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2020-11-23 05:31杨海东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7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双创体系

文/ 杨海东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仅是满足高校发展的任务,同时,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重点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有所作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就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标准。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培养缺乏实践

高校课程教学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采用以教师主讲为中心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师把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几乎都是以最终考试成绩为课程考核结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影响了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学习专业课程,不主动思考,缺乏实践,创新创业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创新创业注重的是创造实践的具体过程,理论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

(二)“双创” 培养平台不完善

创新创业除了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外,还需要构建人才培养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实践历练,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有效转化,应用于实践。目前,虽然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政策的驱动下,已经开始建设“双创” 平台,比如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竞赛、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但是仍然缺少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提供的培养平台和理想中多层次、多方位的系统平台,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缺乏“双创” 师资队伍

高校师资力量是高校“双创” 人才培养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目标、方向以及创新创业的质量。高校配备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几乎都是各个学院的专业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科研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受到教师自身职业的局限,在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方面仍存在不足,同时,高校的教师考核制度通常都是根据教学情况和课题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1]。

(四)“双创” 人才培养机制缺乏创业类专业

目前,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选择创新创业已经是一种就业常态。但是,大部分高校采取的“双创” 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导师采取“一对多” 的形式来辅导学生。缺乏一些专业化和特色化的创业专业,这对那些致力于创新创业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帮助[2]。因此,学校应当聚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和资源,增设创新创业类专业,进行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教学。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基本原理中讲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这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发展。因此,各大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国家发展提供人力支持,注入创新创业的力量,推动国家不断进步,加速社会转型。

(二)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近几年,各大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大量的人才需求,扩大了招生范围和数量。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直到2020 年,我国毕业的大学生总数达到了870 余万。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后备力量,但是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形势严峻,引发了很多就业问题。因此,高校积极构建“双创” 人才培养体系,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更多选择,在满足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学生更加清楚自己的就业规划,把握多种就业机会,改变就业困难的现状。

(三)提升学校教学水平

虽然我国进行了教育改革,但是高校教育仍然坚持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一直把学生的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关键部分。现阶段,社会人才竞争激烈,高校是社会人才培育的重要场所,应当主动承担起培养人才的责任,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3]。通过人才培养体系,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稳定人才培养方向。同时,高校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断构建和完善新的培养体系,重视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

(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构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实践操作水平。大部分高校在学生毕业前期都会鼓励学生进行实习,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利用实习机会,参与团队工作,可以有效掌握和他人在团队和平相处的方式,以此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此外,学校在教育学生创新创业时,通过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方向

(一)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

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刻苦,积极主动,进入大学生活以后,学院应当高度重视高中和大学的过渡阶段,增设一些创新创业类的专业课程。大学生头脑灵活,思维能力强,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新的知识充满了渴望,对创新创业热情主动,但是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容易打击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当有效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增加专业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无论是作为学生的选修还是必修,都应该高度重视严格考核,在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技术、方法和案例,实现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增加一些学科交叉的课程,在关联和整合各个学科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加强“双创” 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创新创业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高校不断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创新创业课程教师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和很强的科研能力。高校的师资队伍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对创新创业的研究,提升“双创”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三)完善培养平台,增加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实践过程,整个过程贯穿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学生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实践,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建立创新创业培养平台,不断完善,还需设计类型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比如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主题讲座等。此外,学校还可以增加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通过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增加学生创新创业深度交流,帮助学生累积经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业动力。

(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校外合作企业逐渐增多,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因此,各大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时,应当把握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机会,充分利用校外企业具有的优势,深入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此外,高校可以细化校企合作的内容,和企业一起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行业特色,熟悉企业运营,抓住市场最新动态,充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创新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五)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多种多样,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教师的正确指导以外,创新创业资金也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缺乏资金储备和社会经验,创新创业起步艰难。对此,学校应当积极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推出创新创业政策,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支持和经验,帮助学生缓解资金压力,有效规避创业风险。此外,还可以在校内开设创新创业相关培训和咨询服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双创体系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