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娟 朱蓉(高级会计师) 梁勇(博士)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绵阳 621000 四川省扶贫开发局 四川成都 610000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乡村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和城镇一起构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在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关注和惠农政策的指导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尤其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实施以来,更是掀起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过程中,国家及地方下拨了大量资金以解决农村贫困、发展农村经济,但由于农村财务会计制度建设滞后,基层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欠缺规范性,资金下拨后没有规范、系统的财务体系进行监督,出现了贪腐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迎来又一个高潮,农村财务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基于此,课题组对四川省甘孜、北川等州县的农村财务问题进行了调研,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财务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一)构建与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客观需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指出,结合省情实际,要着重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四川是全国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广大乡村类型多样、发展差异明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到经济结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支柱产业的发展等因素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资金来源和使用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农村财务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核心,渗透和贯穿于整个农村经济活动,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循环的良性与否。因此,规范和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主要目标。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是强化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的战略要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以来,各级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帮扶资金、捐赠资金等不断增加,投入到农村用于脱贫攻坚的资金总量急剧增大,扶贫项目急剧增多,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保障等诸多扶贫方向。如何管理好扶贫资金、实施好扶贫项目、使扶贫政策更多地惠及贫困群众,做好扶贫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的基础工作至关重要。如何在农村财务核算和管理中体现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扶贫项目的建设情况、扶贫资金的绩效管理情况,需要农村财务的会计核算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提供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脱贫攻坚成效的有力数据支撑。
(三)互联网技术提供了解决发展瓶颈的新手段。提高农村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是构建与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客观需求,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出的战略要求。但农村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人力资源匮乏是制约农村财务核算和管理水平的现实存在。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农村地广人稀,农村财务管理成本高,人力资源匮乏。本次调研显示,县村级财务人员中90%以上无相关财务资质,54个试点县仅0.17%的财务人员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针对农村会计人才匮乏的问题,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分享经济”的理念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手段,即“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远程链接中介机构及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和资格的会计人员,能够深入挖掘会计专业人才的效用、快速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更有效地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为评价扶贫资金使用绩效提供基础数据,有利于优化扶贫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使用绩效。
(一)有利于摸清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机制。多年来,公共财政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农村,但是由于农村财务核算管理水平较低,大量资产游离于账外,无法为资金精准安排使用提供基础数据,资金安排不能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导致一些有“资源”、可以找到资金的乡村资金投入量很大,形成了“汇报村”现象,乡村之间的基础设施水平、发展存在差异。通过“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可以对农村资产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摸底建账,清产核资,摸清家底,明确产权,把集体资产和资源纳入统一管理,科学配置,有利于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和预算安排机制。
(二)有利于规范农村财务会计核算,完善农村财务监督机制。“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对农村财务的业务类型、业务量、业务开展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农村财务特点,将农村常规性财务业务进行模板化、固态化,设置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和账套基础,规范农村财务会计核算。通过“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信息平台等,各级党政、管理部门、审计监督部门可以实时查询村级财务运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受益群众可实时查询惠民资金发放和本村财务运行情况,构建一个透明、公开、高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
(三)有利于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机制建设。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统一、集中核算农村资金收支,管理农村资产资源;依托第三方机构专业财务团队“严、高、快”的标准进行村财核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改善过去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专业人员紧缺、长期不做账或没有账、流水账、包包账等问题;推动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公开、透明、全面、系统和规范化,快速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通过规范管理,培训专业管理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增强乡村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快乡村治理规范化建设进程。
(四)有利于建立绩效管理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乡村振兴。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目标,建立扶贫资金使用绩效与脱贫攻坚目标考核、扶贫资金分配挂钩机制,为各级各部门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新理念,在农村财务管理中贯彻实施绩效管理新要求,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会计人员提升农村资源和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识,有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挖掘农村资源优势,促进乡村振兴建设步入可持续、健康发展轨道,降低返贫率,实现精准脱贫和农村治理的长效机制。
