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飞
教育的精髓是使武不野蛮、文不柔弱,尤其在当代社会中,对于高等人才的培养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建设。而体育则是以通过身体素质锻炼、智力启发活动等基本教育手段,结合人体发育与机能情况进行的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以达到提升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均衡发育、增强运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等目的。可以说,体育活动渗透于个人成长、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之中,是综合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大学体育课程是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学科之一。
体育课程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是培养全方位高等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但从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普遍教学现状来看,缺乏足够重视、人本关怀缺失等问题较为严重。
大学体育课程是以体育活动为教学表现形式,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身心健康全面培育为教学任务、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进行有机整合的教育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大学生的体质、启发智力、提升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品德等核心素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在社会对高等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当下,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系统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那么,在完善大学体育课程系统化之前,需要对其特点进行深入了解。首先,大学体育课程是培养综合型高等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型人才的竞争力显而易见,而身体素质、身心健康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完善自身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大学体育课程是保障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所需的身体机能与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提前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第三,大学体育课程是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树立终身体育锻炼观的基础,也是传承社会文化、促进大众体育发展的推力之一。
从大学体育课程及其特点来看,大学体育课程与大学生个人发展息息相关。教育要回归人性,尊重教育对象,才能激发教学活动的本质与作用。而体育教育的教学表现形式的身体锻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加身体素质、保持心理健康,这些都是与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学习体验,也是大学体育课程带给学生的直观感受;而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大学体育课程在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这些能力是学生步入社会、参与竞争的重要技能,也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从这点来看,大学体育课程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可以为学生日后发展提供较大助力。
那么,纵观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首先,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漠视。在升学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下,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大学生本人都对体育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心理与忽视行为。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关注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却忽略了身体素质也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而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同感。其次,教与学的目的不一致,学校对于体育课程所安排的时长又较少,从教师来讲,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而从学生角度来讲,较少课时意味着积累学分较为容易,但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课时少的影响,学生往往还没有掌握一项体育活动的技能就结课了,这使得学生很难爱上体育课。第三,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属于整齐划一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要求,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需求,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不存在自主选择权。第四,教学形式相对落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是传授技巧,而并没有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生自身忽视这门课程存在的意义。
当然,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人本关怀的缺失。首先,大学体育课程没有坚持人本关怀理念,也没有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组织安排教学工作。其次,在教学时长有限的前提下,没有通过教学手段来延伸教学空间,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运动时间,就很难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甚至形成终身运动的观念。再次,教学内容单一,过于形式主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积累学分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选择权,很难激发学习兴趣,没有兴趣自然无法坚持长久。最后,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变化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为应付了事心理,没有在体育运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人格塑造与健全。
通过对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不难看出,大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只要对症下药,是有办法根治的。针对上述分析中梳理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采取以下解决措施。
教育离不开人。从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缺乏人本关怀理念的现状来看,坚持人本关怀是改善现状的前提,也是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改革初衷。所谓人本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通过关怀学生的思想动态,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坚持以情为怀的教学特点,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动性。也就是说,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层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是对于自身身体的漠视行为。要改变这一点,要从学校和教师做起,教师以身作则,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其体育锻炼技巧,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兴趣,才能爱上体育课。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迫于升学和就业压力,自主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时间,或压抑自己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改善这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校的正确引导,并想办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其次,要坚持人本关怀的教育理念,从人性关怀出发,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提升为目标,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人本关怀就是要了解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而就业和职业发展是大学生最为关切的两个问题,抓住这两个问题与体育课程改革相联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体育运动对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这是坚持人本关怀理念所收获的成果。
无论教育理念如何关怀学生的学习诉求,教学形式如何创新、教学内容如何宽泛,缺少教学时长,都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体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克服自身惰性,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中才能掌握运动技巧、增强身体素质,以便参与更多的体育锻炼。
首先,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计划,以增加国民身体素质。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以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但身体素质并非教会的,而是在不断体育运动中磨练出来的,这需要学生广泛参加体育活动,并切实达到锻炼目的,才得以实现。从这点来看,需要延长大学体育教学时长,才能起到开发学生体育兴趣、增加生活技能的目的。在现有大学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与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中,适当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多留出一些空间;另外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如举行校际、年级、班级等不同范围的体育竞赛、联赛,通过活跃课余生活的方式增加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长,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与终身运动观念。
其次,通过晨跑、课间活动的教学制度的实施、体育类社团的建立,增加体育教学时长,使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通过长期运动挖掘、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再对学生进行终生运动观的渗透,使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是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大学体育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所需的各项技,还需要向学生传播体育运动所需的各项知识,包括体育运动理念、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以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均衡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要体现人本关怀,不但要满足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诉求,更要科学拓宽教育内容与教学维度,为学生广泛涉猎体育知识、延展体育知识提供平台,同时丰富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是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使被动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首先,拓宽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模块。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是以运动技能与相关知识传播为主的,其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几个大项,显然是根据体育赛事的不同种类细分的。这种分类形式看似种类很多,实际上教学内容单一,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播的各项运动的技巧与比赛规则,部分内容在教学时向基本技巧有所延伸,但学生并没有掌握体育理念及体育相关知识,只是为了运动而运动,不同其原理,很难培养学生终生运动的兴趣。模块化教学是提出了“大体育”概念,即体育知识及其延伸知识化分为几个重要模块,即体育与健身模块、体育与生活模块、体育与竞技模块、体育与心理模块,从增强身体素质到生活方式转变,再到体育竞技兴趣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等,使大学体育课程更加完善、系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体育教育,符合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趋势。
其次,增加选修内容,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以往大学体育课程虽然作为必修课,但由于教学内容单调、教学形式不灵活、课时较少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只是为了修学分而学习。但体育课程系统化、模块化教学后,使学生认识到了完善的、综合性的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当然这些学习内容相对较多、更加丰富,有些内容可以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可,学生对是否深入学习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可通过线上微课视频、专项社团、专家讲座等多元化渠道进行自主学习,以便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体育教育除了增加身体素质外,更为重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育运动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提升学生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体育竞技技巧以外的能力,需要长期培养,从思想意识转变到形成习惯,最终才能塑造成健全的人格。
在大学体育教学形式上,突破教学物理空间的限制,将体育课堂搬到赛场上、搬到社区运动场上,搬到户外运动项目中,将教学形式转变为比赛形式或野外训练形式,在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制造”困难,以便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特别是野外训练课程,锻炼学生自信和情商、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当前大学生人格的社会化,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增加集体性体育项目的参与,如足球、篮球、排球、健身操等,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有助于日后融入社会工作中,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人本关怀的意义,主动关怀他人,使其人格更加健全。
总之,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培养全方位人才、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学科。体育锻炼对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具有着重要作用,与大学生的成长与职业发展息息相关。尽管当前大学体育课程在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重视,尤其没有从人文关怀理念出发进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导致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但通过加强人本关怀教育理念的渗透、增加教学时长、拓展教学维度、改善教学形式等措施,可有效改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使之为培养全方位人才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