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价值追求、理念定位与策略建构

2020-11-22 04:11樊三明董翠香
体育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师生运动素养

文/樊三明 董翠香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学校更好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指明了方向,同时体现了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对“完整人”的培养。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靠师生互动过程完成,有效的师生互动是左右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强化课程实施、落实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本文以课堂师生互动为研究内容,通过梳理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价值追求、理念定位,构建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实践策略。

一、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价值追求

(一)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1]。从运动能力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可知,这些都以身体练习为基础,另外,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并不是说体育课堂中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身体练习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那样的话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练,与“军事课”“纪律课”“技术课”等没有什么区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有意义的过程[2]。因此,在体育课堂中要有师生的互动,要有对促进学生掌握运动能力、提高运动能力的互动。首先,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动作时,教师通过动作示范与讲解,与学生进行语言互动,使学生形成动作表象,掌握简单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术,提高运动认知水平,并可以建构在复杂的环境下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与运动技术的能力。其次,整体学练以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自信地展示自己,有利于学生将技术动作更合理地运用在比赛中,有利于学生动作的改进与提高。最后,在学生进行体能练习时,师生之间进行眼神、手势等非语言的互动,相互鼓励,坚持不懈,对于改善体能状况有积极作用。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1]。从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与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可知,体育课堂不仅仅是进行身体练习,而且是通过身体练习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学生健康文明行为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养成。首先体育学科不像其他学科中学生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上“中规中矩”地学习,体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流动性强,活动空间大,课堂追求氛围活跃、师生愉悦,其中师生互动就是桥梁,它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掌握与运用健康知识,只有愿意参与其中,与同伴合作与竞争,才能养成自主体育与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其次,体育课堂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情绪波动大,学生在比赛中可以体验到成功或失败,这种情绪很可能激发或者消磨他们的斗志,如果可以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积极投入比赛中,那么对于健康行为的养成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最后,体育课堂中教师创设竞赛环境、体能环境、生活环境等,这些都需要学生适应各种环境,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究、发现与认知。

(三)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培养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1]。从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可知,该核心素养体现的是精神与文化层面的表现,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高追求。首先,体育是“强者”的运动,通过体育课堂师生有效互动,学生不断挑战身心极限、不断适应对抗的激烈比赛、不断超越自我或者被他人超越,而这些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其次,体育活动天然地具备了让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丰富和复杂的情境[3],因此,体育对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具有优越性,而优越性的发挥离不开课堂师生互动,只有长时期反复的师生互动,学生才能真正养成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的体育道德;最后,体育课堂师生互动使学生自始至终将自己作为主体的角色,而不是课堂的局外人,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同学负责;不仅要文明与他人竞争,也要愿意与他人合作,自觉养成相互尊重、团结合作、正确的胜负观等。

二、体育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理念定位

(一)关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理想价值追求[4]。因此,体育课堂师生互动中要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做到全面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5]。第一,全员育人,即教师应该关注全体学生的师生互动,而不是教师只与运动技术水平较高、距离教师较近的个别学生的互动,也应该包括与运动技术水平较差、距离教师较远的学生的互动[6],教师要带有指向性地搭建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全方位育人,即体育课堂师生互动不仅仅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战术能力的表面层次互动,而且包括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表现出来的状态、态度、情感等,旨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全程育人,即体育课堂师生互动要贯穿在课的每个结构中,而不仅仅在基本部分进行互动,也要在开始部分、准备部分、结束部分进行互动。另外,体育课堂师生互动要贯穿在大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体系中,纵向衔接,系统教育,而不是只在高年级进行师生互动,其实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加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互动交流与引导,瞄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遵循课堂师生互动民主平等

互动必有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教师与学生作为参与者,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师生互动,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师生互动就是空谈。关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的关系有“学生主体说”“主客体说”“双主体说”等,这些都没有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师生民主平等之下的师生互动才是有效互动,师生在课堂中互动犹如“朋友”,教师应作为学生探究、发现、认知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作为控制者、主导者、导演者,让学生感到约束、压抑和紧张,只有自由活跃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时教师要尽量给每个学生发声的机会,听取不同的见解,而不能用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的见解,并要从学生的见解中挖掘和提取对学生学习有意义,对课堂教学效率有提高的教学内容。

