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博物馆)
近三十年来,新疆伊犁各地先后出土了几批察合台汗国时期打造的钱币,分别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和霍城县文物局收藏。目前,所有这些资料均未曾在任何刊物上发表,亦未进行整理,除十几枚在伊犁州博物馆陈列展览外,其余均作为馆藏文物深藏不露,难见真容。伊犁作为蒙元时期察合台汗国首府阿力麻里城的所在地,多发现大批量的察合台汗国时期打造的钱币,在国内恐怕绝无仅有,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它对于研究蒙元时期伊犁河谷地区的历史以及察合台汗国的货币制度、经济和贸易水平、制币工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现将伊犁州文物部门收藏的伊犁出土察合台金银铜币情况及察合台汗国首府阿力麻里城的历史做一简要介绍,以期引起各位专家学者的关注。
伊犁各地出土的察合台汗国钱币,批次多且数量巨大,文物部门收藏的也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更有诸多出土钱币流落坊间。这些钱币主要是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的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和伊宁县的吐鲁番于孜古城遗址出土的(图一)。
自上世纪80 年代起,自治州文物部门先后征集了6 批次、共计1595 枚察合台汗国时期打造的金银铜币,其中,金币2 枚、银币539 枚、铜币1054 枚。下面按出土前后分别予以介绍。
1、1980 年霍城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征集到阿力麻里古城遗址出土的察合台铜币594 枚,其中4 枚由伊犁州博物馆收藏陈列,其余590 枚由霍城县文物局(原文物管理所)收藏(图二,三枚,图1、3、5 为正面,2、4、6 为背面)。
图一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地图以及阿力麻里、吐鲁番于孜古城位置
图二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察合台铜币
图三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吐鲁番于孜乡吐鲁番于孜古城遗址出土察合台银币
2、1989 年在伊宁县吐鲁番于孜古城遗址出土了20 枚小型察合台银币,出土时盛在一个陶罐内。这些钱币现由伊犁州博物馆收藏并有部分陈列展出。其中品相较好、字迹较为清晰的3 枚:银币直径18-20mm,重2.1g。呈现银币特有氧化层,银币正、背面都有科裴体阿拉伯文、图案,经比较是哈剌旭烈兀和也速蒙哥时期铸造的,铸币地是阿里麻里。(图三,一排3 枚钱币,图1、3、5 为正面,2、4、6 为背面。下同)。
3、1989 年霍城县文物管理所在阿力麻里古城遗址附近征集到察合台银币290 枚,其中7 枚由伊犁州博物馆收藏,283 枚由霍城县文物局收藏。
4、1992 年伊宁县文物管理所上交了在伊宁县吐鲁番于孜古城遗址出土的226 枚大型察合台银币,现由伊犁州博物馆收藏。这些银币的品相较差,磨损较严重,文字、图案较模糊,币面径34mm,重约3g 左右。正反两面均打压有凸版图案和察合台文字。据考察鉴别,在这批察合台银币中,仅打制在银币上的各种徽记、纹饰就达31 种之多,图案多为花瓣纹和圈点状的几何图案,以及特殊的标识性图案背面有文字、图案。都有银币特有的氧化层。资料显示,这种较大型银币是怯伯汗时期铸造的。(图四)
5、1999 年霍城县文物管理所与农四师垦区公安局联合对倒卖文物贩子抓捕行动中,查获2 枚金币。据文物贩子交待,这两枚金币是在霍城县阿力麻里古城遗址出土的,目前在伊犁州博物馆陈列展出。其中较大的一枚,钱径20、厚1mm,重约3.2g,且呈不规则圆形,钱币正、背面都有阿拉伯文字,似为花剌子模时期金币。较小的一枚,钱径23、厚1mm,重约3g,基本呈长方形,钱币正、背面都有察合台文字,可能是察合台早期金币。(图五)
6、2003 年伊宁县农民在吐鲁番于孜古城遗址取土时又出土了463 枚察合台钱币,其中铜币460 枚、银币3 枚。这次是察合台铜币出土数量最多的,但锈蚀非常严重,很难辨别铜币上的字体和纹饰,铜币面经在21-31mm 之间,平均重约4.3g。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伊犁州文物部门的保管人员没有将这些钱币按出土地点进行分类收藏,而是以币质,即以金银铜进行分类,因此,哪些钱币是什么地点出土的已无法分清,此其一;其二,由于我馆没有懂察合台文的专家,因而对这些钱币的铭文也没有解读;其三,县文物部门在征集这些钱币时没有前往现场查勘具体的出土地点,而仅仅标以“阿力麻里出土”或“吐鲁番于孜出土”;其四,文物部门征集到的这些察合台汗国的钱币仅仅是其出土的一部分。
图四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察合台银币
图五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出土的金币
