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博物馆)
2019 年11 月7 日至8 日,中国钱币学会2019 年学术年会在江苏苏州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百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货币史研究”“钱币鉴定评级探讨”“钱币学研究”三个专题,共征集到论文140 余篇,经过筛选,提交大会71 篇,时间涵盖从先秦到近代的大部分时段,内容涉及钱币学、货币史、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其中20 篇论文的作者做了大会发言。兹就会议论文做简要综述。
这一专题的论文,大都在进行货币历史研究时注重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变化相结合,深化了对货币背后的政治、经济等影响因素的探索;一些新的档案史料的整理与公布,也有利于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些研究关注到从货币历史发展中汲取营养,从而对现实金融起到借鉴作用。
古代货币史方面,孟祥伟、罗天艺《岳麓秦简所见秦代货币史料探微》,通过梳理分析岳麓秦简所见秦代货币史料,对货币比价和物价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推导出秦代布与半两钱之比价、黄金与半两钱之比价、半两钱实际购买力等很有力的结论。岳麓秦简反映出黄金、半两钱与布都是秦代的货币;岳麓秦简还记载了“垂”这个黄金货币衡制单位,1 垂黄金应为5.2 克左右,1 两黄金等于3 垂黄金。张星《从泉州湾宋代沉船出土物看10-14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货币》一文,通过考察泉州湾宋代沉船及随船出土物品的总体情况,判断这是一艘东南亚返回泉州的商船,香料、陶瓷等大宗商品同时也成为实物货币,从而抑制了对金属铸币和金银的需求;10-14 世纪海上丝绸贸易在货币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货贝至铜钱都可流通,而中国铜钱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输出的宋钱用途是作为商品还是货币,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王显国《清代北京地区民间白银的使用》,就首都博物馆馆藏的990 余件清代北京地区房地产契约展开论述,通过对契约中使用货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白银货币在清代北京地区大额交易中的地位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变化,上述变化过程也反映出清代货币制度的混乱与落后。
近代民国货币史方面的成果,选题方向不期而同,均为地方金融与社会历史发展脉络的关联思考。康金莉《奉系当政时期东三省纸币的贸易发行》,对奉系当政时期东北地方银行纸币发行机制进行了系统论述,介绍了东三省地方银行通过经营附属事业方式,将纸币发行与农产品贸易直接联系,实行“以纸易金”的经营目标,形成对东北农产贸易的垄断的历史事实,进而探讨了东三省“贸易货币”模式的利益与风险,认为地方经济不能为特权利益集团所绑架,否则就会造成当地经济金融生态恶化的结局,不失为央行视野下货币史研究的一种有益的尝试。李炳震《民国初年长沙市票泛滥及查禁》,根据大量历史档案与文献资料,考察了清末至民国初年长沙市票发行泛滥始末,以及政府为遏制市票滥发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肯定了民国初年长沙查禁市票对于稳定金融、整顿币制的积极意义。李东、朱清华《民国时期西北银行陕西分行及其发行纸币述略》,对西北银行陕西分行的成立背景、业务范围以及发行纸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探讨,指出西北银行陕西分行的战时银行和随军银行特征明显,在西北银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发行的纸币具有地域性、临时性、不兑换性的特点。周建明《广西新桂系时期货币购买力探析》,从单位货币购买商品数量及从不同时段劳动者收入两个层面进行对照研究,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广西新桂系时期货币购买力持续下跌的完整过程,可见国民政府时期金融货币政策的失败。