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楠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主张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教育质量革命”。“新医科”是一种基于医学产业变革需求的融合新科技的新型教育理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新型的医科人才,以满足新时代的医学人才发展需求[1]。结合新医科的理念背景,医学高校需更新医学教育理念,调整师资队伍,探讨目前医学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建设新医学模式的高校师资队伍,推动医学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新医科是针对中国医学高等教育现状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也是教育部提出的“四新”教育计划之一,“新医科”理念的核心在于构建卓越的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实现“以生物医学科学为主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医文、医工、医理等多学科交叉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教育体系[2]。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需要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医科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医学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完成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及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紧密结合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实现多学科之间的有效互动,最终培养出能够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型人才[3]。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一所高校的第一要务。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主要是由教师完成[4]。因此,高校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对高校人才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基于此,医学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否满足当前新医科的教学需要,是当下新医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过去医学高校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基础医学教育上,缺少对医学前沿领域知识的探索以及新学科交叉理论的研究。此外,实验教学理念落后、政策不科学也降低了师资队伍的总体综合素质评分。由此可知,医学高校中的绝大部分教师,在“新医科”的背景下,都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运行不仅需要维护队伍之中的良好育人氛围、友善人际关系,还要树立正确地诚信教育理念维护队伍发展环境,同时也需要硬性规定和运行机制来约束。
目前,医学高校的师资队伍仍然保留着一些陈旧腐朽的体制,始终无法将其妥善解决。第一,人才的管理过于封闭,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优势互补;第二,医学高校教师的职务和待遇几乎是终身制,晋升困难,教师自身没有前进动力,也没有危机意识;第三,过分强调论资排辈,阻碍青年教师发展,优秀教师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医学高校的创新性发展受到限制;第四,奖金均分严重,进组既得,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受挫;第五,医学高校在管理上过于细化,将教师束缚在管理体制内,限制自身职能的发挥。
从目前医学高校的各个学科划分来看,学科分类较为详细,但是覆盖面却狭窄,学科发展不够均衡,教师的知识覆盖面也十分狭窄,这就造成了教师无法承担跨学科的教学工作,无法满足医学高校新医科的教学需要。从教育职称的方面来看,全国医科副教授占比较低,在年龄方面,我国普通高校专职医学教师的年龄结构比例不协调,中老年教师比例较大,不利于青年优秀教师的引入。整体来看,说明医学高校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不协调。
在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完成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总体目标,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一是培养和打造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重点关注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打造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与“战斗精神”的医学教师团队;二是培养一批师德优良、水平高、业务精的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三是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廉洁高效、团结务实、结构合理、善于管理的高素质党政管理人才队伍;四是培养一批懂市场、能开拓、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校办企业家;五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应用技能精湛的医学实验工程方面的高技能人才。
为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需要引进学科带头人以及有行业经验和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打造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为领导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尤其是对新医科的跨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新医科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引导全院教师转变医科教育观念,不断将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落实到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医学院校要定期开展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新医科教学改革的学术交流。鼓励与引导高校之间的互动、访学以及教师深造。不定期地聘请优秀医学教授到校园内进行学术讲座、座谈交流等,推动新医科教学改革和教育理念的进一步落实。鼓励缺乏经验的教师进行临床实践,积累工作经验,设置教师实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医学高校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师资队伍人才的管理体制建设中,把优秀人才资源作为教师体制建设的基础。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医学高校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受重视程度,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充分整合与利用人才资源,尤其是要完成各个学科之间的人才共享。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投入、超常规的举措来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确立人才激励制度、人才竞争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调动人才参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专心进行教学与科研,进而为新医科教学事业作出贡献。
首先,发挥老年高职称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确立他们在医学教育中的“领头羊”地位。尤其是针对主干学科以及新医学领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解决科系间的联系困难问题,完成教师科研立项、建立教学硬性点等科研任务。其次,由于中年教师在医学高校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最大,因此,要将重要的科研教育任务指派给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中年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年龄以及职称优势,一方面接受上级高级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利用自身经验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培养,同时要充分吸收新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新医科教育理念的关键在于交叉学科的引入,这为中年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新的学习方向。不仅如此,中年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突破以往的观念拘束,扩展知识学习路径。最后,青年教师是医学高校师资队伍最应当着重培养以及引入的对象。医学高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基础素质培养,鼓励优秀青年人才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教学水平。坚持对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岗位、教育理论、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的培训,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法规、教育心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教育,使其熟知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明确教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帮助青年教师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同时,要在实际工作中向中年教师、老年教师学习以及接受引导任务,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才就是资源和财富。医科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医学教育的根本与医学教育振兴的希望。对于肩负着传授新医科理论和培养高层次医科人才的高等医科院校来讲,必须要打造一支体制完善、素质与能力突出、人员结构协调的师资队伍,推动医学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