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创新能力培养

2020-11-23 05:31黄珺韩菲菲刘慧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研究生课程体系

文/ 黄珺 韩菲菲 刘慧

研究生教育是高素质与高水平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在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研究生自我建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提升转化的能力,依赖于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实的基础知识,课程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课程教学是基础环节。创新能力交互作用模型(Interactional Model of Creativity)认为个体的创新能力受个人能力和外在环境的共同影响[1]。课程教学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课程体系中各个环节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课程教学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成分理论(Componential Theory of Creativity)将个体的创新能力划分为四个成分:知识技能、创新实践的过程、外部动机和社会环境[2]。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如案例教学、课堂Seminar 等形式,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我国高校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课程内容前沿性不足,且与生产实际脱节、课程教授方式和评价体系不当等问题,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必须对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鉴于此,以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政策为背景,探究研究生课程体系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总结现行研究生课程设置的不足,提出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和措施,为高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一、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创新能力维度

基于创新人才需求的现实背景,创新能力培养构成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导思想[3]。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将学科知识运用于实践,学会分析并解决问题;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旨在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全方位提高创新能力。

学者们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见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提出创造力的概念,后续学者分别从基本知识、智力和人格等方面对创造力进行拓展,形成了创新能力的概念[4]。对于创新能力的构成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单因素观点认为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智力;双因素观点认为除智力要素之外,非智力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三因素观点认为学生的知识基础是除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之外,另一个创新能力的关键构成要素;综合因素观点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受多个因素综合影响的,如智力、知识、创新实践及技能等。总体而言,个体的创新能力不仅受个体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多维度、多层次因素综合影响的动态过程。关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包括以下几个维度:第一,建构知识的能力。从知识基础出发,强调研究生主动构建知识,根据现实需求学习和更新基础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石;第二,发现问题的能力。从专业知识出发,以敏锐的观察力从事物表象发现问题,并使用精准的语言对其进行表述,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着重分析问题的关键、拟定可选择的解决方案、提出可使用的解决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第四,提升转化的能力。敢于提出创新想法,勇于试错,与同伴积极交流,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环境,落地转化创新想法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设置

课程体系的结构会影响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的提升,目前研究生课程结构设置普遍存在单一化和片面化的问题:第一,选修课的多样性受限,不利于拓宽研究生知识面。目前高校研究生课程多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而选修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限,致使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受到限制,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第二,学科交叉的内容少,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硕士研究生是按照二级学科进行招生和培养,课程内容的安排过于细化,学科交叉的课程少,研究生知识体系过于单一,限制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和提升;第三,课程实践环节较少,不利于提升转化知识和能力。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转化,理论知识缺乏实际运用,不利于解决研究生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内容设置

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局限,主要表现为知识陈旧、针对性不足等:一方面,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不足。课程内容以原有陈旧理论教授为主,对于前沿的探索性学科知识不足,限制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课程内容难以满足社会生产需求。课程内容更新发展慢,与现实情况脱节,难以满足现实生产的需求,使得研究生所学难以适应企业需求,不利于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课程教授方式设置

教授方式会影响学习效率和课程效果。从课程教授形式来看,课程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研究生缺乏对于知识的批判精神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不利于研究生培养知识建构的能力。从课程考核评价来看,考核方法缺乏多样性。评价体系不仅是对课程学习成果的检验,还会影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多以期末考试或总结报告的形式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可能会使学生更注重应试技巧的锻炼,而忽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探索,难以真正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检验。

三、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原则与措施

(一)课程设置改革原则

1. 目标性原则。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导向,服务于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

2. 科学性原则。合理搭配课程类型,完善知识体系,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课程质量。

3. 实效性原则。紧跟学科前沿,培养研究生的批判与探索精神。

4. 实践性原则。注重课程教学和生产实际的接轨,不能脱离现实需求。

(二)课程设置改革措施

1. 明确课程逻辑,优化课程结构。契合培养目标和学位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增加选修课数量,丰富选修课类型。在专业课程之外,高校可以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培养研究生个性化特点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完善知识体系结构;第二,鼓励开设交叉学科类课程,拓宽知识面。通过对多学科交叉课程的学习,有利于研究生形成扎实的多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观察和分析事物,拓宽研究生研究领域;第三,注重课程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增设实践环节,使研究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研究生提升转化知识的能力。

2. 丰富课程内容,紧跟学科前沿。课程内容随学科前沿不断更新。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科知识的先进性和综合性是解决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和人才培养滞后之间矛盾的关键。教师应定期更新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引导研究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教学环节使用案例教学、学生主讲等形式,创新课程学习形式,将传统课堂转变为研究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加强学习效率和动力。此外,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注重过程控制和坚持过程发展的多元化评价理念,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全方位对研究生的能力进行评价,保障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但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改革研究生课程设置是必要的。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建设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以期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研究生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