广西新桂系时期货币购买力是我国地方货币市场的一个缩影,研究它的发展趋势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全国货币市场的变化情况。广丽、张格《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票据研究》,梳理了全面抗战爆发前后重庆金融票据的发展轨迹和流通概况,指出金融票据对于战时重庆的经济与金融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并存的双重影响,金融票据的使用虽对社会经济与金融发展有明显益处,但同时一定要加强监管,对金融票据的投机行为必须予以及时打击,否则就会造成金融市场动荡,进而对国家经济与社会秩序产生极大破坏。
红色政权货币研究方面,李银《抗战时期滨海根据地工商局系统纸币发行探讨》,对抗战时期滨海区工商管理局系统发行纸币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滨海工商管理局系统在北海币不能满足流通需求的大背景下,于1944 年至1945 年间发行过期票、流通券及汇兑券等临时货币,这些纸币面额布局十分合理,真正起到了辅助北海币的功效,成功地化解了货币供需之间的矛盾。程兴强《红军缴获镇巴造币厂考》,通过系统整理相关文献史料,考证出红军缴获镇巴匪部造币厂事件的历史真相:1933 年11 月3 日,红三十四团三营在红花坪游击队、赤卫军配合下占领了镇巴县城,缴获了包括造币厂设备在内的一批物资,由红花坪赤卫军运回了根据地。该事件始末的订正,对于研究川陕苏区金融史、印刷出版史具有重要意义。王宣瑞《中国人民银行专用取款凭证和特种(军用)定额支票—特殊年代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军方进行的军事支付探索与实践》,系统披露了珍宝岛战役后,为了在货币供应和军队财务上适应战时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专用取款凭证的准备和“特种(军用)定额支票”两地试行的史实,指出这个办法对解决经常移动部队的经费供应和行动保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周边国家货币史研究方面,袁林等《中国唐宋时期货币文化对朝鲜、日本及越南的影响》,分析了在唐宋时期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东方货币体系的代表,对邻国朝鲜、日本及越南的货币制度、钱币铸造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卫志孝《俄罗斯近代纸币发行的社会背景分析与研究》,把俄罗斯近现代纸币的发行史划分为五个阶段,从宏观层面探讨各发展阶段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时,以大量实物资料为基础,分析各时期纸币设计图案的微观特征,继而探讨其所体现的执政者执政理念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作者通过对俄罗斯近代纸币的分析,看到其中折射出的政权更迭和国家经济兴衰变化,是在货币史视角下探析政治史、社会史的一次有益尝试。
钱币鉴定评级行业是一个新兴市场,当前在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相关机构介入进行规范;同时,鉴定评级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作为专题来讨论具有其必要性。此次年会,为响应中国人民银行的整体工作部署,中国钱币学会首次将钱币鉴定评级列入了年会议程,邀请了学界专家及鉴定评级行业实践者共同参与讨论,力求在历史货币的鉴定评级方面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宏观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关于鉴定评级行业的探讨,杨君《中国钱币鉴定评级“中国化”的思考》,介绍了中国钱币鉴定评级市场现状及行业标杆美国钱币鉴定评级的发展历程,肯定了目前鉴定评级市场的成绩,同时犀利地指出了行业乱象,提出了钱币鉴定评级“中国化”的建设性意见。作者认为,我国钱币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应本着开放、包容、自信的态度,走借鉴与创新并行的道路,将钱币鉴定评级本土化。