有关察合台汗国的钱币,在近代历史资料、探险家的游记等史籍中多有记载,建国以后也发现了大量察合台汗国的金、银、铜币。据有关资料记载,1958-1959 年在阿力麻里发现10 枚钱币;1977 年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昌吉古城遗址,出土一陶罐,同装1370枚钱币,绝大多数为银币;1987 年5 月5 日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东南27 公里达勒特古城旁出土金币36 枚,在此前后还出土银币23 枚,铜币50 枚;1990 年3 月在博乐市达勒特古城出土察合台汗国铜币1649 枚,总重3.95 公斤。另外还在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出土近20 枚金币;而银币则还在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发现近百枚,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百余枚,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数枚等等。
蒙元至清代的资料中也有察合台汗国使用钱币的记录。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徐松谪居伊犁时曾专门到阿力麻里城遗址探查,在其《西域水道记》中记载:
(秃黑鲁帖木儿)墓旁土中多金银铜三种钱,皆无轮廓,肉好面幕,有字不可识。铜钱至薄,大如宋当百钱,银钱至小,如王莽直一而稍厚;金钱薄如铜钱,大如开元通宝钱。[1]
1859 年,沙俄学者乔汉·瓦里汗诺夫到伊犁考察,在其著作《准噶尔概况》中记述有搜集到阿力麻里出土钱币的情况:
我看到了几乎遍布俄罗斯准噶尔定居生活的痕迹,收集了有关这一方面内容的民间流传,得到了一些黄金物品、古钱。这些物品是在阿力麻里城遗址发现的。关于这些问题我打算在专门的文章内阐述。[2]
在1893 至1894 年间,沙俄历史学家巴尔托里德到伊犁阿力麻里遗址进行调查,他在其著作《中亚科学旅行报告(节选)(1893-1894 年)》,记载了阿力麻里的历史以及阿力麻里出土的察合台汗国钱币的情况:
В.М.乌斯宾斯基给了我们三枚在固勒札附近发现的铜币,据В.Г.齐曾高曾男爵测定,这三枚铜币是回元657(公元1259 年)阿里马铸造的察合台钱币。[3]
蒙元时期,刘郁《西使记》中所记1259 年常德西觐旭烈兀经过阿力麻里城时也有关于察合台钱币的记载:
过孛罗城……西南行二十里,有关曰铁木儿忏察,守关者皆汉民,关径崎岖似栈道。出关至阿里麻里城,市井皆流水交贯,有诸果,惟瓜、葡萄、石榴、最佳。回纥与汉民杂居,其俗渐染,颇似中国。又南有赤木儿城。居民多并、汾人……金银铜为钱有文而无孔方。[4]
蒙古成吉思汗西征,耶律楚材奉命扈从。其在《西游录》中亦记载西域各国使用钱币的情况:
用金铜钱,无孔郭。[5]
1958 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到伊犁进行考古调查。黄文弼在其《元阿力麻里古城考》一文中记载到:
农民锄地亦不断出土金、银、铜钱币,石刻及陶器等。我们曾搜集有银钱四枚,石刻三块及玛瑙饰物等。银钱均无孔甚薄,有三枚直径约3 厘米,厚1 毫米,两面均印有类似阿拉伯文字及圆线圈或点圈花瓣等,具无轮廓。据专家鉴定为回历727 年(即1327 年)所造。另一枚更薄小,直径约2 厘米,与高昌城所出者先后同一时期。[6]
蒙元时期的伊犁,是察合台汗国的首府阿力麻里的所在地。十三世纪初,蒙古成吉思汗崛起,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他把辽阔的土地分封给他的四个儿子,其中,二太子察合台的封地即在以伊犁为中心的今新疆及中亚大部分地区。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范围极其辽阔,最盛时其疆域东至吐鲁番畏兀儿地、罗布泊,西及阿姆河,北达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首府设在伊犁河谷的阿力麻里城。察合台汗国在中亚历史上存了很长一段时间。
公元14 世纪以后,中亚地区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系的蒙古诸部日益伊斯兰化和汗国统治阶级内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导致察合台汗国由鼎盛逐步走向衰落。元至正七年(1347),察合台汗国的合赞汗被其属臣所弑,导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西部以河中地区为中心,逐步为帖木儿势力控制,史称西察合台汗国;东部为察合台后裔控制,史称“东察合台汗国”(蒙兀儿斯坦)。元至正八年(1348),秃黑鲁帖木儿被杜格拉特部拥立为东察合台汗位之后,加强了对汗国内部的统治,并皈依了伊斯兰教,经他强行推行,伊斯兰教的其领地迅速传播开来。元至正二十年(1360),秃黑鲁帖木儿汗调集中亚的蒙古、突厥诸部,发动了征讨河中帖木尔势力的战争,曾暂时统一了察合台汗国。秃黑鲁帖木儿死后,察合台后王在河中帖木儿打击下,被迫东迁别失八里,史称“别失巴里”。明永乐十六年(1418)由歪思汗率部自别失八里西迁伊犁河流域,改国号为“亦力巴里”。后来,察合台后裔在瓦剌势力的挤压下退居南疆绿洲地区,建立叶尔羌汗国,盛极一时的察合台汗国结束了在伊犁的统治。
察合台汗国统治时期,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阿力麻里是重要的政治中心,是察合台本人及家族常驻的消夏之地。多桑《蒙古史》称:“察合台常驻夏于阿力麻里之地,地在阔克诸高山及忽惕山之附近”。
图六 阿力麻里故城位置图
