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情志疗法治疗帕金森病验案一则

2020-11-23 03:52唐艺芸李金香赵艳玲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情志帕金森病针灸

唐艺芸,李金香,赵艳玲*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等运动症状和睡眠障碍、情志异常等非运动症状。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将持续增长[1]。帕金森病作为高患病率、高病残率、慢性病程及渐进性发展的一类疾病,不仅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随着PD病程的迅速发展,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加重,至疾病后期,患者常出现运动并发症,如“开-关”现象、异动症等[2]。现代医学在治疗PD方面,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症状,延缓疾病的快速进展[3],其中药物治疗作为主要手段,但长期服用药物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且随着病程进展,治疗效果可能逐步降低[4]。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实[5-6],中医针灸综合治疗能同时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延缓疾病进程,降低药物引起的并发症,且针灸擅长身心整体调理,在其治疗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

赵艳玲老师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在针灸治病机理和临床方面颇有建树。赵艳玲老师针对PD患者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采用传统针刺、康复结合情志疗法,效果显著。现举赵老师治疗帕金森病验案一则,总结其临证经验,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韦某,女,70岁,退休工人,2018年5月21日初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门诊。主诉:四肢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4年余。病史:患者于2014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静止性颤动,渐进性发展,逐渐出现肢体拘急,运动迟缓,以左侧肢体为甚,于当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病”,规律服用药物“多巴丝肼片剂”,每次0.125 g,2次/d。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且近4年逐渐出现躯干前屈、不能伸直,双上肢上抬困难,双小腿后侧肌肉及足背疼痛,特求诊于本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住院号:00487726)。刻下:患者双侧肢体不自主震颤,以左侧为甚,静止时明显,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解纽扣、系鞋带等动作缓慢,步态慌张并欠稳,嘴唇和下颌部颤动,左侧肩臂上举受限明显(图1),双小腿后侧及足背疼痛,语速缓慢,情绪焦虑抑郁,纳可,寐欠安,二便调。舌淡胖,有裂纹,苔薄黄,脉细无力。查体可见:T:36.7 ℃,P:66次/min,R:19次/min,Bp:111/65 mmHg,神清,体瘦,面部表情呆板,嘴唇和下颌部颤动,语速缓慢,躯干前倾前屈体位,起步缓慢,步态慌张,左手呈“搓丸样”动作,肘关节屈曲,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增高。中医诊断:颤证;辨证:肾精亏损、肝风内动型。西医诊断:帕金森病。

图1 患者左侧肩臂上举受限

2 治疗

治则:滋肾养肝,熄风止颤,通络调神。操作:①针刺:穴位处常规消毒,采用0.25 mm×40 mm规格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仰卧位取穴:百会、印堂、太阳(双)、地仓(双)、曲池(双)、内关(双)、合谷(双)、气海、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俯卧位取穴:百会、风池(双)、大椎、肩井(双)、曲池(双)、合谷(双)、膈俞(双)、肝俞(双)、肾俞(双)、秩边(双)、委中(双)、太溪(双)。百会、印堂、太阳(双)穴针尖与皮肤呈45°角斜刺0.5寸;风池(双)穴针尖朝鼻尖方向针刺进针1寸,直刺进针1寸;秩边穴垂直进针2寸,采用平补平泻捻转提插手法,直至针刺得气后传导至足底;余项穴位常规针刺操作,以局部酸、麻、胀为度,仰卧位针刺头面、腹部及四肢部前侧腧穴,俯卧位针刺后头项部、背腰部及四肢后侧腧穴,交替进行,四肢部穴位留针约10 min,头面、腹背部穴位留针30 min。以上针刺操作,每周治疗6次。②康复训练:指导锻炼核心肌群(腹直肌、腹横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调节身体稳定性;平衡训练控制踝关节运动,改善步态姿势;关节松动训练(膝关节、踝关节、跖趾关节)松解关节粘连,缓解疼痛;肌肉牵拉(胸大肌、胸小肌、背阔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降低肌张力,缓解肌肉挛缩;指导患者进行“靠墙直立”“手爬墙”“晾衣服”等姿势训练,增大关节活动度。③情志疗法:结合患者家庭、生活、教育,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细心、耐心的沟通交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疏导,使其对生活、疾病治疗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并应用恰当贴切的语言,结合患者的检查结果,给患者讲解其病情、疾病知识,讲述针灸治疗PD成功的案例,增加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及积极性。患者住院37天,于2018年6月28日症状好转出院。

