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分析

2020-11-23 17:00李乃干
就业与保障 2020年7期
关键词:食品类专业课程食品

文/李乃干

食品加工行业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国内现行食品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综合型食品加工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为了顺应多变时代的发展需求,高校增设了食品类专业,根据食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食品类专业课程[1]。但根据市场调研的不完全数据显示,目前食品类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市场急需食品类人才与食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现象日益凸显。结合相关企业的表述,他们认为在校内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大部分人缺乏社会意识,在工作岗位中,无法根据行业的生产现状,为企业做出贡献。针对此种现象,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设计了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方法,整合了多渠道获取的教学资源,有效地延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属于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仍存在一定的出入,为人才培养提供新方向的同时也对其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为了提高食品类专业人才质量,提升学生与社会需求岗位的适配能力,本文深入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为全面推进教改提供理论支撑。

一、人才培养目标中学生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问题

根据市场人才培养现状,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将传授知识作为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目标,根据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的知识量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但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革新,高校在不断教学实践中已经充分地认识到,除了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掌握量,还应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2]。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高校开始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改的带动下,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方式逐步发生转变,已从传统重视学生共性能力培养调整为注重学生个性能力培养,更加尊重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意识,向教师及时提出相关教学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适当降低自身的情感倾向,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不可给予学生太大的学习差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意识为核心理念,确保学生对食品专业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形成个性化的品质,满足市场内食品类行业对象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最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新局面。

从社会宏观角度分析目前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门发布的教学标准文件完成课本教学内容,一直是专业课程教学的目标。经过创新创业教改的深刻影响,现代化人才培养方式汲取了其优点,仍沿用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的方式[3]。但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创新,提供了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放宽对人才的约束,以完善学生通识知识框架为主体教学目标;并适当地增加了隐性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求。采用上述方法二次规划教学目标不但可以提升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能力,同时可提高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质量。

二、完善校内食品类专业人才理论融合实践课程

在传统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校通常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分化能力,认为理论课程应以理论知识解读为重点,实践课程应开展教学活动相关实验研究。但随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高校逐步认识到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潜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整合了教育中的问题,调整了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了人文科学课程、工具使用技能课程等。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以真实的食品加工生产案例为理论课程的教学导向,全程理论整合实践,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掌握食品生产等相关实践工作流程。同时,在食品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中,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操作前,对学生开展食品生产流程、加工技术、后期营销等理论知识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理论框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正确认知。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下,校内专业课程教育体系逐步融合,与食品行业对人才标准逐步吻合,并在不断发展中成了高校未来在教育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在食品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规范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生产条例,同时要求学生了解食品生产中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多种因素。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无法解决的问题恰好可在新教育体制内不断实现完善,以此证明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优化食品类专业课程教学结构

传统的食品专业课程教学通常按照课本教材要求,以章节结构为教学主线,虽然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完成教学任务[4],但由于缺乏针对性与连贯性,在学习中若学生针对某一章节的内容知识点掌握较模糊,极易导致学生后续学习无法与前端学习连接,因此丧失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此高校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模式为主线,开展食品类专业课程教学结构优化的研究。整合校内教育现状,按照“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拓展知识教学”的标准化流程完成教学。采用搭建校内教学平台的方式,先对学生实施食品类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设计线上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以微视频、PPT课件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可实施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能力较强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同时,以社会核心生产技术为导向,针对食品类专业课程需求,设计综合性学生实践环节;并采用增设选修课程的方式,提供学生学习多元化选择。辅助学生扩大就业面,延展就业渠道,避免学生走出校园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此外,要求高校将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能力拓展课程将其置于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同等地位。根据社会食品生产厂家对基层工作者到技术型员工的需求量,设计不同形式的能力拓展课程,例如食品创新包装课程、食品安全检测课程等。由简到难,设计综合教学课程及单项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专项能力,并将此过程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食品生产配比、生产工艺,完成食品的包装、质量控制等工作。学生享受到完成成果的自豪与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能力与初步产品开发能力。

受到创新创业教改的影响,传统的教学结构得到了全面的优化,加深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促进了学生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使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达到实质性飞跃。

四、整改人才全面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作为支撑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全面衡量学生学习成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针对传统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的评价方向单一的缺陷,整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式,提出了食品专业人才评价新方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学生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引入了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根据学生在拓展训练课程中的实践成果,评价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技术应用与掌握的熟练程度,全面分析学生与市场发展的协同性,并以此作为衡量学生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键。通过第三方专业认证的学生由高校颁发合格证书,丰富了学生就业简历,提高了学生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能力。第二,基于教师角度评价,整合教师记录的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空间、课堂出勤次数、学习中与教师交流次数,根据相关主客观因素,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能力。第三,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根据学生在食品生产加工实践活动中,对食品质量的严格把控、对生产包装的创新,提出对学生的考评,评估学生走向岗位后对工作的严谨性。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只有不断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才能探索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意义。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教学改革将是未来教育产业在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后期的食品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整合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引入市场生产新技术,使毕业生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有益动力。

猜你喜欢
食品类专业课程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教学素养培养策略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一季度全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达3628亿元同比增长10.2%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