阿力麻里故城遗址位于霍城县西北的克干平原(现属霍尔果斯市管辖),距霍城县30 公里(图六)。阿力麻里城曾经是蒙元时期伊犁乃至整个亚欧草原上的一处非常重要的一座城池。1957 年1 月4 日公布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阿力麻里古城是伊犁著名的古城之一。据1958 年黄文弼先生调查,阿力麻里故城遗址范围很大,北抵克干山,南到克干色依,西至卡纳威,东到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扎,城周25 公里左右。[7]阿力麻里系古西域地名,自元初一直沿用至今。亦作阿里马、阿力麻里、阿里麻城。阿里马,为突厥语“苹果园”之意。耶律楚材《西游录》云:“西人目林檎曰阿里马,附郭皆林檎园,故以命”。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曰:“土人呼果为阿里马。盖多果树,以是名其城”。
图七 吐鲁番于孜古城位置图
阿力麻里建城于何时,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资料,据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公元十三世纪初,伊犁河流域是以斡匝儿为首的葛逻禄部的游牧地区,阿力麻里就是斡匝儿的驻牧地。蒙古崛起后,斡匝儿最早臣服于成吉思汗。由此可见,阿力麻里城应与中亚葛逻禄汗国的历史有关,最迟在公元八、九世纪已经出现。
由于察合台汗国的建立,使阿力麻里迅速崛起,成为中亚历史上最繁华的城市,被誉为“中亚乐园”,欧洲人称阿力麻里为“中央帝国之城”。
14 世纪60 年代秃黑鲁帖木儿汗去世以后,以阿力麻里为中心的东察哈台汗国陷入一片混乱,导致中亚帖木儿帝国瘸子帖木儿六次发动东征,攻打僭越汗位、屠杀秃黑鲁帖木儿汗后裔的蒙古杜格拉特部首领怯马鲁丁的战争,导致阿力麻里城彻底毁坏并逐渐荒废。15 世纪初明朝使臣陈诚出使中亚哈烈国途径阿力麻里地区时,其《西使记》已无该城的任何记载。现在的阿力麻里遗迹,除尚存秃黑鲁帖木儿汗麻扎外,大部分已辟为农田。在近十余年间,经常有文物出土,有汉文古钱币,察合台金、银币,还有叙亚利文景教徒墓石,以及玛瑙饰物、玉器、石刻、铁锅、石磨盘、青花瓷碗和西辽至元代的各类陶瓷器。
新疆各地发现的察合台汗国钱币,正是上述历史时期之内,数量占多数的主要是在阿力麻里和其附近地区制造的。
连绵不绝的战乱应该是阿力麻里毁弃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阿力麻里出现大量窖藏察合台钱币的根本原因。
伊宁县的吐鲁番于孜古城是另外一个出土窖藏察合台钱币的富集区。吐鲁番于孜古城位于伊宁县吐鲁番于孜乡上吐鲁番于孜村东北,地处吉尔格朗河西岸的河谷阶地上(图七)。1953 年新疆文物调查组曾在此调查,因1936 年盛世才统治时期设金矿局,在此处挖金,城内被破坏呈沟渠状。中间有一大道横贯城中,辟城为两半,四周城墙基址已不存,城壕遗迹尚能辨认,发现形似唐代的陶灯残件、陶杯及元代在西域使用的铸有阿拉伯文字的钱币等。1958 年,黄文弼先生也对该城进行过调查,城墙已不可见,仅存墙基,略做方形,周约1400、高1-5、宽2 米左右。城中呈沟渠状,所有建筑均不存,城中散布有夹砂红陶片,也有划水波纹的灰陶片,还发现两个半边铜钱。目前仅能推测出其大致方位和范围,分布范围大约为东西约2 千米、南北约2.1 千米,遗址范围内地表散见陶片,其他遗迹不存。遗址年代推测为唐至元代。有专家考证,该城可能为唐代西突厥小牙弓月城遗址。但为何出土窖藏的察合台钱币却令人费解。
察合台汗国经历了450 多年,钱币制造都是采用源于古希腊而流行于中亚地区的打压法制成,无孔无郭,但所打制钱币的材料、形制、大小、重量、版式、文字、徽记、纹饰等各有不同。阿力麻里作为察合台汗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同时也是汗国的一个金融中心、一个长期铸币中心。
注释:
[1](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7 月,第254 页。
[2](俄)乔汉·瓦里汗诺夫著 王嘉琳译:《准噶尔概况》,引自魏长洪 何汉民编《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年9 月,第56 页。
[3](俄)B.B.巴尔托里德著 王嘉琳译:《中亚科学旅行报告(1893—1894 年)》,引自魏长洪 何汉民编《外国探险家西域游记》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年9 月,第325 页。
[4]刘郁:《西使记》,引自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239 页。
[5]耶律楚材:《西游录》,引自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选注》,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181 页。
[6]黄文弼:《元阿力麻里古城考》,载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5 月出版,第291—292 页。
[7]黄文弼:《元阿力麻里古城考》,载黄文弼《西北史地论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5 月出版,第29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