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视野下的潜水教学模式与课程的研究
——以亚洲潜水学院为例

2020-11-23 09:45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潜水理论体育

黎 明

随着全民健身发展战略的实行深入,非奥运项目的注重,越来越多的适合群众开展的运动项目被开发。而潜水作为21世纪的新宠被称为蓝色鸦片,则备受人们关注。以此同时伴随潜水市场发展繁荣,人们的喜爱,潜水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多。虽潜水从业人员的数量多了,但总体综合素质却较弱,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享受需求。于是有很多高校以培养潜水人才、开展潜水课程为切入点,争取更好地解决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下的问题。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问题:如何合理开展潜水课程,使之高效培养出全面的更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这需要对潜水课程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将从自组织的视野下对具有代表性的亚洲潜水学院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计划,去完善高校的潜水课程结构,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去进行教学。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亚洲潜水学院是广东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于2016年7月1日新成立的一个独立的专门培养潜水人才的学院,前身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潜水方向专业),是岭南师范学院与潜水学校联合办学,旨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本科以上学历的潜水人才。本文主要研究其开设的课程,并运用自组织的科学理论对其课程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搜索查看了一部分关于自组织的理论解释的相关文献,了解自组织的基本理论内容和含义,对自组织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同时也查阅了关于潜水的一些文献,主要了解对潜水事业以及潜水教练的要求说明。

1.2.2 实地考察法

自己作为亚洲潜水学院第一届的毕业生,对其课程的设立、考核标准、课堂的效果进行了文字性的整理,并实地了解其课程的真实性情况。

1.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采访面谈一些潜水专家、企业老板、高校老师了解社会对潜水人才的要求,做出自己的一些独立思考。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组织的定义

在一个复杂大系统里发展不是依靠外在力量的推动实现的,而是依靠其内在的“自我动力”进行演化与发展的。这种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推动,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并进行自我调整、自主选择、自行淘汰,从而实现自我发展。总的来说在一个系统里或在一个环境里存在物质交换,随着时间的改变、信息的流通等从无序向有序自主转换演化的一个过程称为自组织。如果期间存在人为的因素改变或特定干涉,这个组织就不是自组织了,反而是被组织了。其实,自组织和被组织的区别在于是否是人为干涉或者是无序和有序的顺序是否颠倒。自组织基础理论包含了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论,分形学等方面。只有从以上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才能使课程尽快向自组织演化。

2.1.1 自组织的协同学

协同学出自于哈肯,主要内容讲的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协同合作,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竞争合作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一个自组织的系统里,竞争可以让学生奋进,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很多时候会激发起学生的灵动性,被动变为主动。同时很多时候,学习的协同可以让学习更有效率。协同学中有一个序参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外界社会等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期间相互学习,相互发展。这就说明了教学中要积极的形成一个开放的环境,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共同进步。

运用到潜水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独立的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某些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每个人的想法不能雷同等。在学习中形成一个竞争的状态,但不特定什么标准来评论优差,让其自由发展。同时设置一些共同合作完成的项目,比如:组织一些潜水的小比赛,需要几个人共同完成,也比如:开放水域寻找失物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的协同才能完成。通过竞争合作契机的,为学生提供与外界社会接触的机会。

2.1.2 突变论

在教学中,老师作为一个传授者,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很多时候,老师的思维、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习惯等。而突变论说的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之后。接下来的这个学习时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虽然可以发展,但学习效果降低,提高较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改变一下上课的思维模式了,不单是向学生继续灌输基本知识,而是要向学生反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原基础上主动去思考找答案,让学生成为一个自动体。老师引导学生在这个独立思考过程中产生突变,让课堂更加自组织化,效率更高效。突变产生的效果往往比渐进的效果更有效。

