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高校的田径运动队队赛前训练过程中,所涉及的训练方法有多种内容,其中至关重要的类型就包括短期集训,这种训练方法希望有效利用最短的时间,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来获取最为理想的运动训练效果,因此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的高校短期集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不足,对此,需要着重把握并进一步有效提出和落实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使该运动训练效果显著改善。
普通高校开展田径运动员的短期集训主要目的是适应大型比赛的需要,针对某项具体赛事开展专项训练活动。由于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日常训练时间短,甚至一些低年级学生还未经过系统性的训练,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学生的原有基础不够理想,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之下,使其基本功或是基本的操作技能更是十分薄弱,不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体育素养。同时,他们也缺乏应有的训练机会,很多学生日常很少有机会参与校级以上运动会,学生在短期训练中很难挖掘运动员的潜力,由此导致学生的田径根底十分薄弱,而这样的情况对其短期集训效果会造成严重阻碍。
短期集训有很大的随机性,田径运动员训练的任务相对较重,短时期难以从根本上提高运动员的成绩,需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具体训练。短期集中训练使得训练时间较紧,必须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对应的工作任务,而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导致训练任务压力巨大,使学生身心俱疲,在训练的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使其无法真正意义上掌握相对应的技术要领,训练成果十分有限,在训练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会面临着基础训练与拔高训练同步进行的问题,导致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压力都达到了承受的极限,所以严重损害实际的训练效果。
普通高校可用于田径运动训练的资源较少,一些基础设施还有待于完善。尤其用于学生体能与力量训练的设施不足,场地十分有限,因为学校的资金供给渠道并不是特别通畅,或者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高度关注,所以导致场地设施十分简陋落后,不能有效适应田径运动员的短期集训客观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短时集中训练使得训练场地资源紧张,很多运动员往往在有限的场地内轮番训练,这使得训练效率相对低,同时因为场地比较拥挤,在训练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意外伤害,有着比较典型的安全隐患。
由于短时集中训练的时间较短,训练活动规划不足,还需要对训练内容进行调整。有些教练员往往局限在基础训练内容方面,认为运动员的基础不足,不可以开展高强度与技术复杂的训练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保护了运动员,但是不利于短时提高成绩,因为训练周期比较短,不能针对相应的训练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优化和改进,导致短期训练内容比较片面,并不能全面深入的持续下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真正意义上提升田径运动员的成绩,实现理想的集训目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穿插训练的方法,达到在短时间明显提高运动员成绩的目标,同样面临巨大压力。
一般田径运动员的短期集训大约为二个月时间,训练可分为一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一定具体的目标和训练内容。例如,第一阶段以恢复田径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为主,主要进行一些恢复性训练,适当地控制训练的强度。第二阶段的训练以准备训练为主,在前期恢复的基础上加强跑动技术的训练,以及运用给合训练的方式进行,现时进行适当的力量增强练习等训练内容。第三阶段主要提高田径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安排一些个性化的训练内容,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突出运动员优势。第四阶段主要进行针对性的战术训练,还要进行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心理调整。训练计划的制订还要因人而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和训练状态合理调整训练计划。
田径运动员在短期集训时普遍的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在田径运动比赛短期集训时承受着较为枯燥的训练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面临提高成绩的心理压力,有时还要面对一些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任务等。教练员应当注重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在集中训练动员技战术的同时,还要针对田径运动员的心理生理等相关方面进一步有效调节,使其压力得到充分的舒缓。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要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培养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在更为理想的心理状态中,这样才能训练出成绩,达到更加良好的竞技水平。
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的短期集训应当适当地开展恢复训练,针对田径运动员在短期集中训练时存在的运动性疲劳、心理疲劳、生理疲劳等问题开展恢复训练,主要从人体机能与能源物质2个方面着手恢复。通过适当的恢复,可以使田径运动员的血液循环得到进一步激发,促进其畅通,与此同时使运动员的代谢速度进一步加快,使其身体活力得到充分的调动和激发。同时还可以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为其补充相对应的营养物质,在具体的营养物质补充过程中,要尽可能多补充碳水化合物等,尽可能食用高蛋白的食物,这样有助于促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一步加强,使其营养充分,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其训练效果。
初期引导训练的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主要针对田径运动员的体能展开训练,以及进行一些田径项目技术运作的训练,着力对运动员安排一些跑的训练项目,辅助采用诱导练习与有氧耐力训练。在2周的初期训练中以中等强度的训练为主,重点提高田径运动员的速度和适应性,贯彻落实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在初期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方式,着重把握相关方面的安全,隐患或者风险因素,以此从根本上有效规避后期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伤情况,确保其保持大强度训练时,也能够有更加良好的训练效果。
准备期的基础训练一般安排2周左右,准备期的训练任务是提高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重点提高田径动员的速度,促进运动员逐步的调整跑的技术。在前期引导训练的基础上增强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具体可以采用负重练习与跳跃练习相结合的方法,组合训练每周安排3次,负重练习主要采用80%左右强度的练习,并且逐步调整为适合大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力量。在增强训练难度时可以采用100m计时跑的方法,这样可以达到提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效果。
专项训练主要根据运动员的特点选择训练项目,并且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训练时间一般安排2周左右,达到提高运动员绝对运动速度,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完善运动员的整体技术。应当在良好前期准备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动员的无氧训练强度,适当采用高强度与低密度相结合的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应当增加训练时间的间歇量,避免过高强度的训练造成运动员的训练损伤。在强度速度训练前还要适当增加一些力量训练,每隔3d可以安排一次混氧练习。最后,还要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有效加强相对应的弯道技术训练,通过这种方法,进一步有效增强训练技巧的掌握程度,有效减少速度训练,以此从根本上有效提升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满足相对应的集训目标。
赛前调整训练阶段,应当结合田径运动短期集训的特点,把任务目标定在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使其身心得到最理想的调节,确保其保持高质量的经济状态,使运动员不会受到意外的伤害,同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有效确保运动员能够保持最为理想的竞技状态,从而充分实现相对应的竞技目标。这一阶段的专业训练可以保证负荷维持在50%左右,训练强度应当在85%左右,还可在训练过程中增加一些比赛规则等方面的训练,例如,让运动员练习听发令枪、弯道起跑反应练习,以及节奏保持训练等,还要适当安排一些力量训练,这一阶段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做到一边训练一边恢复,充分确保劳逸结合,使其身心都能够达到一种放松松弛的状态,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面对未来的大赛,使自身的比赛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从而在综合素质特别是在身心素质方面进一步加强。
总而言之,从上面的分析中,能够进一步看出,普通高校田径运动员的短期集训时间短,训练的任务较重,比赛的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从田径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实际的训练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优化,进一步结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针对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形式等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从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更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以此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田径运动员集训质量和竞技水平,有效调整田径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目标,以此使运动员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拿到更加理想的成绩,使其运动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充分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