,差别,区别。《玉篇》:“别,分別也。”
“易”即取代,代替。《兼爱下》说:“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其说将必无可焉,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兼爱中》说:“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天志中》说:“兼者,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下》说:“兼之为道也,义政(以仁义为治政原则);别之为道也,力政(以暴力为治政原则)。”
17.兼爱用处
《兼爱下》借“天下士君子”即儒者的口说:“您的兼爱学说,好是好,可是有什么用?”墨子说:“如果真没用,连我也反对。世界上哪里有好的,却没有用?”墨子像编剧本,假设有两个人,一人是“兼士”即墨者,赞成兼爱学说。一人是“别士”即儒者,反对兼爱学说。
“别士”说:“我怎么能对待朋友,像对待我自己;对待朋友的父母,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于是,他看见朋友肚饿,不给饭吃;身冷,不给衣穿;生病,不治疗;死,不办丧事。“兼士”说:“我对待朋友,像对待自己;对待朋友父母,像对待自己父母。”于是,他看见朋友肚饿,就给饭吃;身冷,就给衣穿;生病,就给治疗;死,就办丧事。
墨子假定第三人,披铠甲,戴头盔,要出发,参加野战,不知死活。假定第四人,受命出使,巴越齐楚,不知能否活着回来。这时,要把父母妻子,托付给朋友照管,是托付给“兼士”,还是托付给“别士”?无论是谁,尽管他不赞成兼爱学说,一定会托付给“兼士”。这种人,言论上反对兼爱,行动上却选取兼爱,是言行不一。
听了墨子虚拟故事,“天下之士君子”说:“这是选择士,国君能选择吗?”墨子接着,假定一位“兼君”,一位“别君”。“别君”说:“我怎能对待百姓,像对待我自己?这不合人情。人生没有多少年,就像白驹过隙,倏忽而过,我应该把自己先照顾好。”
于是,置百姓饥寒病死于不顾。“兼君”说:“我先考虑百姓,后考虑自己。”
18.墨子智辩:归谬反驳法
《耕柱》说:“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人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子墨子曰:‘子之义将匿邪,意将以告人乎?’巫马子曰:‘我何故匿我义?吾将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则一人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利已。十人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利已。天下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利已。一人不说子,一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说子,十人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说子,天下欲杀子,以子为施不祥言者也。说子亦欲杀子,不说子亦欲杀子,是所谓经者口也,杀常之身者也。子之言恶利也?若无所利而言,是荡口也。’”
即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与你不同。我不能兼爱,我爱邹国人超过爱越国人,爱鲁国人超过爱邹国人,爱家乡人超过爱鲁国人,爱家里人超过爱家乡人,爱父母超过爱家里人,爱我超过爱父母,因为更切近我。打我我痛,打别人我不痛。为什么使我疼痛的,不去防卫,不疼痛的,倒去防卫呢?因此只会杀别人以有利于我,而不会杀我以有利于别人。”
墨子说:“你这种思想,要隐藏起来,还是要告诉别人呢?”巫马子说:“我为什么要把思想隐藏起来呢?我将要告诉别人。”墨子说:“那么,如果一个人相信你的说法,就有一个人想杀死你,来利于自己。十个人相信你的说法,就有十个人想杀死你,来利于自己。天下人都相信你的说法,天下人都想杀你,来利于自己。反之,有一个人不相信你的说法,就会有一个人想杀死你,认为你是散布不祥之言的人。十个人不相信你的说法,就会有十个人想杀你,认为你是散布不祥之言的人。天下人都不相信你的说法,天下人就会都想杀你,认为你是散布不祥之言的人。喜欢你的想杀你,不喜欢你的也想杀你,这就是轻率之言,将殃及自身啊!你的话有何利?如果没有利,还一定要说,那就是存心胡说。”
儒家信徒巫马子,常与墨子辩伦理。墨子对巫马子的驳斥,一针见血。巫马子犹有不忿,于是又有一场辩。巫马子对墨子说:“你兼爱天下,没有看到什么利益。我不爱天下,没有看到什么害处。都还没有实效,你为什么只认为自己对,而批评我?”墨子说:“现在假如有人在这里放火,一个人想用水灭火,一个人想浇油,让火烧得更旺,都还没有实效,你认为哪一种思想可贵?”
巫马子说:“我认为,想用水灭火的人的意图,是对的,想浇油,让火烧得更旺的人,意图是不对的。”墨子说:“我也认为,我兼爱的用意是对的,你反对兼爱的用意,是不对的。”墨子认为,宣传兼爱是善意,反对兼爱是恶意。提倡兼爱天下治,反对兼爱天下乱。巫马子坚持儒家“别爱”(偏爱,只爱部分人)说,论题错误,心存不善,必以失败告终。
19.墨子痛斥子夏徒
《耕柱》载:“子夏之徒问于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无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犹有斗,恶有士而无斗矣?’子墨子曰:‘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伤矣哉!’”
即子夏学生问墨子说:“君子之间有争斗吗?”墨子说:“君子没有争斗。”子夏学生说:“猪狗还有争斗,哪里有士而无争斗呢?”墨子说:“可悲啊!言则称于商汤、周文王,行则譬于狗猪,可悲啊!”
鲁迅1934年8月创作历史小说《非攻》,开宗明义写道:子夏的徒弟公孙高(人名虚拟)来找墨子,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大约是第四或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公孙高辞让了一通之后,眼睛看着席子的破洞,和气地问道:“先生是主张非战的?”“不错!”墨子说。“那么,君子就不斗么?”“是的!”墨子说。“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地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你不懂我的意思……”
鲁迅描写儒墨对话,源于《耕柱》。墨子所说“君子无斗”命题,有特定含义,指在君子仁人间,应相亲相爱,互助互利,不应互相残害欺侮。《非儒》说:“若皆仁人也,则无说(理由)而相与(敌)。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何故相敌?”
