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体育学院 陈明令
据《白皮书》统计,2016至2018年中,在数字阅读中音频内容尤其受读者欢迎,“听书”成了一种时髦方式。在这个媒体融合时代,一种新的阅读趋势已形成——“有声阅读”,它作为传统阅读的补充,越来越受关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指出,以有声的方式,比如CD、录音带、广播或是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语音模式,如移动APP等多种有声的方式,获取相关的图书内容,比如故事、学习外语、相关书籍的介绍是结合流行的阅读方式。大学的图书馆在未来以何种方式可以更加高效地将传统阅读与信息化阅读相结合,这是在进行阅读活动推广时,图书馆需要持续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阅读推广中占据地位越来越重的有声阅读进行了探讨。
深受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走进大学校园,随处可见大学生们戴着耳麦,一手拿手机,一手在屏幕上来回穿梭,而借助这些终端电子产品的有声阅读是一种大势所趋。以下就高校开展有声阅读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市场环境所趋。2020年4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针对所有公民阅读习惯的调查结果,该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的成年公民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阅读的数量在增加,同时越来越多的公民在不断接触数字化阅读。而在数字阅读中,有声读物屹然崛起,其中选择“移动有声APP平台”听书的国民比例较高,为16.2%;分别有9.3%和6.0%的人选择通过“微信语音推送”和“广播”听书。
(二)技术平台的成熟性。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因此许多APP软件可以用于推广相应的阅读活动,这也是未来图书馆工作的重点。移动有声平台市场规模呈现倍数增长趋势,当前我国的一些图书馆以自主研发或是共同开发的方式设计出一系列的有声阅读软件,这些软件的功能强大,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读者的关注,有利于有声阅读的推广。人工智能、VR、AR(增强现实)、5G等技术的发展,使有声阅读的空间和场景得到极大拓展。
(三)获取方式的便捷性。随着大型音频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的快速推广普及,便捷的传播与接收方式将声音的魅力进一步放大,有声阅读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手机应用商店里的各类数字阅读软件层出不穷,也给予用户更多的阅读选择。读者可以借助蜻蜓FM、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等APP引进有声读物资源,或者通过购买一套专业设备,进行自行录制和上传。
(四)碎片化时间的适配性。当今时代,碎片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收听、碎片化观看成为人们接触信息的习惯,“视听”的优势早已超越了单一的文字阅读,越来越多的人难以静下心来进行深入的阅读。为了适应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许多知识开启了“碎片化”形态的探索,听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快速发展的。各类兴起的听书应用集成了诸多书库资源,也为听众提供了各类资源,减少了图书检索和搜寻的时间成本,利用空余时间就可以进行阅读,工作、学习、生活、工作都不耽误。
在有声朗读类活动方面,许多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已做出尝试。本人通过网络调查方式,访问高校图书馆网站和查找相关期刊论文,挑选出9所已开展有声阅读相关活动的高校图书馆,其中有双一流高校,也有一般院校、民办院校。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一)有声阅读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高校图书馆开展有声阅读活动,有朗诵经典文学著作、名人分享事迹、微拍电子书以及电影与图书相结合等,形式不一,较好地促进了线上线下联动阅读、交流与研讨。朗读是有声阅读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最基本的方式,各个高校基本上都会采用这种方式。尤其借鉴了央视的《朗读者》栏目,各高校各自制定了符合本校办学理念的朗读节目。
(二)民办学校内容形式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其实开展有声阅读活动并不难实现,上述高校图书馆都凭借各自学校的资源和平台优势较好地开展了相关有声阅读活动,公办院校不管在质量还是形式上都比民办院校开展得好。由于民办学校缺乏过硬的资金和技术,提供的服务相对会比较单一,更多地会借助大众化的传播渠道,如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或者QQ,而不像公办院校可以开发自身的APP平台,提供更加完善、周到的多元化服务。燕京理工学院图书馆在2016年10月组织了以“让阅读与更好的你相遇”为主题的阅读活动,图书馆通过创建微信群的方式,为馆员与学生提供交流渠道,但是方式比较单一,只是组织了朗读与听书的活动来推动有声阅读。
(三)结合学校专业学科特色,定制专向主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有声阅读相关活动,如南京体育学院通过少儿朗诵《将进酒》《海的女儿》等大量经典名篇,让运动员读者爱上读书,从而提升运动员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践行“学训融合”的育人理念;为了让广大读者体会古典诗词之美与民俗体育之韵,读者可以自行录制朗诵体育诗词音频发到图书馆,再通过学院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发布;通过邀请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知名校友以及社会热点人物,把他们的成长经历与书香元素相结合,将一本本“真人书”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有声阅读推广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这个对我们民办学院图书馆来说,更加值得借鉴和学习。众所周知,民办学院图书馆不管是从资金、技术还是人力资源、馆藏结构等方面来说,都比不上公办性的高校图书馆,所以我们更加要积极拓展有声阅读业务来丰富馆藏资源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民办学院图书馆有声资源建设。
