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庆 何慧姝 麻晓琴 谭林曦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由此而产生。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课程思政的过程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非思政课程如何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也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问题。非思政课程教师授课时也有意识地以“课程思政”的理念为指导,在教学中予以恰当融入,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是基于此而开展的实践探索[2]。
课程思政为职业生涯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高职院校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价值追求愈发强烈,对职业生涯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和精准。
职业生涯相关教育课程在高校已得到更广泛的开展,也出现了向中学下沉的现象。这种背景下,职业生涯教育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困境。“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教育,让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对职业生涯教育困境进行重新审视和改革探索[3]。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是顺应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发展的趋势。“课程思政”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职业教育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以职业生涯教育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得到充实,使之更有吸引力。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实现价值引导,为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
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理想信念、价值引导和道德约束。将“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奠定了基础。各种伪装的“普世价值”、娱乐文化以及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结构调整引发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职业生涯教育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目的是为了“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这门课程不是单纯向学生传递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知识、技能的课程,更是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这正符合了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要求,与思政教育注重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是一致的[6]。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相互补充。思政教育普遍重视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是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生涯管理、职业发展方面关注较少。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专注于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生涯管理和职业发展,并同时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提高学生应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见,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合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角色转变,适应职场环境。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
变是核心,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着重点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特点、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重要,需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无形中引起学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升华,达到职业环境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视理论知识系统性讲授、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情况是有差异的,也正是二者可以相互借鉴之处。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思政就是潜移默化地把新时代思政教育思想融入到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在职业生涯教育中促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系统性与思政教育协同性高度融合。
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度目标与个人的社会担当有机结合。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既强调职业发展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让学生成为兼顾个性与社会需要的职场人。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是将行业精神培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中。把行业精神中诚实守信、踏实肯干、开拓创新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价值引领融入到课程的理论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中,形成课程内的“大思政”格局。二是发掘和整合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大思政教育内容。生涯规划意识中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涯看成是贯穿人一生的事情,而非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进行职业价值观澄清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而不是“随大流”;引导学生通过参观、实习、生涯人物访谈去了解各行各业的生存现状、入职门槛、发展空间以及职业素养;在求职过程中,端正的态度、良好的修养以及职业精神是必备的等。这些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典型案例、亲身体验、人物访谈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观念和态度的转变[7]。
一是重视主观性评价。从注重职业测评等客观量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向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朋友评价的活动,加深认知和评价深度。二是探索“主题体验、行动导向、亲身实践”等教学法,让学生在模拟活动、小组活动、实践中从实际职业决策的专业角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了解行业人员的行为规范、道德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8]。三是贴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要充分了解学生达到内在需求和思想动态,找准思政教育切入口和内容载体,从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关注的时事和真实的关切出发,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依托信息化手段。
一是组建结构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在生涯教育课程思政过程中,应当组建思政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的教学团队,完善思政课教师与职业生涯教育相关团队集体备课制度,共同进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尤其是整合两门课程中有相通的部分,梳理生涯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教学实践中,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二是培养提升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针对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教师,加强思想政治培训,强化“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让育人成为每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引导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三是加强教师对自身专业的热爱。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术成就、心得体会、个人风格和魅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较大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对职业的认知、道德修养、人生观及价值观等传递给学生,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以往比较重视对知识、技能的评价,缺乏对学生素质、思想、情感的评价。职业教育课程中活动和实践较多,因此在课程评价中,应适当增加口语评价。如模拟面试活动中,可以增加教师和面试官对面试准备、面试活动本身、面试过程等方面的态度、认知水平、客观效果等方面的口头评价,并予以及时反馈,以实现更全面的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