即仁人实行兼爱互助,无理由相互为敌。在君子暴人间,墨子主张“有斗”。因为君子为天下兴利除害,可以兴正义之师,诛讨惩罚不义之师。如对暴人不斗,纵容坏人,残害好人,是天下最大“不义”,不能称“君子”。
无论君子内部“无斗”,君子暴人间“有斗”,都不能与猪狗打斗,相提并论。子夏之徒把这两个不同问题,混为一谈,遭到墨子的痛斥。儒者言必称汤文,行动却仿效猪狗,墨子连呼“伤矣哉”(有伤人格)。
20.理想教育
“兼爱”是墨子仁义学说的内容。《经说下》发挥墨子思想说:“仁,爱也。义,利也。”仁爱义利相连,互相定义。“兼相爱”和“交相利”紧密结合,“爱人”就要“利人”。“兼爱”是墨子心目中“贤人”的高尚品德。
墨子说:“为贤之道将奈何哉?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兼爱”是墨家希望实现的道德理想、要求与愿望。墨子看到现实生活存在“不相爱”的事实,说:“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由于“不相爱”,故“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造成混乱。
墨子针对现实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墨子把“兼爱”理想,看成治理社会混乱的药方,孜孜不倦“劝人兼爱”,“教人兼爱”,运用教育游说手段,宣传兼爱,希望当权者“王公大人士君子”,接受实现兼爱理想。“天下之士君子”不接受墨子兼爱主张,屡屡发难抵制。
21.兼爱实现
《兼爱下》借“天下士君子”的口说:“兼爱算是够仁义,可是能实现吗?实现兼爱,就像手提泰山过江河,不能实现。”墨子说:“你的譬喻不恰当。手提泰山过江河,自古到今,不能实现,可是古书记载,古圣先王,禹汤文武,亲自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把实行兼爱,改良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当权国君,卿大夫和士阶层,大力游说,说服他们实行兼爱主张。
22.兼之为道
以兼爱作为治国的道理和指导思想,墨子和墨家的政治理想。《天志下》说:“兼之为道也义政,别之为道也力政。曰:义政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即实行“兼”,就是以道义治国理政。实行“别”,就是以暴力治国理政。有人问:以道义治国理政是怎样?回答是:大国不攻小国,强者不欺凌弱者,势众不残害力单,乖巧不欺负愚憨,尊贵不傲视低贱,富足不鄙视贫穷,少壮不侵陵衰老。天下众多国家,不用水火毒药兵刃互相侵害,天下太平。
23.孟子攻击,墨学中绝
孟子《孟子·滕文公下》攻击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墨子《兼爱》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罔顾事实,荒谬绝伦。《四库全书》十亿字,有24卷25处,长篇大论,承袭孟子谬论,视墨子兼爱为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导致墨学中绝。
封建社会漫漫长夜,儒学界把孟子谬论,奉为金科玉律和真理标准,反映儒家群体丧失理性,冥顽不灵。用现代批判性思维和论证逻辑的科学术语说,是典型的“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缺乏型的恶劣诡辩,亟需用科学逻辑予以分析批判,清除影响。
孙中山《三民主义》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是世界第一平等博爱大家。”[1]英国李约瑟:“墨子早在公元前第四世纪就宣传兼爱学说,受到了人们一致的推崇。”[2]梁启超《墨子学案》说:“墨学所标纲领,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曹耀湘《墨子笺·兼爱下》说:“兼爱者,墨氏之学之宗旨也。”皮嘉佑《平等说》:“平等之说导源于墨子。”[3]墨子是劳动者的圣人,墨家是劳动者的学派,墨学是劳动者的学说。“百世之师”,百代大众的老师。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批注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孔子不耕地,墨子自己动手做桌椅子。”[4]
什么叫“圣人”?《孟子·尽心下》给出两个经典性的定义。一,语词定义:“大而化之之为圣。”即格局伟大,融会贯通,能够教化天下,叫做圣人。二,作用定义:“圣人,百世之师也。”即圣人可做百代人的老师。东汉赵岐注:“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谓圣人。”学说普遍推行,教育变化天下,叫圣人。圣人可做百代人之师。
墨子是平民出身的文化伟人,在世时就被普遍地,习惯地称为“圣人”、“贤人”。唐余知古《渚宫旧事》二引鲁阳文君对楚惠王说:“墨子,北方贤圣人。”《公孟》引墨子弟子跌鼻对墨子说:“今先生,圣人也。”
墨子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出现的中国文化巨人。德国文化史学者雅斯贝尔斯说,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人类精神基础同时独立地在中国开始奠定,直到今天人类仍然依附在这一基础上。这期间所发生的精神过程,建立了一个轴心,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的时代。这一时期发生了不寻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墨子。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5]
恩格斯评价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6]墨子活动的战国时代,经历着中华民族“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墨子“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巨星。
梁启超形容战国学术勃兴的盛况说:“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乍裂,热石竞飞于天外。”[7]诸子百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概括六家有墨家。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概括九流十家有墨家。
2015年12月16日报道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引证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提出“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用墨子思想,解决当代世界课题。[8]
墨子兼爱学说,包含对现代和未来有重要意义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启示。在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墨学研究现代化的目标,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墨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和普及化,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注释:
①引《墨子》原文校勘,见孙中原《墨子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②孙中原《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光明日报》2016年1月20日6版《光明论坛·温故》;孙中原《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2日11版《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