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浒传》中李逵形象的成功塑造

2020-11-22 01:59罗大军黔南民族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长江丛刊 2020年28期
关键词:施耐庵李逵水浒传

■罗大军/黔南民族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一、李逵其人

李逵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在这部经典的历史小说中人物众多,仅梁山好汉就有一百零八位,其中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其实不多,但是李逵绝对是大多数读者所熟知的一位。他出生于社会最底层,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为人耿直豪爽,性格鲁莽耿直,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在李逵身上很多人都有的无赖毛病,虽然出身农民,但是似乎也没有农民该有的厚道。在梁山好汉排位时位列第二十二位的步军头领。梁山受招安后,随军征讨过辽国和方腊,战事结束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

从表面上看,李逵似乎就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傻大个,在他身上几乎找不到什么优点,但是他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给人总是一副憨态可掬模样。在很多小说作品这样的人总能获得“满堂彩”,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等都获得巨大的成功。他们都外表粗狂,其实内心善良,从而与其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让读者从心灵深处去不断品位人物形象。李逵就是以这样一个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表面上一目了然,他内心是简单的,灵魂是善良。原著中第一次出场就是通过戴忠之口对他进行了完美评价,给他作了人性的概括和定论。

二、李逵形象的成功的必然性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在小说中想要刻画一位主要人物,必然是要大肆渲染。主要手段无非就是从出生和际遇而展开。李逵没有显赫的身世背景,所以只能另辟蹊跷从际遇而论。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其实这只不过是很多人杜撰出来的而已,无论什么小说,要想塑造成功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想要从众多人物形象中脱颖而出都离不开作者的精心布置和细心安排。能在梁山众多好汉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留下一笔实为不易。总体说来李逵形象的成功塑造除了作者精心策划之外,也离不开作者的深厚的文学造诣。人物的成功塑造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下面就施耐庵的对李逵人物的成功塑造,谈谈其在人物刻画是的几点成功要素。

(一)从传统文化继承刻画人物形象

出来混一定首先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惯例我们,例如《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孙悟空,就有两个响亮的名号“美猴王”“齐天大圣”。看看施耐庵给他取的绰号“黑旋风”一看就是用心良苦。何为“旋风”?翻开词典“旋风者,恶风也。其势盘旋,自地而起,初则扬灰聚土,渐至奔沙走石,天地为昏,人兽骇窜,故谓之旋。旋音去声,言其能旋恶物聚于一处故也”。“恶风”和“天杀星”搭配合理。接下来李逵因为一身黝黑而粗壮,所以再加上一个黑字修饰,平淡中更显杀气十足,“黑旋风”听起来有一种震撼力。其次,李逵还有一个小名,叫做“铁牛”,其实这个小名大有学问,民间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即铸一铁牛沉入水底,意在镇服水患。这样一来,显然李逵就是来自上古的一只“神兽”。就连小名,施耐庵都经过严密的思考。还有就是牛天生就是人类的好朋友,古代的农田基本就是靠牛耕种,较为“亲民”

(二)继承成功的文学模式

在小说中每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必定有一件称手的兵器,例如小说《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兵器“金箍棒”;《封神演义》里的杨戬兵器“方天画戟”。李逵自然也少不了一个上古神兵,他的武器就是两柄板斧,他凭借着两柄板斧而声名远播。“板斧”相传是一种古兵器,在古代的时候,板斧被大多数人用来当作武器。板斧的用法有很多,抡、劈、砍、扎、削、扫等。由于质量相对较大,所以只有神兽级别的人才能使得动,这样的兵器和力大如牛李逵正可谓是“绝配”。

李逵在打斗时非常轻松自如地挥舞他的两柄板斧,为的就是彰显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力与美的结合。李逵的两柄板斧不仅增加了李逵的对手威慑力,同时也展现了他绝非等闲之辈神之。人物的成功绝非偶然,他们使用的基本皆为上古神器,尤其是武器的重量足以震慑鬼神,古代神话中基本是同一套路,只要一亮出兵器足以让对手不战而退。

(三)文学作品的审美原则

都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李逵外貌自然不比常人,他的外貌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凶极恶”。但凡读过《水浒传》的人都对他那一脸横肉、满面胡渣,一副面目狰狞面孔粗看总有些让人不寒而栗。那么施耐庵为什么要这般刻画李逵呢?

在《水浒传》中李逵初次登场时,就有关于李逵外貌的描述,根据描述李逵的外貌大致是这样的:身体非常强壮,有着一身好像黑熊一般的粗肉,皮肤粗糙,就好似铁牛一样的皮肤。脸上的眉形呈现一字,眉毛呈赤黄色,双眼布满血丝,头发多且发质非常坚硬,原著中作者用了极为夸张的比喻,将李逵的头发比作是“铁刷”。这那里是人,分明就好像是古代神话中龙生九子中的“狻猊”。综合李逵外貌特点,全部放到一起,不难想象出李逵的凶恶粗犷的模样,估计是人见人怕、鬼见鬼愁的一副穷凶极恶的人物形象。

按照文学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效果来说,施耐庵在刻画李逵这一人物时描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就是在塑造小说人物时:“主张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有效地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特征”。作者却为了独树一帜,剑走偏锋打造一个成功的恶人形象,为了这个形象可以说他是煞费苦心,最终才能成功的塑造李逵这一了不起的人物形象。

(四)传统文学审美情趣

其实作者对小说人物李逵的描写,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好的抓住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作者很好的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学,李逵的形象在元杂剧中就有其关于李逵的曲目《李逵负荆》和《双献功》的巨大成功。李逵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的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完全符合人性的审美情趣。施耐庵《水浒传》中继续沿用元杂剧中“真假李逵”的故事。李鬼假扮李逵劫道碰到真李逵,被修理后说出假扮理由是“爷爷名震四海,鬼神也怕”和元杂剧如出一辙,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光是李逵的这一身行头装备,已是大杀四方俘获不少读者。就算到了今天人们一旦碰到假货都还以“李鬼”代称,看来李逵的形象却以深入人心。作者正是利用这一惯例轻松塑造了李逵的形象,在罗贯中的加工润色后想“李逵”想不成功都难。

三、结语

李逵形象塑造的成功除了有作者的精心刻画,其实与施耐庵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当然他也是很好借鉴了中国文化,传承了文学,最终才能创造出如此众多的经典人物,不仅仅是李逵一人,梁山好汉很多都成了新时代的代名词而家喻户晓。相信沿着中华文化的足迹,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将会塑造出更多的人物,也会创作出属于我们华夏人们的更多文学经典。

猜你喜欢
施耐庵李逵水浒传
不打不相识
论《水浒传》中李逵悲剧命运的成因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施耐庵巧用对联治病
半斤八两
罗贯中与施耐庵(上)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无巧不成书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Antitheses in Outl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