崔淳《钱币商业环境中的“标准型评级”与“知识型评级”》,把实践中的工作现状向与会代表做了分享,指出了“标准型评级”和“知识型评级”两条鉴定评级公司运营和发展的不同路径。作者站在从业者的角度,迫切希望国内鉴定评级理论与标准的制定能够得到学界的参与,并希望合作建立中国钱币基础数据库,服务收藏市场的同时也使得钱币鉴定评级成果能够为学界所用。连京彭《中国钱币评级行业发展的上升之路》,以大量实例剖析了当前国内评级公司存在的问题,如假币入盒、修补币入盒、评级分数和代码不统一、评级赔付难等,建议建立鉴定机构和保险赔付相结合的第三方赔付机制及监督机制,该建议对促进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钱币辨伪与鉴定,是一门实践的技术,也是钱币学的重要课题之一。佟昱《古钱币辨伪新的探索》,立足现阶段古钱币制伪的基本类型,用真伪对照的研究方式,从钱币的材质辨伪、包浆与锈迹辨伪、铸造形态与工艺辨伪三个方面,将现代辨伪方法做了梳理,并讨论了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作者强调,目前科技检测无法做到全面辨别真假,科学鉴定与经验鉴定相结合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李绍浩《浅谈钱币鉴定结果的分类及辩伪》,也以大量一手图片资料为基础,分享了长期从事古钱币鉴定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钱币学研究专题的论文,研究角度既有聚焦热点的铸钱工艺、白银货币相关探讨,又有传统的钱币考释、出土钱币资料的披露、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增补修订,也有从文学作品中关注到钱币相关史料依据等新探索。
铸钱工艺研究方面,宋代贺州钱监遗址出土的夹锡铁钱一直是钱币学及冶金学界关注的热点,夹锡铁钱中的锡是人工添加还是铸钱矿石本身所含,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分歧。余天佑《宋代贺州钱监夹锡铁钱探讨与研究》,以前辈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对贺州钱监遗址出土夹锡铁钱以及高铁硬头成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分析,结合对遗址的考察调研,得出了高铁硬头即是铸造夹锡铁钱主要材料的结论,再次论证了夹锡铁钱中的锡为人工添加的观点。张安昊《金砖与翻砂铸钱小考》,在一份清代奏折中发现供给圆明园的金砖有千余块发给宝泉、宝源两铸钱局的纪录,并以此为线索展开深入考证,发现供给铸钱局的金砖并非作为建材来使用,具体用途推测应是翻砂铸钱时用于“托模”“托沙”的辅助工具;中央铸币使用御窑金砖承担砧板作用的时间范围,从明初一直延续至清末。作者敏锐的察觉到奏折中的小线索,考察入微,把金砖和钱币两个看起来完全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来探讨明清铸造工艺中鲜为人所关注的细节问题,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索。
近年来,白银货币化研究是学界的一大热点。苏利德《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錾有“静州赵家”戳记的金代大银挺》,披露了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征集到的一件五十两大银挺,考证了“静州赵家”等银铤铭文,推断其铸造时间应为金代;四子王旗现存元代净州路故城遗址,该城建于金朝,是当时的交通要冲。黄维《带数字戳记的银锭辨析》,在对拍卖会预展实物的观察研究中,关注到数枚表面戳印英文数字标记的五十两银锭,数量不多且真假难辨。作者将这批银锭与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五十两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重量不足,且戳记工艺存在明显的缺陷。作者认为,这类银锭如确实铸造过,铸造时间可定为清代民国,铸造地不明,其上数字戳记的用途既非表示纯度、重量,也应不是入库编号或制作序号。总之,这类银锭是否真实存在及其上英文数字戳记如何解释,均有待进一步研究。陈祺《清代白银鉴定文献举隅》,介绍了清代市场上出现的四种白银鉴定文献《银谱》《辨银谱》《辨银要谱》《银洋定论备要》,指出以上文献成书时间从清代初年跨越到清代晚期,均围绕白银成色这一核心要素进行论述,偏重实用性;此类文献或以单行本传世,或以编入丛书的方式流传,还有很多亟待整理发现。石俊志《乌尔第三王朝的白银货币》,翻译了《乌尔纳姆法典》中使用白银的条文,法典中记载的白银主要用于处罚、奖赏、离婚费支付等用途;在此基础上,对该王朝使用白银的情况进行了考证,指出乌尔第三王朝的白银属于称量货币,乌尔纳姆时以弥那和舍客勒为标准重量单位。