图2 患者左侧肩臂上 举受限改善

图3 患者肩臂上举受 限进一步缓解

二诊(2018年10月9日):患者精神较前好转,自觉焦虑抑郁情绪较前缓解,嘴唇和下颌部颤动稍能控制,左侧肩臂上举角度较前稍增大(图2),双小腿后侧及脚背疼痛稍缓解,但仍有肢体运动症状。继续给予以上治疗方案。住院43天,于2018年11月23日症状好转出院。

三诊(2019年5月22日):患者精神可,无焦虑抑郁情绪,嘴唇和下颌部稍颤动,双侧肢体不自主震颤症状较前明显缓解,缓慢步行时,步态较稳,左侧肩臂上举角度较前明显增大(图3),双小腿后侧及脚背疼痛感缓解。继续给予中医综合治疗,嘱患者保持积极、健康心态,坚持肢体功能训练。患者住院43天,于2019年7月5日症状好转出院。

3 讨论

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范畴,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杂病证治准绳》有言:“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平素体弱,肝血不能充盈经脉,病久忧思过度,致使肝肾两亏、气血两虚,治以滋肾养肝、熄风止颤、通络调神。赵艳玲老师采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此患者,措施包括针刺、康复训练及情志疗法。

针刺选穴以辨证论治为总则,百会、印堂为督脉之穴,督脉为阳脉之海,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脑为元神之府,又为髓海,故取督脉之穴调理一身阳气,使得气血上荣以濡养脑髓;大椎属督脉,刺之通督调神、健脑益髓,正如《难经·二十八难》所言:“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肩井处多阳经交会,刺之调和气血,维系阴阳;《太平圣惠方》曰:“太阳穴理风……”《普济方》言:“曲池……主手不得举,瘛瘲癫疾”,加之风池为治风要穴,合刺之以祛风止颤;心主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刺之可调理心气,宁心安神;合谷为手阳明经合穴,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两穴合之“开四关”,可平衡阴阳、熄风止痉;地仓属足阳明胃经,刺之促进面部气血运行;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配合肝俞、肾俞可补益肝肾;气海、关元、足三里、膈俞刺之以益气养血通络;秩边、委中运针可达到“气至病所”,可疏通下肢经络;太溪为肾经之输、原穴,刺之滋补肝肾。《灵枢·根结》言:“用针之要,在于只调阴与阳。”阴阳平衡破坏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曰:“背为阳,腹为阴”,因此,在疾病治疗上,应注重阴阳调节,采取隔日腹背面交替治疗。针刺治疗结束后,针对帕金森病肌张力增高及病久肌肉僵硬引起的躯体姿态异常及肢体功能下降等,可配合康复训练,增强患者自身平衡及协调能力,调节肌肉适应性,增强身体稳定性,改善患者步态及躯体运动等功能,提高生活能力,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情志疗法,即以一种或几种情志化解或者抑制其他情志,以治疗情志障碍及其所致躯体疾病的方法,旨在调整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情志疗法理论基础上继续发展,可延伸出情志疏导法、情志导引法、情志陶冶法等,在临床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因素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不良情绪不仅会加重身体对疾病的痛苦体验,且影响疾病的预后,因此,赵艳玲老师将中医情志疗法贯穿于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在专业医学的基础上,利用情志疗法,缓解患者因帕金森病所致的焦虑情绪,疏导患者心理,促进疾病向康复方向发展,最终提高针灸疗效。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致使帕金森病患病率与日俱增,西医在此病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目前暂无预防和阻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有效方法。赵艳玲老师治疗此病注重“神情并治”,将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采用针刺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控制运动症状,针刺与情志疗法共用,以补益肝肾、调畅情志、优势互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情志帕金森病针灸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帕金森病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98例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