(一)加强有声资源建设。图书馆的有声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最基本的服务工作,如何才能有效地拓展有声阅读服务,从根本上满足图书馆读者的有声阅读需要,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加有声资源:1.购买。可以引进一些符合专业发展特色、反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能够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音频视频等有声资源。2.整理。充分利用自身的图书馆网站资源以及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平台,整理出书刊有声阅读资源,搜集一些免费的网络听书网站、视频网站、听书类APP等有声资源,嵌入相关网站或者APP平台中。3.自建。可以购买一些专业录音设备,围绕特定的主题来开展有声阅读资源的自建工作,或者将已有作品、读者原创作品制作成音频、视频文件;也可以将学院老师的精品课程资源、邀请的专家学者开展的讲座资源,构建音视频数据库。图书馆可以通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服务来吸引更多的读者,组织形式更加丰富的朗诵交流活动与读书分享活动,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收听,或是将阅读内容下载后自行阅读,不仅推动了有声阅读,也将更多的阅读资源传播出去。4.改造有声阅读空间。读者阅读行为和需求、图书馆职能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民办高校图书馆可以开辟出一块空间区域,打造有声阅读的空间,提高读者的阅读活力和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至于如何规划,可以根据馆舍面积、专业特色,做好图书馆的空间区域及功能的划分,实现动静分区。
(二)合理使用媒体活动平台。新媒体作为阅读推广最得力的平台之一,对于图书馆的有声阅读推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推广活动进而增强读者的兴趣与黏性。目前,网络上有很多资源平台可供图书馆使用,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有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以及学校自身的APP,民办图书馆可以与较有影响力的、较为成熟的听书APP合作,自行录制或者上传免费的有声资源进入这些平台,进一步拓展有声阅读的工作范围。也可以鼓励读者自己朗诵作品进行上传以及收听朗诵作品,通过微信、QQ以及邮件这些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如果技术允许的话,可对作品进行点赞,线下集中展示。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网络独立端口进入,享受免费在线点播。
(三)组建专业团队。安排固定成员,组建专业的阅读推广团队,加强有声阅读推广活动的资源整合,由团队负责管理、协调和联系。管理有声阅读推广资源,协调校内各部门间的合作,特别是强化和院系间的合作,充分开发图书馆和学院合作新模式。可以挑选具有良好声音条件和播音水准的学生加入,他们对相同年龄段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当下流行的阅读更为了解,更清楚大学生的普遍需求,然后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保证有声读物品质。团队成员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各期高校内的各个学院可以以组织不同的阅读主题来推广有声阅读,同时可以加强与团委、学生处等的合作来构建阅读联盟,比如石家庄学院图书馆在2015年4月与音乐学院、图书馆音乐小组共同组织了奇妙音乐会的有声阅读活动,此举也加强了学院之间的资源整合。
同时可以充分借鉴其他高校或者公共图书馆的成功经验,提高馆员专业素质,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学习有声阅读平台的经验(如喜马拉雅FM、得到APP等),整合网络资源。
(四)培育“双主体”有声阅读推广模式。加大对有声阅读的推广力度,除了被动地宣传资源,更需要鼓励学校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有声阅读的活动中来。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培养图书馆的有声阅读推广主体,比如将图书馆中的管理人员作为推广的基础,通过工作上的优势,培育“双主体”的有声阅读型的推广模式,真正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到有声阅读的推广活动中来,逐步实现让读者从被动型接受服务的对象转变为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图书馆服务的主体。
有声读物同数字化阅读方式一样,是对传统纸本阅读量不足的有益补充,其服务范围早已超出了视觉障碍人群,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渗透日趋扩大,今后在从事阅读推广中,借助新媒体阅读的便捷性、高效性,可以适当地关注、加以引导,让更多的学生用“听”这种最简单的方式接触到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书籍,最大化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尤其在这特殊时期,有声阅读以“听书”的方式“阅读”,不必去线下图书馆,避免了人群接触。今后图书馆在引进和推广有声读物的同时,要注重版权问题,增强与读者互动,注重读者反馈,开展个性化、多元化的有声阅读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