除了上述相对较集中的选题外,其他论文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钱币本身的研究。张润泽《先秦钱币所见赵国古族地名地望考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靠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就先秦赵国钱币铭文中涉及的一些古族地名地望进行梳理,逐一考证了钱币地名与古族城邑建立的关系,是钱币学与先秦史、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陈旭《齐国刀币的铸行时间与分期研究》,对齐刀币的形制、文字等做了类型学分析和分期研究,作者认为:“齐之法化”【编者按:学界一般称“大刀”,该文从旧说仍称“法化”】早于“即墨之法化”,“安阳之法化”晚于“即墨之法化”;“莒邦法化”、“即墨法化”是“乐毅伐齐”初期莒、即墨两城守将所铸临时货币;三字刀铸行的年代上限是公元前391 年前后齐故城小城遗址建成之时。王泰初《新发现的西汉没有纪年的铭文五铢钱范断代研究》,就近年在西安西汉铸造钱币遗址新发现的“五月工申”铭文五铢陶母钱范进行考证,作者将该钱范与西汉各期铭文五铢陶母钱范进行排比分析,并结合文献记载将其与汉废帝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推断该范准确的制作时间应为汉昭帝元平元年五月。袁俊杰《广西贵港汉墓出土钱币研究》,对广西贵港地区汉墓出土钱币资料做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将南部边疆地区历史问题与钱币研究相关联,介绍了当地两汉时期的钱币流通情况,得出贵港所在桂东南地区货币经济的形成时间在西汉中期的结论。毛明霞《潇贺古道沿线地区出土汉代钱币初探》,对比分析了潇贺古道沿线两汉墓葬出土钱币与中原同时期铸钱的类型及发展轨迹,认为潇贺古道沿线出土的钱币应来源于中原地区;该地区西汉中期至东汉晚期一直有钱币出土,且东汉以来种类更为丰富,印证了该地在岭南统一以后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事实。余夏洪《鄂州刘家堰吴墓出土记号五铢浅析》,介绍了鄂州刘家堰17 号孙吴墓出土的一批带有标识的记号五铢,归纳了这批五铢上记号的样式、特征和用途,指出该墓出土五铢上记号的演变,具有从铸造规范到随意草率、从既初沿用到创新推出、从国家铸行到个人加工的发展趋势,可为五铢钱的鉴别断代提供依据。针对宁夏出土东罗马金币的研究,前辈学者多有著述,但币面信息的释读上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郑悦《宁夏出土东罗马币铭文及性质补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断句错误、解释不当的铭文及释读部分进行修订增补,并从世界钱币学角度,对这些钱币的性质、葬俗来源提出货币装饰二重性及中外交互影响的论定。廖国一《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历年发现的中国古代钱币》,在全面整理相关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中搜集到充足的论据,认为南海诸岛历年出土了大量我国自汉代至清代的古钱币等文物,其分布具有时空连续性与广泛性,同时基本没有发现其他国家的相关文物,充分说明了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开发、经营和管辖了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有力证明了南海诸岛及整个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国土和领海。邵磊、义小明《南京栖霞刘宋升明二年墓出土钱币》,披露了没有正式发表的刘宋升明二年纪年墓葬及出土钱币的情况,该墓钱币类别与数量基本反映了刘宋时期,前朝旧钱仍然在流通领域担任主角、新铸本朝钱币很少的货币结构;作者认为,刘宋新钱本就铸行有限,宋明帝泰始二年(466)时“断新钱,专用古钱”敕令的颁布,则是该墓出土钱币全都是前朝旧钱而无本朝新铸钱的根本原因。