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公丕娟 沈静
《2010-202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未来职业教育要立足职业素养,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成为社会及教育界的共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就是文化育人。”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就职业教育实践提出,要做到“企业文化进课堂、工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进教育”,明确了下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落脚点。当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后备军,如何求同抓重、实现校企文化碰撞融合中寻找高职生职业素养可行性路径,是当前各大高职院校面临的一大课题。
校企两种文化共性是企业职业技能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协同的基础,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1],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是充要条件。校企文化立体融合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如下。
校企文化立体融合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有助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学校与企业文化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融合贯通的,两者之间应该相互吸取对方的文化精髓,互为完善,互相补充[2]。“学生走出去+企业专家走进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有职业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并且是企业人才资源质量的保障,也是进一步丰富现代企业文化的前提。
校企文化立体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是提高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的最佳选择路径。在校阶段尚未就业前就对先进企业文化有所涉猎并实现价值认同,利于提高入职高职毕业生的的工作效率。
为了更加深入分析总结校企文化立体融合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下文总结了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山东四所驻潍高职院校:潍坊职业学院、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进行了调查。校企文化立体融合下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调查结果如下。
高职院校通常都比较重视物质和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包含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学校的建筑风格、相关专业的实训室。制度文化建设如高职院校引入质量认证体系、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制度。但却相对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未充分体现职业特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养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与教学管理系统是相对独立的,这使得职业素养教育只有通过课程或阶段教育才能实现。
2.职业精神在高职课程实施中未得以有效贯彻。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调研的企业人士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开展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这就要求高职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而且需要吸取企业文化中的精髓。
3.企业专家进课堂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举行专业技能大赛、文化节、科技节比较多,但从企业邀请企业领导、专家来校利用开设讲座等方式讲解职业素养的相对较少。
意识决定行为,心态决定意识。对校企文化立体融合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认识及认识深刻性,关系到实践中的具体行为。首先需要明确,校企文化立体融合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要凸显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因为需要长期的摸索以不断完善和深化,进而确立适合的本校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又有其自身的固有特征。因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的不同,高职院校在校企文化立体融合切入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具体到各个高职院校个体,又因为办学历史、地理位置、办学沿袭、产业集聚地等差异,导致职业素养提升不可照搬照用。
就高职教师而言,参与校企文化立体融合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主动性受到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两点:第一,尚未意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尚未明确自己的教学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形成校企文化立体融合对职业素养提升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深刻性认识。第二,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职业教育职称评聘体系,普遍存在奖励机制侧重教学、科研,不重视教师参与文化建设,也并未将教师在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主动参与与贡献纳入考核体系。
整体而言,学校与企业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性有待提升,普遍存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现象,严重制约高职人才的培养和企业新鲜血液的输入。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中衍生出的不足及现状,需要应用以下策略优化校企文化立体融合工作。
要让学生认识到校企文化立体融合对高职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深刻意义,这项工作不仅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也是高职院校最大化实现教育育人功能,实现人才输出的根本需求。在准确认知基础上,通过三级联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对职业素养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规范化。
校园文化贯穿于高职院校办学的各个环节,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全方位、深层次地加以实施。除了校园文化外,校企文化立体融合还需要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和支持,如知名企业所需的专业在高职院校开设课程,加大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
第一,要把优质企业文化做为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培训内容。作为知识传输、技能传授、精神指引的教师,首先要感受并吸收企业文化,进而扩散传播企业文化。第二,校企共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立足专业,做到专兼结合,利用好学校和企业的各自文化优势,实现二者人员的互聘共用,增加双向挂职锻炼的机会、加强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在教学团队中提升高职教师的企业文化素养。
要实现校企文化立体融合,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必须在办学过程中谨遵校企文化互动融合、共荣共建的原则。要以现代校企文化引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校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实践层面,可以组织学生到对口企业见习参观、实习、通过进入企业近距离接触,感知企业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除此以外,高职院校应结合地方和行业需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企业文化整合,影响和增强学生职业素养意识。
高职院校应综合分析学生将要面对的企业文化、企业用人制度与核心要求,征求包括企业顾问、专家和技术骨干在内的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建议,立足自身实际,把职业素养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校企合作中可共同开发课程、共编职业素养教材,着重增加校企文化共建粘合度。常规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相关内容,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中引入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
第一,教学计划中凸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要紧紧抓住两个关键:立足高等性外加彰显职业性。积极考虑教学计划的策略,将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计划纳入全面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入职业素养教育。第二,加强专业教学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渗透。高职教师要利用专业课的课时优势,在专业课中有意识、有规划地介绍职业素养的相关理论和理念,实现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形成符合企业文化秉承的诚信、敬业、合作、负责的职业道德理念。第三,建立校企文化立体融合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一是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实施定期过程性考核。实时监控学生的课业学习状况,适时进行反馈、沟通,做到有效控制学生过程。二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热情,并建立并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评价中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通识教育、个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优良学习品质。评价旨在贯通校企文化融合职业素养教育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树立具有辐射效应的品牌,提升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竞争力,短期靠的是发展机遇,长期靠的是文化建设。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作用、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符合企业需求的职业素养,实现学校教育输出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