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究

2020-11-23 00:49张丹阳
就业与保障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互联网+体系大学生

文/张丹阳

“互联网+”时代悄然而至,高校在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上日程,以此强化大学生互联网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立足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网络化构建刻不容缓,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必要路径,为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性

(一)提供教学资源

网络信息时代到来,高校借助互联网载体搜集创新创业的相关资料,将搜集的知识以知识库构建方式进行资分类,以此提高知识库利用率。教师围绕创新创业课题,为大学生提供组内创业创新讨论机会,鼓励组内学生合理分配任务,如资料搜集、市场调查、信息分析、报告制作等,对组员拓展创新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增加实践机会

随着大学生三观日益成熟,他们渴望表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为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此,教师搭建网络化创业平台,不定期组织多样、内容丰富的创业设计大赛,调动大学生参与热情,使其在客观了解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跻身于创业行列,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深化教育改革

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创新创业教育阶段引入互联网,能够打破以往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还能满足大学生情境式学习需要,循序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1]。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对完善,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教与学效率,成功打造高效课堂。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在互联网技术辅助下会迈向新台阶,顺利实现现代化教育阶段性改革目标。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理念单一

现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更新速度缓慢,教育实践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创业行为缺乏创新性[2]。分析原因可知,高校领导者、部分师生仍一味以陈旧思想指导创业教育,无疑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如果创新创业理念短时间内得不到创新,创新创业教育行为规范性和标准性将被弱化,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最终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得不到优化。

(二)创新创业模式陈旧

创业教育以渗透创新思想为基本目标,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可以有出色表现,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际上,部分高校始终践行传统育人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形式化应用在创新创业中,导致互联网资源利用价值不明显,最终导致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质量较差。要想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要,高校教师应强化学生适应能力,从全局角度审视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教师应考虑学生专业差异性、学习需求多样性,保证课节、课时设计的合理性。若设置得不合理,将降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对教育体系科学化构建会带来负面影响。当前,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环节缺失梯度化层次,且课节数量较少、课程零散,不能更好地满足各界融合发展的理论需求,使创新创业教与学被动进行[3]。对大学生来说,课程知识片面获取将失去创新创业动力,降低大学生创业自信心,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降低。长此以往,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效果达不到预期,这对大学生均衡发展、创业教育水平提升将带来不利影响。

(四)师资队伍素质相对落后

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当前,高校多数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未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的现实意义,导致创新创业效果与预期要求存在差距。究其原因,部分高校师资力量欠佳,现有师资队伍在创业教育中指导作用较弱,这既会错失创新创业教育最佳时机,又难以得到大学生信任,致使创业教育工作举步维艰。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情况下,要想在“互联网+”背景下合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以现有问题为导向,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对此,高校教师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可行性路径。

(一)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起到指导作用,要想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并合理构建教育体系,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兴理念,以便对创业教育指明方向,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应以身作则,正确树立创新创业思想,并在校园内创设良好教学环境,进而激发师生在创业教与学活动中的热情,为创新创业教育树立一致性目标。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转发创新创业成功案例以及商机等,让师生利用碎片时间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活动,为教育工作有效进行给予正确的思想指导。教师从创业实际出发,合理制定创业教育方案、细化创业教学目标,视情况调整教育计划,将创新创业理念贯彻落实。教育工作者摒弃以往传统的育人思想,从创新型社会建设、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素质教育改革等方面拓展教育思路[4]。除此之外,高校大范围宣传“互联网+”创新创业内容,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其实践价值,进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内在动力,这对创新型人才持续供应、创业成功率提高具有促进意义。

(二)改变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与时俱进转变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十分关键。然而,模式调整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平台。渗透“互联网+”理念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确保大学生从内心深处理解新教育模式。对比于传统教育模式,网络信息化教学更能吸引大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资料获取、个性化创业方案制定、成功创业案例分享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进而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并主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以此丰富自身创业经验。其次,培养大学生“互联网+”思维。教师充分尊重大学生差异性,动态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学生网络化学习体验。最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高校教师践行“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模式,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创业实践载体,以此锻炼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组织“互联网+”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求职意向、学习需求来选择适合的创业项目,争取在创业实践中增强实操技能。高校应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基地推广创业教育新模式,确保“互联网+”创业教育优势全面彰显。

(三)合理设置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为载体,“互联网+”时代下构建科学化教育体系,通过学科开发、多学科融合来构建课程群,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期间,开发优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调动大学生创业积极性,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活动有序进行。此外,从高校战略发展、综合型人才培养等角度,改进创业教育计划,以便精确指导创业教育行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标准化、合规化推进。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角度,教师可大范围推广线上教育,基于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根据课堂课程教学需要,合理设计线上课程,确保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效传授,为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理论支撑。为动态改进课程体系,教师启动反馈机制,面向毕业生创业实践动态监测。同时,实施回访制度,利用网络载体与毕业生取得联系,全面并准确收集信息,根据创业实际动态调整创新创业课程,以此提高创业教育有效性。

(四)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时,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师资力量,对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高校在“互联网+”时代注重优秀教师聘用和培养,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力,并为创业教育持续发展储备人才力量。培训期间,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培训机构,定期组织理论知识传播、互联网技术学习等活动,使高校为教师创造进修机会,确保教师不断改善创业教育理念,促使本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到提升。除此之外,高校建立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合具体教学活动为其提供训练机会,真正强化教师创业教育能力,进而赢得高校大学生信任,这对师生关系增进、复合型人才高效培养有积极影响。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为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提供助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工作逐步落实,满足新时代创新创业发展需求。此外,教师应创造并抓住进修学习机会,掌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最新思想和可行性,为高校创业教育创新提供推动力。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对高校来说,要想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要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建立专业师资队伍等措施,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又能有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日后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互联网+体系大学生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