在近年来的审计和各项检查中暴露出的农村财务记账混乱、财务管理严重缺失、基层“微腐败”等现象,形成了“村民难参与、公开难到位、民主难实现、管理难规范”的“四难”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其中10.7%的乡(镇)存在村级财务制度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等问题。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1)预算管理不规范。村干部和村级财务人员对村级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依据,预算可操作性不强、流于形式,村级预算与实际执行相脱节。(2)原始票据不规范。通过调研发现:有12.2%的村存在不开具收款收据的现象,5.5%的村存在收入不入账的现象,14%的村存在白条入账的现象,59.9%的村存在报销手续不规范等现象。(3)资金使用不规范。调查显示,部分村存在资金违规使用现象:部分村干部存在不经集体讨论就自用自批、自收自支的情况,还有部分村存在贷款审批不规范问题,部分村存在动用村级资金满足村干部私利等情况。(4)往来款管理不规范。调研中发现,在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过程中,村级财务处理中普遍存在往来账务处理不当、坏账处理不及时、利用往来款项隐藏收入、有账无实或账实不符等情况。
(三)资产管理薄弱。(1)家底不清、产权不明。存在新增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情况,购建、报废资产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控制和管理,未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造成资产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同时,由于村与村合并以及村干部变动频繁等原因,导致某些村干部不了解村集体资产的数量和权属关系等情况。(2)资产出租、出让随意性较大。存在村级土地、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管理随意性较大的情况;存在业务已开展但合同未签订,或合同签订手续不完整、合同要素不齐全、合同条款不明,合同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或其他问题;存在村集体资产被长期占用,既未签合同、也未交纳租金等问题。(3)受捐赠资产不入账。存在帮扶单位对村捐赠的资产(如电脑、空调、设备等)未及时入账问题,致使捐赠资产长期游离在账外。
(一)现行会计制度已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环境、经营范围、经营模式和经营规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自2004年修订以来,已经执行了十几年,且未曾修订,在会计科目、核算方法、集体资产核算等方面落后于实际,无法真实合理地反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全部经济活动,不利于对农村集体资产开展财务监督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迫切需要修订完善。
(二)村干部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管理能力不足。有些村干部存在“重任务、轻财务”的片面认识,思想观念有偏差,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将监督财务工作作为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消极应付财务管理工作;有些村干部不熟悉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不按财务规章制度办事,不听从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村干部为了个人私利,对财务管理工作存在抵触情绪,甚至故意隐瞒、欺骗财务监管;有些村干部指派人员组成村民理财小组,这些人员大多是村干部的直系亲属或者是与其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员,在处理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时心存侥幸、敷衍了事,企图蒙混过关;对于审计,有些村干部认为审计出的问题会产生矛盾,造成农村生产生活的不稳定,因而出现不敢管、不愿管、不深管的倾向,不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和改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三)农村财务人员不稳定且素质不高。农村财务人员部分是由村干部指派的,无法保证财务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每逢村党支部、村委会换届,出纳、会计也跟着换;一些村在挑选财务人员时,村干部凭个人好恶和感情办事,导致一些素质低下、根本不能胜任财务工作的人员被选拔到会计岗位上来;一些有知识、有文化、有专业知识的年轻财务人员留不住,农村财务人员普遍平均年龄大、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缺乏、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大多数农村财务人员接受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机会较少,不熟悉新的账务处理程序,存在凭经验进行处理、记账不及时、乱用科目、账簿设置混乱等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对新政策、新要求学习不及时,法治意识淡薄,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一)构建全面透明的农村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乡(镇)应成立村级财务监管机构,选拔有农村财务管理经验的财务人员参与村级财务管理与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级财务管理进行监管,把村级财务和集体资产效益与村干部年度考核相挂钩,建立村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积极落实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化,由乡(镇)党委政府派出专职人员进行督办,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建立资金使用分级审批制度,实行开支逐级审批制,建立并完善月度报账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将每一笔资金收支公开,切实保障群众参与财务管理和依法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将监管措施纳入“互联网+农村财务代理记账”信息化管理流程,实现全民监督、公开透明。
(二)规范完善农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农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关系到“互联网+精准扶贫委托代理记账”模式的顺利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旨在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办事流程,明确职责分工,控制相关风险。委托代理记账建立在授权明确、职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控制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推进农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增强村两委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明确建立农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村两委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按照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完善内部审批机制,构建决策、管理、执行、监督评价相分离的农村财务管理组织架构;设置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内部监督评价等关键岗位;根据业务特点,分别制定和细化内部控制流程,明确风险控制关键节点,落实流程控制要求;加大对农村财务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开力度,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开展农村财务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查找和分析控制流程缺陷,以问题为导向,逐步规范和完善。
(三)构建农村财务大数据中心,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模式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统筹村级财务,把原有的各村的手工财务或者初级会计电算化工作纳入互联网,并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核算,统一村级财务核算要求、统一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在代理记账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行非现金结算,建立与金融机构的有效连接,减少资金中转环节,确保过程留痕、责任明晰、资金安全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把项目、资产、财务全部纳入到互联网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实现财务、资产和项目的全程监管。通过构建适合农村财务管理的大数据中心,收集农村的村级财务、资产和项目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分析和挖掘这些数据中潜在的信息价值,逐步实现农村财务的信息统计与公开、农村资产的统计与管理、项目建设的全流程管理,建立全方位、全过程、一次录入、全面共享的农村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高度融合,科学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