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博物馆)
戴学文先生《民国黄金档案》即将出版,我得以先睹为快。不禁想起我与戴先生二十多年的交往,起始是我在《中国钱币》杂志工作时。一日,收到一篇《云南牌坊锭的公估制度》的投稿,文章实物、文献资料丰富,论述严密,于戳记差异中说清了云南牌坊锭的地域、时代、分型、公估者等诸问题,使我对作者的功底、水平有了深刻的认识。文章发表在1995 年第3 期。其后,又不断见到戴先生的银锭著作和文章。如果说开始几年我们是作者与编者之间的文字交往的话,自我经争取调到钱币博物馆征集保管部,得到每日半天钻在地下库房中整理银锭等的机会,并逐渐尝试据实物写文,就开始了向戴先生的专业靠拢、学习。
进一步的文字之交是我退休之后,我被返聘参与对人民银行历年收兑的金银锭的整理工作。四五年的时间奔波于多处库房,面对成千上万的金银锭,先是将一枚枚锭子测量、登录、拍照、建档,后是出版了《中国银锭图录》一书;接下来我在试图编写《中国金锭图录》一书的图录部分时,才倍感艰难。与银锭书编撰不同,中国历代金锭几乎没有一本图录或综述的专著,面对大量金锭(绝大部分是民国金锭)如何建立一个中国金锭的框架体系,如何将几万枚金锭断代、分型分类、排序、挑选适合者,并各就其位,这不是金锭图片的简单堆砌所能解决的,使我费尽思量。而此一阶段戴学文先生正好也把关注点放到了民国金锭这片尚待耕耘的“土地”之上,我得以阅读他的相关文章,并常向他通过邮件请教、讨论,以后学者的身份与他成为了“同道”。他后来出的几本民国金锭书,我自认为是最认真的读者,字字读来,受益良多。
近日读他的《民国黄金档案》,比之《你所不知道的国府黄金》,我能体会他又丰富了哪些内容,又解决了哪些问题,来之不易的又是哪些材料!
说说新书的引人注目之处。
民国初年黄金货币的兴起,原因何在?戴先生把视野放在了国际钱币的变局上,放在了中国传统银两货币的困境上。19 世纪后期,各国纷纷实行金本位制,并抛售白银,造成世界银价的不断下跌。在中外商贸交易中,中国处于不利地位,加之大量的借款、赔款,被要求还款时白银转换为各国指定的货币,更加重了中国的负担。这是造成黄金货币在国内兴起的一个很大推动力。
史料和资料的挖掘是钱币研究的基础,戴学文先生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他辛苦查找到近年台湾解禁的国发会档案管理局中的《中央造币厂档》等资料,解决廓清了许多以前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中央造币厂上海分厂自1948 年11 月17 日至1949 年2 月5 日制成与解送的金条,明确了上海厂厂条制作的时间、品种、数量,甚至使我们确知了上海厂制作过400 两的金锭;又如中央造币厂成都分厂1949 年8—10 月熔解金锭月报表,也提供了原资料极少的成都分厂,不为人知的3 个月中制作厂条的种类和数量。
民国黄金货币的一大特色是出现了一大批官方造币厂制作的金锭—厂条,并在民间使用。厂条的制作分为四个时期:重庆(昆明)时期、上海时期、成都(重庆)时期、台湾时期。成都时期制作时间短,制作数量少,因战乱而留存资料少,一般人很少了解这段历史及此时期制作的厂条;至于台湾时期厂条由于海峡的阻隔,我们所知实物及文字资料不多,所以也多有模糊不清处。《民国黄金档案》系统解说了这两段历史和相关厂条的种类,读来使人对民国厂条有了系统完整的概念。
捧书阅读中也感到解决了我过去的一些疑惑之处,以往有的地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得以豁然而解。比如民国政府以两亿美元向美国购买黄金,记录中却还有之前两千万美元购金的交易,读此书才得知:这笔交易是中国协议出口美国滇锡4 万吨换取的,购金拨款由5 亿美元中列支,购得的黄金分批运到中国。再如,1946 年初的一波黄金行市上涨,原因曾被提及是东北游资入沪炒金所致,见到书中第四章第一节注1 说明,才知炒金操作情况,据1946 年1 月8 日重庆《大公报》:“黄金价格连日上涨,关系由于陆续出关所致。每两黄金出关私售,价值二万伪满币,再易黑市法币,可得十八万元。故有力者已趋之若鹜,以此法币携至关内,可获利一倍以上。”又如,1946 年3 月至1947 年2 月,民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在上海发售黄金回收纸币,所售黄金是中央银行委托上海金号银楼制作,但有些文章却认为此段售出的是中央造币厂上海分厂制作的厂条。读此书才知当时民国财政部与中央银行的意见相左,意图推动由中央造币厂来制作金锭,有人是见到财政部的文件才造成误判。书中理清了此段的头绪,明确了此一年左右时间发售的是交由金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同丰余詹莲生经办改铸的十两烚赤金条。
总之,《民国黄金档案》是我目前见到的论述民国黄金货币最系统、包含资料最丰富、且思虑严谨的一本书。也许今后随着实物、文字资料的继续发现,民国黄金档案的内容还会进一步推进,民间黄金货币的内容也会进一步丰富,但是《民国黄金档案》已为我们展示出了民国黄金的基本格局,解决了大多数的疑难。
所以,这本书值得一读,也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