2.1.3 超循环论

纵观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存在两种局面:①只重视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当你运用丰富的理论去进行组织实践时,往往会很被动。②只重实践,缺乏理论。很多时候体育类的人才会对号入座,当你组织球赛,打比赛的时候游刃有余,一遇到需要大量丰富的知识理论时只能耷拉着头。这两种培养模式都存在很大的弊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尽量避免。根据超循环论的基本内容认识到:理论和技术都是一个共同体,不可分割,也不可以单独存在,否则就没有什么研究意义了。理论和技术需要共同进步,共同发展,都需要同时加强。超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技术和理论相互影响,相互循环的,在对技术熟练掌握的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理论作为支撑。一个技术不止一个理论的解释,这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多个角度地去分析技术。超循环最后强调的是一个催化机制,在技术不断巩固发展的同时,理论也在不断的丰富,慢慢的形成一个群体循环发展。

在我看来,这个结论有点类似于文化层面,因为文化也在不断巩固,演变发展的。回到潜水课程来,我觉得这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成一个文化的氛围,这对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要。

2.1.4 分形学

现在社会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因为社会在发展,知识理论在丰富,社会在变化,人也在成长,只有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才能面对挑战。终身体育也是如此,这需要人们具备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能力。我们掌握的体育技能不仅是反复的练习,还需要我们去创新发展的,其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突跳性。举个例子就像篮球运动一样,运动员不仅是掌握基本的技能,会投篮、会进攻、会得分等。其中的魅力是在于其存在不确定性和突跳性,运动员基于基本技术下,创造了自己的行云流水的进攻手段。例如在扣篮大赛中,运动员做出各种高难度,前所未见的新动作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就是不确定性和突跳性。总的来说分形学是一个把有限的系统变成一个无限的系统。

因此,对于潜水课程中需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2 潜水学院基本情况

2.2.1 课程情况

其课程设立了休闲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的课程,如体育概论、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休闲学等本科院校要求所修的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的本科体育人才。潜水课程方面,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会有潜水的基本理论、潜水物理、医学等基本课程,以及一些开放水域的实践课。

2.2.2 师资情况

因为是联合办学,除了岭南师范学院的全体老师资源外,还聘请了亚潜联主席石波、潜水学校副校长、处长等领导,以及主要教练员具有多个潜水机构的的执教资格的硕士学历的袁东、齐立滨、刘帅等人。他们都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潜水名家,既有丰富的潜水理论知识,也有过硬的技能。

2.2.3 社会评价

在与众多的潜水专家、俱乐部企业老板、管理人员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专家对潜水学院的毕业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其潜水理论知识丰富,技能也不错。但缺乏长远的人生计划以及实际动作能力,自组织能力偏弱。

2.3 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得比较单一,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没有让学生自主学习,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沿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老师教,学生学,学习环境不与外界进行流通。(3)个别老师思维观念陈旧,没有让学生主动学习,而是灌输般教学。(4)只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造成学生自主能力不足,实践经验少。没有积极与外界联系。虽然学习的是CMAS潜水体系,理应认真学习其理论,但世界有名的潜水系统还有PADI、SSI、NAUI、ADS等机构组织。从超循环的角度来说,应该积极学习其他体系的知识,更加丰富潜水理论,取长补短巩固技能,让学生回归到潜水环境中去,思考,关联更多知识。(5)没有形成一种潜水文化,没有培养到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6)过分依赖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没有充分培养每个学生的鲜明性。(7)整个教学过程或模式仍属于被组织,应该更快的向自组织转变。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课程模式

亚洲潜水学院的课程设置得比较工具化,学生在被组织地教学,没有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老师的教学模式仍属于传统模式,难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

3.1.2 潜水文化

学生与外界的交流甚少,学院缺乏长远的培养制度机制,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一种文化教学,因为潜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3.2 建议

3.2.1 从自组织理论出发,按照自组织的模式,营造出一个自组织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制定合理、科学的自组织评判标准,增加实践次数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3.2.2 建设潜水文化室、展览馆,开展潜水知识竞赛、潜水技能竞赛,举办潜水的校友会,以及做好回访毕业生活动,增加毕业生的归属感,形成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潜水理论体育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快乐潜水
潜水去
我们的“体育梦”
鲸鱼会得潜水病吗?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