王纪洁《王禹偁谢御书钱表与两宋样钱》,从北宋名臣王禹偁所作《谢赐御书字样钱表》和《为宰臣谢御书钱样表》中关注到样钱的重要线索,继而探讨了两宋时期样钱的产生和用途,认为北宋时期已有“样钱”这一深入人心的概念,样钱是炉座铸造所出,形制特征与流通钱币一致,主要作用是作为标准器,用来检验钱监铸钱的品质和质量。作者从文学作品中找到铸钱的史料依据,研究角度颇有新意。胡冰《公元十三世纪中期的大蒙古帝国银币“西宁通宝”考》,对陇西窖藏出土大蒙古帝国时期“西宁通宝”银币进行了考释,作者推断,银币上辨读出的年代“回历653 年”,时间上应为公历1255 年;背面汉字书写人可能为蒙古大汗蒙哥,正面回鹘蒙文可译为“西宁出”或“西宁铸”;正面中心图形对应蒙哥后期使用的族徽,星点等图案与中国古代天文星相相关;“西宁通宝”之“西宁”地望,是位于今甘肃会宁的“西宁古城”。刘舜强《越南仿铸利用、昭武、洪化钱考》,介绍了一批有别于国内常见的“利用”“洪化”钱,通过科技检测和对比研究,认为其在材质、形制特征和合金成分上均与吴三桂政权铸钱存在较大差异,是17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越南地方私铸货币;作者还论述了越南仿铸吴三桂铸币的原因,并梳理了日本泉谱中著述的同类仿铸钱的铸造工艺和特点,部分著述可与本文中实物对应。黄文弼编纂的《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一书(1958 年出版)中,涉及部分古钱币内容,吴文强《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古钱币图录补注》,借鉴钱币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对黄文弼先生注释不正确、不全面的部分进行了补注和更正,为后人提供更准确的参考资料。姜力华《清末“宝奉”局铸“光绪通宝”制钱考》,公布了一批民间拣选出的宝奉局铸“光绪通宝”制钱资料,并归纳了其铸造背景及版式分类。作者指出,宝奉局“光绪通宝”是奉天地区官方铸钱局唯一一种用翻砂铸钱法应急铸造的铜制钱,铸行时间应该不足1 年,一直属于地方试铸状态,铸造量小、流通地域也特别有限,但钱币版别并不单一,是研究清末奉天地区钱币铸行、流通及金融史的重要实物佐证。林晓如、莫华妮《馆藏“澄海常兴银庄壹圆”初探》,剖析了东莞市钱币博物馆藏“澄海常兴银庄壹圆”钱票的票面信息,并进一步探讨了民国时期潮汕地区相关金融现象及贸易发展情况。顾永祥、黄为人《中国纸币上的南通人签名票》,介绍了九位在中国纸币上留下痕迹或作出贡献的南通人及相关纸币,为区域性钱币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另见与古钱币相关的其他类别文物的探索,以往学界鲜有关注,如王硕《故宫博物院收藏仿古币造型墨(钱墨)情况概述与研究初探》,公布了故宫博物院所藏百余方仿古币造型墨(钱墨)的基本信息,并探讨了钱墨在明清时期出现和发展的原因。作者特别指出,故宫博物院所藏钱墨,从文物保管上虽已归入文房“墨”类专类管理,但在研究上应与钱币学结合进行综合性研究,才能保证相关结论的完整性,此方法论同样适用于类似的其他古钱币相关文物的研究。
纵观本次年会,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体现了一个“新”字,正如中国钱币博物馆周卫荣馆长在年会总结时所述,会议报告的内容充分展现了钱币学与货币史领域的新材料、新史料、新视野、新思考、新研究、新观点;内容聚焦当前社会热点,还有一些文章也开创了钱币学与货币史研究的新视角。其次,此次会议的一个变化是研究重心的下移,明清及近代民国、红色政权等研究成果较往年有所增加,反映了学界的新动向;还有不少文章关注到在央行视野下进行货币史研究,显示出学者强烈的“以史鉴今”情怀。此外,本次参会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全国各地人民银行、高校、文博单位等不同领域,在研究方法、理论体系、选题角度上都能给予与会者不同的启发;会议也吸引了不少中青年学者的参与,他们思维活跃、学术基础扎实,预示着学科的发展潜力;参会代表还包含了钱币鉴定评级行业的从业者,以及社会上的钱币收藏爱好者,他们带来了来自民间的声音,同样值得倾听与借鉴。
当然,本次会议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仍待进一步互相借鉴、渗透;有些成果着重于提出问题而尚未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或办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希望今后通过学界各领域专家和民间同好的携手努力,使钱币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