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杰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学生体质的意见》七号文颁布,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当时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普遍下降,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热议,为了加快促进青少年的健康,而足球又是一项受人追捧的足球项目,所以校园足球应运而生。2010年的“十二五”改革草案的颁布,使得校园足球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2013年习近平主席当选中央领导人,对体育提出了新的功能和定位,2014年的足球特色学校遴选,使得校园足球推向了高潮。习总书记不仅是一个十足的体育爱好者,而且习近平思想总是影响着体育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体育强国梦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而且习总书记是一位足球迷,且在足球方面有三个愿望,世界杯出线举办世界杯比赛以及获得世界杯冠军,与2015年时足球改革方案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不谋而合。至于每次改革总是以足球首当其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习总书记将振兴足球作为实现体育强国的第一个抓手,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其次,足球运动适宜人群大,社会影响广泛;最后,足球改革没有什么精神负担,且进步空间极大。综上所述,校园足球的发展迫在眉睫,不仅能够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全人格,更是习近平体育思想中的体育强国梦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突出表现。
2014年开始的足球特色学校的遴选,对于校园足球尤为重要。从2014年到2017年这三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校园足球6.48亿元,社会各界以及地方政府累计投入196.03亿元,充足的财政使校园足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三年来认定的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有20218所,全国青少年足球试点县有102个,足球改革试验区12个,其中小学有10022所,中学有7111所,高中有3085所,足球特色学校的激增,为校园足球的传播提供了平台。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校园足球场地51054块,而且预计到2025年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场地将达到83726块。足球场地的丰富满足了孩子们踢球的场所。而且师资力量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三年来共培训23万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员,其中有1110余名校园足球教练员赴法国,英国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而三年累计新增体育教师73298人,其中有足球专业背景的有15594人,聘请外籍教师360余人。雄厚的教师力量为校园足球的传播提供了保障。校园足球赛制的健全和完善,畅通优秀运动员的上升通道,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增加到152,而且以100%增幅的态势上升。参加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的学生已有1004.08万人次,丰富的赛事以及健全的四级联赛,可以畅通优秀足球苗子的成长通道。三年来校园足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校园足球也不负习总书记的重望,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习总书记的强国梦与体育融合的社会实践。
尽管现在的校园足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种相关政策的接连出台,有序不乱的推动的校园足球稳步前进,但是不能否定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家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的要求而足球特色学校每周应该进行至少一节的体育课,这一点勿容置疑。当学生们踏入足球特色学校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可是另外两节课的内容却有待商榷。近来有些专家提出来的“强制体育”可能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我认为强制体育是将体育强制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但绝不会规定具体的锻炼项目。某些特色学校只开足球课行为属实有些偏激,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足球偏向于身体对抗性项目,自然而然女生对足球并非那么喜欢,而男生对适用于男女的足球课程设计又显得不够激情。而且在体育上认为男女平等的言论,估且认为无稽之谈。无论在体力、生理基础还是在运动能力上,男女生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女生的柔韧、协调明显优于男生,而男生的爆发力、耐力显然高于女生。所以如果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同年级的两个班同时上体育课,并且男女分开管理教学,在高校的体育学院的训练课堂上普遍采用这种模式。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学生每周有三节体育课,作为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课,女生可以偏重于球性的练习如踩球、运球、颠球等活动,男生可以在熟悉球性的基础上进行足球比赛,没有在绿茵场上的奔跑,就无法体会到足球的魅力所在。至于第二节第三节课女生可以优先选择隔网对抗型的运动,如羽毛球和乒乓球,也可以选择一些塑形益体的体操和舞蹈等。男生可以选择对抗激烈的篮球和排球以及增加耐力和爆发的田径。这样可以针对男女生不同的生理,性格特点选择出更加适合他们的项目,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综上所述在足球特色学校甚至普通学校的体育活动中,男女生差异化对待,可以避免练习过程中男生体力过剩而女生体力不足这种类似的情况出现,可以使足球教学或者体育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高效性。
河南省将省实验九中、二中作为校园足球的“实验班”,面对全省优秀运动员招生,这是一种尝试,尽然违背了一些政策,这是针对优秀足球人才的畅通通道,如果一些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连一个高中都上不了,那么家长会让他们继续踢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河南的这种尝试就是对这种固有模式的改变。高民绪认为建立校园足球联盟可以维持稳定的后备人才来源,教学系统内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体化模式的培养是江苏省的一种改变。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上确实存在一些弊端,而扩大足球人口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手段。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则需要各方面的帮助,尤其最重的就是升学。杨次榆认为从初中到高中这个阶段,后备人才输送主要分为升学和成为职业运动员这两种途径,而升学占绝大多数,到高中之后,迫于学业压力,许多学生选择学习,毕竟需要考上大学,而失去的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从而泯然众人。据高三网上不完全统计,到2018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已经有200余所。具有招收足球高水平运动员的有140余所。乍看一下,你觉得或许还挺多的,但是一个学校,他只能招收20个人左右的高水平运动员,大约只能招收2400余人,而参加体育统招的人大约有240万。这个怎么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河南省大约有20万考生,却只有5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员。所以增加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以及高水平运动员的扩招迫在眉睫。只有后备人才的培养通道得到保障,才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足球后备人才。
小学比赛不出市,初中比赛不出省,高中联赛全国搞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可能打击许多孩子以及一线足球工作者的热情,但是小学生和初中生水平提高很快,他们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和提高自己。而且教育部经费有限,所以许多校园足球队需要企业的赞助,而企业也需要比赛来提高知名度,所以他们只能利用寒假暑假到北海和海南进行一些非官方的交流比赛。我认为这样的规定并非合理,当一支优秀的小学足球队只能局限于当地,他们的大局观不能打开,无法开阔眼界。教育部的初衷很大程度是考虑到学生的安全,但是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参加官方的全国性比赛,学校会足够的重视,赛事平台的档次也会提高,对体育教师以及孩子们都是一个成长且不可多得的机会。身份也可能限制球员的发展,当一个优秀的足球苗子在几月俱乐部梯队训练超过三个月以上,就无法普通参加校园足球联赛,而到职业梯队试训的学生并非能够全部顺利进入职业梯队,无法进入梯队的运动员以后将无法比赛,这也是足球后备人才输送时担心的问题。参加校园足球比赛,高中生在各地市有一定的户籍和学籍要求。这些都是预防校园足球比赛中出现“雇佣兵”现象。但是我觉得预防这种情况的出现,查看学籍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小学到初中都在北京上学,就因为户籍不在北京,就无法在北京参加高中联赛,似乎有些不合理。在我国现行的多元化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中,主要分为普及模式和竞技模式,教育部许多规定的出发点都是保证各种模式的相对公平,但是不应该墨守成规,在合理的情况下,给予足球运动员一定的弹性空间,减少各种身份的限制而无法进行比赛,才能使校园足球相得益彰。
不得不说自2009年以来,校园足球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尤其在系统书记执政后加大了体育强国梦的联系,突出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主体的地位,以足球为健身手段改善身体素质。校园足球更是捷报连连,而且青少年职业梯队u系列与国外青训队差异甚小,可以说校园足球方面硕果累累。当足球特色学校能够做到男女差异化对待;为足球后备人才畅通通道;减少身份限制,完善校园足球竞赛体制,就可以为体育强国梦打下坚持的基础,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