(三)注重师生互动效应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改变枯燥单一、沉闷无趣的课堂状况,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促进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与交流,真正让学生学在其中,思在其中,乐在其中,注重课堂师生互动效应。体育课堂师生互动不仅是引起体育课堂形式层面的变动,而是要引发课堂师生心理反应、情绪调控和感受生成的真实而有效的互动,充分地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战术、情感、意志、人格、精神加以有机的整合,即协同发生信息、情感、思想、精神的互动。信息互动是基础,作为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媒介、形式,它强调师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战术交流时的平等地位以及互动交流后在思想和精神上的升华提高。情感互动是动力,它是促进师生互动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元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在动力。思想互动是核心,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战术交流只是课堂互动的表象,而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奥林匹克主义、终身体育、习近平体育思想等体育思想交流才是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核心与本质。精神互动是最高目标,它是教师与学生人格精神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战术交流中的相遇、碰撞和共鸣,它超越信息、情感、思想互动,追求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心灵沟通,接纳、合作、包容、共享[7]。因此,体育课堂师生互动要从基础的信息互动,不断追求情感、思想、精神的互动,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三、体育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建构

(一)力求做到“三思”

古人云:“三思而行。”顾名思义就是先想再做。同样,要想体育课堂师生有效的互动务必要做到“三思”。“三思”即思考课程意识、教学价值、情境意义。课程意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设计师生互动时,要胸怀课程意识,从体育课程的特定目标和功能出发,思考师生互动的课程价值和意义。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充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将蕴含在教材、参考资料等原生性材料中的教学因素挖掘出来,选择与教学目标、内容相适应的师生互动。情景意义,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师生互动时要充分考虑集体互动时怎样互动,个别互动时怎样互动,在什么时机选择互动,怎样的互动才最富有意义等,可以做到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预设多种互动的时机,并使创设出的师生互动情境意义非凡。

(二)认真落实“三备”

体育课堂是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精力与时间去精心准备,而不是课前几分钟的设想,要想达到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理想效果,教师要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的“三备”。“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体育课堂教材不仅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系列教材、体育运动心理学等课本生成的内容,另外教师应该广泛涉猎与学校教育改革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等,将其创生为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主题内容。备学生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体育与健康知识储备、心理与生理特征、互动的兴趣点与动机等,充分分析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缺失部分,剖析问题原因,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备教法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选择适宜有效的教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三)设计教学问题链

体育课堂师生有效互动一定要有问题意识,有问题的课堂师生互动才是有效的互动,师生就课堂的某个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不仅要在每节课中体现出来,而且每个问题要层层递进,形成单元教学问题链,为达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服务,而不是孤立的、无章可循的问题,其都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上,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进行设计。另外,问题的设计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定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学生可以主动回答或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思考后可以回答上来的问题,若学生都是采用被动的回答,超出其认知范围,那问题的设计是无效的,师生互动也是无效的。

(四)创设课堂互动情境

体育运动具有鲜明的实用性,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发挥出来,这种真实的情境是学生从“习武”到“用武”的过程[8],即使封闭式运动技能也需要通过音乐等创设有效的情境。情境是“汤”,知识是“盐”[9],体育课堂师生互动一定要有“汤”,不能直接放“盐”,否则学生无法消化。师生互动情境的作用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引出教学内容。教师通过演示或播放真实的比赛情境,积极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第二,纠正技术动作。教师请学生再现学习情境或利用iPad拍摄学生的学习情境上传大屏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可以自主发现错误之处,反思改正。第三,检验教学成果。教师通过创设复杂的比赛情境,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能否合理、熟练地在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和区别学生“会”与“不会”的标准。第四,德育渗透。体育课堂师生互动情境的创设不能仅仅关注运动技能学习的单一功能,还要关注学生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方面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复合型、多样化的真实体育道德教育情景[10],并可以抓住课堂中某个情境,挖掘其育人价值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不断进取、勇于挑战、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精神。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革新了社会、教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体育教师要将信息技术手段带入体育课堂中,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促进师生互动活动的有效性和生成性。比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进行教学,将有难度的动作分解慢放在大屏幕上,通过师生之间互动,可以直观清晰地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形象和概念,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另外,通过观看体育赛事片段,教师通过与学生有效互动,揭示体育竞赛的价值与魅力,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再如,利用智能手表、心率监测仪、计步器等,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的健康指数,引导学生随时关注身心健康状态,并提出科学锻炼的方法,这样一来,体育课堂师生互动就是用事实数据说话,利用真实数据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体育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案例设计

前面提出了体育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实践策略,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那么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将其融入到课时教学设计中。本文以2017年上海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课,高二年级杠上运动双杠挂臂摆动屈伸上成分腿坐(6-3)为设计样本,其原作者为上海中学的俞洁老师,后经笔者的修改与完善,将从指导思想、相关分析、主要教学策略、问题预设与对策等围绕师生有效互动进行具体描述。

指导思想:本课以双杠挂臂摆动屈伸上成分腿坐为教材内容,围绕课程标准对杠上运动的要求,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融入“云课堂”教学理念,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多种学练情境,搭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观察与互动中思考关键技术动作,拓展学生思维;在保护与帮助中,增强安全和责任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评价与鼓励中,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强健身体、锻炼心智、收获成功。

