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月霄 蒋冰凝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新时期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是高校生存的命脉,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每年都是“就业难年”。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660万,2012年680万,2013年699万,2014年727万,2015年749万,2016年765万,2017年795万,2018年820万,2019年834万,2020年874万。自2011年以来,全国毕业生人数按照2%~5%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每年毕业生人数再加上先前未就业学生,每年有近千万的大学生就业[1]。可以看出,在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既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使每个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大学阶段是学生专业化发展,夯实职业素质的关键期,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也最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要。所以要充分履行所肩负的责任,把握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各种机会和方法促使学生在职业素养上充分历练和实践,切实地培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职业素养是从事社会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及修养,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员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以及从事某种职业所具有的职业要求。职业素养的内容比较宽泛,目前各类研究文献对它的界定并不相同。
一般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技能、职业理想(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职业技能是显性的职业素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是隐性的职业素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1973年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中,它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另一部分是深藏的“冰
山以下部分”[2]。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可了解、可观测、外在的显性部分,可以通过培训得到改变和发展,比较容易获得,也可以通过考查资质证书和简历、面试、考试等具体形式测量;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特质以及动机等,是人难以测量的内在隐性部分,对人员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它不易随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招聘单位是讲实际、论实力的地方,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希望新员工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角色,创造更大的效益”,不仅会对应聘者的显性职业素养进行考察,更会对应聘者的隐性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考虑。因为隐性职业素养是支配一个人外部行为的关键部分,招聘单位决不会招聘有才无德、隐性职业素养差的人,以防对企业会产生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大学生只有在大学阶段,夯实职业素养,全方位发展自己,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肯定。
一部分大学生在高中时期“盲”于选专业,多数听从了父母、老师、兄弟姐妹的意见;大学时“茫”于学习,不知道自己将来想从事何种职业;毕业时“忙”于找工作,感觉毕业就失业,这种现象在高校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所谓“出口决定进口”,高校发展要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关键。因此要加强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保证畅通的毕业生“出口”,获得良好的毕业生口碑,是实现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分析了教育在“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决定性意义[3]。可知,教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实现教育的根本功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大意义,使得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更显得刻不容缓。
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要唤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和打算。作为辅导员,要学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然后针对学生年级、专业特点、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在真实的职场中体验,以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目标管理、决策等。使学生通过多角度体验、参与、感悟及学习,达到学习效果,切实唤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学生带着感悟重回学校,学习方向会更加明确,学习动力会随之加大,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注入新鲜活力。
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显性职业素养的支撑,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根本。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正向思维、积极心态、独立能力、有效沟通、责任担当、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正直、追求卓越等[4]。
一个具有良好隐性职业素养的人,能在工作中踏实认真、吃苦耐劳、承担责任、耐受挫折、努力钻研业务,比较容易在工作中做出贡献;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隐性职业素养,容易迷失方向,本职工作也就很难做好。辅导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帮助学生意识到隐性职业素养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比如在锻炼学生的正向思维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正向思维,了解正向思维使大脑更加开放,挖掘出能力、创造力和潜力的作用,正向思维处于积极的激活状态。相反,负向思维则忽视自我、否定自我,不会努力开发自我。如果在恶劣的环境,会更加显现出正向思维的优势,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建立,会经过一个长期的调整、强化和反复的过程,即正向思维—导向成功—强化正向思维—进一步成功。辅导员要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历的各种问题,通过反复实践、控制、调整自己,引导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成为自己的一种意识活动,达到培育学生正向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品质中,辅导员首先通过“要做就做最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成绩达到85分了,鼓励学生想办法达到90分,然后是95分、100分,不断努力;其次通过“多做事情少问问题”处事方式,鼓励学生发扬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能够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再次通过“没有任何借口”的要求,让学生接受了任务就意味着做出了承诺,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最后通过“注重细节”的行为方式,要求学生细节到位,执行力就不成问题。通过四个方面引导锻炼学生追求卓越的个人品质。
专业技能素质是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技能是指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培养的能力。现在,部分大学生对职业技能的理解有失偏颇,他们认为有高的专业课程成绩,专业技能也就高。而实际上,专业知识成为职业技能尚有一定差距,要经过不断实践和提炼,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职业技能。作为辅导员要把握学生动态,经常注意纠正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各种偏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督促、鼓励学生通过课内学习、课外培训、加强实践的方式,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不断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辅导员也要不断引导学生盘点自己现有的知识性技能,把思绪引向未来,想想哪些知识性技能自己目前还不具备,但将来可能会用到?是否有途径获得这些知识性技能?以督促学生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创新素质是个体在掌握相关学科前沿知识的前提下,运用已有的知识、以及可以利用的材料,而产生的一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方法、观点和产品的素质,它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作为辅导员,在带领学生干部营造班级学习氛围时,要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努力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充分利用新媒体了解国家经济形势、就业政策、发展趋势,顺应潮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比赛、“互联网+”比赛、电子商务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创新的世界里来。同时指导学生想象和联想,转换视觉,破除消极的思维定势,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现有的知识经验批判的继承,在借鉴中有所突破,使现有的知识经验都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正面的作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积极交流合作,通过交流信息,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在合作中使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得到升华,让创新的种子在学生的心底萌发,不断发挥学生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