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让学校德育回归本真

2020-11-22 07:25:54张仁挺
散文百家 2020年10期
关键词:杜威学校德育德育

张仁挺

瑞安市汀田中心小学

最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全书选译的是杜威晚期的六部教育著述,细细读来,受益良多。其中《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明日之学校》三个章节使我颇受启发,文中深入剖析了当时美国的许多教育乱象,并系统地提出了极其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和看法,虽然至今已逾百年历史,但却依然对今日之教育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作品系统地阐述了学校的各方面工作,读时虽已细嚼,但仍不知其全味,只能选其点滴,述感悟一二。

一、透过“知行合一”浅析学校的德育实效

1.德育应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

作品中,杜威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当是合一的。一个人他所学的知识要影响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又要源于他所学的知识。杜威还强调“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1]我想这里的教育不当之表述可以完全适用于我们目前的学校德育。

2.学校德育的现状与缺失。

纵观我们如今的学校德育,更多的是目标导向和任务导向,也就是完全不同的儿童有同样的德育目标,不同的学校有同样的德育任务,而在学校大多的德育实践中,还是偏向于系统灌输和集中的教育,而忽视认知特点及个别教育,还是比较突出外力的作用和管理功能,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对于行为偏差的学生,个别老师还是习惯于斥责训诫多于情感沟通。在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和思想渗透更是变成了照本宣科,变成了远离儿童经验和不能对行为发生影响的东西。这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我认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会摧毁学生的感情、诚实和自信”。而恰恰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这种方式和方法上的偏差。

3.学校德育要注重实效。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德育更加有效呢?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会会长姬君式给了我们很好的答复:他指出:“小学德育必须把握三个字:一是‘小’,就是德育主题要集中,要让孩子容易理解;二是‘近’,学校德育要贴近孩子的生活,不要讲空洞的大道理;三是‘实’,就是要实实在在,可信可学可用”。[2]德育不能靠死记硬背,德育上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正如杜威所述,不能把成人的道德标准强加给孩子,儿童的道德观念只会在参与中产生并积淀。因此,小学德育还要重视三个环节:一是“有激情”,老师要是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那德育的目的就达到了。二是“明事理”,就是要将那些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是真理的东西教给孩子。明确告诉他们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要觉得明理就是约束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三是“要参与”,能力的培养光念书本不行,非得参与,参与的内涵比实践的内涵更广,不仅是动手,思考、讨论问题也是参与。概而言之,学校德育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习惯,要注重参与,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才是具有实效的,我们的学生才能从空洞的说教之中剥离,我们的孩子才能不失本性和率真。

二、遵从“自然发展”,让教育回归童真

1.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

孩子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归结到本质,学习是为了生存,是为了生活,如此而已。在这本书中杜威一再强调,学校应当把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移到儿童的活动上来,依照儿童发展的程序,通过儿童运用他所学习的知识逐渐发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教育自己为止。在“教育即自然发展”这一章中,杜威更是指出,“我们大家最常犯的最大错误,恐怕就是忘记学习是应付种种现实情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事。”

2.孩子们正在承受着什么。

合上书页,回归现实,我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境况呢?太多的隐性课业负担,学不完的培训机构,渐渐消逝的周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慢慢压垮逐渐失去童真的少年儿童。尽管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多年,但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依然随处可见。记得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就肆无忌惮的拆掉收音机修理(尽管没修成功),而如今许多中学生却拿不稳一把螺丝刀,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发现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家长把太多的心思花在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和部分技能培训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习原本是为了具有更好的生活和生存能力。试问,如此去培养下一代合适吗?不,因为当孩子们长大成人走向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能力,是应对现实社会的能力,是更好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3.教育期盼回归童真。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从家长层面,要改变原本那种唯有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观念,走出狭隘,低下头弯下腰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个活动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亲情缺失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作为学校,我们则要尽力打造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氛围,要给孩子们更多的动手和参与的时间,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摆脱空洞的说教,积极引导儿童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三、摒弃杂念,让校园归于宁静

1.静下心来做教育。

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他描述的是20 世纪初期美国“今日之学校”,,而之所以将其命名“明日之学校”,那是因为在杜威看来,他的观点是代表新学校未来的共同的趋势。的确,尽管已逝去百余年,但书中的很多阐述仍能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多启迪,同时也给我们未来的学校描绘了一张蓝图,给孩子们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2.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想将来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

一群孩子们绽放笑脸,或是在学校的花园里追逐蝴蝶,或是在池塘边的枫树下收集红叶,或是……

一群老师们满脸幸福,或是在廊道的长椅上静静地看着书,或是在操场的围墙边和孩子们追逐游戏,或是……

而我们的校园,则是宁静而不失温馨,淡雅而不失华丽……

猜你喜欢
杜威学校德育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国德育(2022年18期)2022-10-14 09:23:40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1:08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让我们摇起橹来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绝世武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