从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关于课堂师生互动进行了如下思考。第一,围绕课程标准对杠上运动的要求即体验与同伴合作创编双杠组合动作的过程,正确做出杠上组合动作并能进行评价,充分体现内容主题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自信心和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思考师生互动的课程价值和意义。第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在多种学练情境中、保护与帮助中、评价与鼓励中、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价值。第三,创设多种学练情境,搭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保护与帮助,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关注情境意义。

相关分析:(1)教材分析。双杠挂臂摆动屈伸上成分腿坐是上海市高中《体育与健身》教材基本内容I 的内容。由于双杠可以进行支撑摆动、屈伸、腾跃等练习,因此,它对发展上肢、肩带、腹背肌群的力量和腿部的柔韧性,培养果断、勇敢的心理品质都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本课是单元6课次的第3课次,教学内容是屈伸上成分腿坐,其动作要点是:屈体后,向前上方摆腿、伸髋、展体;近最高点制动的同时两臂直臂用力压杠带动上体抬起,分腿成坐撑。本课重点解决摆腿伸髋的方向,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24名男生,他们善于开动脑筋,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相互学习的能力,对新知识、新技能有较强烈的学习欲望。虽然经过前两次课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挂臂摆动和一足蹬地屈伸上成挂臂撑的能力,但对于完成杠上难度较高的动作还存在上肢、腰腹力量不足和恐惧杠上运动的问题,而且学练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团结协作与保护帮助在体操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期待学生可以做到摆腿伸髋方向正确,感悟摆腿伸髋与压臂配合的关键技术。(3)教法分析。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身心特征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采用直观法、讲解法、示范法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教学中坚持以问题为主导,采用个别的指导、适时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分析、思考。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回放、慢放、定格等功能,并借助杠上标志物等教具,给予学生明确的摆腿伸髋方向,使课堂更加高效。

从本节课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关于课堂师生互动进行了如下准备。第一,能够钻研、分析杠上运动,对屈伸上成分腿坐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能合理设计教学课时数,并能够找准教学的重难点。第二,清晰了解本班学生杠上运动的认知水平、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能够为学生设计教学,以学生为焦点,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第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规律,围绕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宜有效的教法,使学生逐渐学会屈伸上成分腿坐。

主要教学策略:(1)问题引导,发展思维。本课围绕“完成屈体成分腿坐的关键动作要领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设计了“从屈体挂臂撑到上体抬起分腿成坐撑时的打腿方向是哪里”“摆腿伸髋与压臂的配合时机和关键要点是什么”两个提问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重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合作探究意识。(2)情境创设,感知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设计多种练习方法,将双杠教学内容各环节进行分解,简化动作难度,促进教学。如“杠上挂臂摆动”,学生初步体验直臂压杠,前摆送髋与杠平;“挂臂摆动屈伸上成挂臂撑”,学生积极尝试,激发好动天性,做到挂臂撑时臀部过杠面;杠上屈伸分腿坐(双杠绷带),分析归纳教学重点,摆腿伸髋的方向正确等,使学生逐渐学会该技术动作。(3)媒体应用,促进教学。本课中微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一直模仿视频中的示范动作,提高学习效率;融入“云课堂”教学理念,教师及时抓拍学生的错误动作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及时了解并改正,避免错误动作的定型。

从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策略可以看出,教学问题链的设计、课堂互动情境的创设、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都是为了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问题预设与对策。预设1:学生杠上挂臂摆动没有送髋动作。对策1:同伴站于练习者侧面,一手扶按练习者上臂,一手推拨其背臀部,帮助前后摆动,体验送髋动作。预设2:成分腿坐时没有在最高点制动,高度不够,没有带动上体抬起。对策2:放置羽毛球标志杆,语言引导,提高学生摆腿伸髋的方向和高度。预设3:学生恐惧杠上运动。对策3:每个动作给学生讲清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并且借助双杠保护套。

从本节课的问题预设与对策可以看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挂臂摆动屈伸上成分腿坐,提高师生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会预设一些问题并在相应的对策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师生之间讨论,用语言提示学生技术动作的要点。

综上,在设计体育课的指导思想、相关分析、主要教学策略、问题预设与对策时,要明确师生互动的价值,渗透师生互动的理念,采用一定的实践策略,这样才能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五、结束语

体育课堂师生互动需要紧扣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一定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遵循师生互动关系的民主平等,注重师生互动的效应,并通过认真落实“三备”、力求做到“三思”、设计教学问题链、创设课堂互动情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师生运动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不正经运动范
麻辣师生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