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下《平果壮族嘹歌·三月歌》意象英译研究

2020-11-22 01:59刘鑫传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壮族喜鹊译文

■刘鑫传 韦 熙/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一、前言

嘹歌分布在右江中游的平果、田阳、田东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以及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数百年来以民间口头传唱和手抄歌书流传下来。嘹歌具有很大的翻译研究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其典型的壮族特色文化,如何突破英汉翻译中文化失语现象找寻最贴切翻译方法,成为民族文化翻译中要探究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翻译具有跨文化交际性,民族文化的翻译目的就是挖掘其内在文化并将其对外推介,让译语读者了解中国民族文化。

二、翻译目的论

弗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中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顾名思义,都可以看做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标或则目的。Skopos这个词专指翻译的目的。而且一种行为会导致一种结果、一种新的情景或事件,也可能是一个新的事物”[1]。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活动应遵循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三大法则,而目的性法则又是一切翻译行为所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在任何翻译活动开始之前,译者必须首先弄懂其目的是什么,否则无法进行翻译。这种具有前瞻性的翻译观把立足点放到翻译发起者和目标语受众身上,尤其是为目标语受众创造出在目标语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的翻译行动上。

三、嘹歌文化意象英译

“意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中的“圣人立象以尽意”[2],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3],“意象”才被引入文学领域范畴。谢天振在《译介学》中首次将“意象”引入翻译学领域并提出“文化意象”概念,即“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4]嘹歌作为民族文化经典,如何在译文中有效传递嘹歌文化意象是译者首要考虑的翻译目的。译者在嘹歌英译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下面从意象移植、意象变形、和意象省略进行分析。

(一)意象移植

“意象移植”是指在译文中采用直译的方法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保留原作文化意象应建立在译者与目标语读者共同认知基础之上,如双方对该文化意象认知不同,则应采用添加注解的方式进行补偿。

例1:《三月歌·相逢》

男:今天真吉利/见喜鹊鼓翅/见鳄鱼呼风/见新人出门。[5]

M:What a lucky day today,/Magpie its wings to display,/The crocodile summon the wind,/And new couples go out to play.[6]

在中国,人们将喜鹊赋以美好的含义,而在西方喜鹊代表的是相反寓意。在赫尔岑《偷东西的喜鹊》中,女佣阿尼达被诬告偷东西而入狱,后来人们发现东西是被喜鹊衔走,阿尼达就被簇拥的凯旋而归[7]。在我们看来喜鹊被比作小偷是难以理解的,而在西方读者看来喜鹊寓意好运也是摸不着头脑。译者将“喜鹊”直译为“magpie”,保留了意象,但并未传达原文喜鹊寓意。译者不妨寻找一种与东方喜鹊同等含义的西方鸟类替换,亦或者采用加注的方式进行阐释。

(二)意象借用

“意象借用”指在译文里借用目的语中文化意思相近的词汇来表达原文意象,以另一种意象来重现原文意蕴。

例2:《三月歌·采叶》

女:到三月初三/上屋伯蒸紫/每家得一团/也够去扫墓。[5]

F:On March the third,/A neighbor steams purple rice./He offers each family a lump/To weed ancestor’s graves.[6]

男:糯饭乌/拿锄去扫墓/扫墓要女儿/来替娘守屋。[5]

M:With five-colored sticky rice,/I get a hoe to weed graves;/Praying to God for daughters./Who’d keep house for mothers.[6]

例子中相近的两小节出现了两次“扫墓”,译文在两处均涉及到祭拜祖先的地方分别译为“ancestor”和“god”。“ancestor”属于中性词汇,对壮族较为合适,而“god”则对西方读者来说更有亲近感,但难免也会让西方读者对壮族产生误解。在涉及到民族典籍翻译时,译者有必要对选取的译文意象词汇进行统一,同时不能一味的照顾译文读者阅读习惯而导致译文出现偏颇。

(三)意象省略

“意象省略”指在英译时抓住原文意象的大意并以精炼的语言翻译出来,这种翻译策略一方面减轻了译者的翻译任务,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但也让读者失去了解民族文化的机会。

例3:《三月歌·农事》

男:九月逢大旦/备担杆禾剪/备禾剪给妹剪禾/备杆给妹挑禾把。[5]

M:September is a busy time,/A shoulder pole and baskets/Are ready for you to take/Back rice from the paddies.[6]

“备担杆禾剪”中描写了两种农活工具,禾剪用于收割,担杆则用于运送粮食。在译文中,译者只译出了担杆,收割粮食的禾剪却没有译出。在后两句的译文只体现将粮食从稻田运送回来的过程,收割粮食的过程没在译文体现出来。从读者接受角度看,读者可以感受出人们在九月收成时节下地收获粮食并运回粮仓的喜悦之情。从译文准确度上看,译文没有将原文的意象展现出来,没有做到忠实于原文。

四、结语

要让嘹歌走向世界,首先要保持壮乡特色,其次要通过译文对外译介。在处理嘹歌意象时,译者要把向世界传递壮族文化视为翻译目的。由于地区间不同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难以将原文信息在译文中完全表达,我们不应过分诟病译者及其译作。译者对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译介活动中严谨的态度以及壮族典籍翻译敢为人先的精神,给我们作出了表率。

猜你喜欢
壮族喜鹊译文
喜鹊为什么叫“喜鹊”
你真的认识喜鹊吗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壮族山歌
弟子规
喜鹊搬救兵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