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类化合物摄入状况
——基于CHNS数据*

2020-11-21 03:12:10林雪纯何水清郭小磊应晨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酚酸成年人摄入量

王 月, 林雪纯, 何水清, 田 翀, 李 丽, 郭小磊, 应晨江△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武汉 430030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武汉 430030

多酚类化合物(polyphenols)是一类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分为黄酮类(flavonoids)和酚酸类(phenolic acids)等[1]。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多酚类化合物在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4]。评估中国人群膳食多酚摄入量有助于进一步探究多酚摄入与健康效应的关系,然而截止目前尚未见研究报道中国居民的膳食多酚摄入水平。本研究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评估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的摄入水平,并比较分析不同性别、学历、南北方、城乡中国居民的多酚摄入水平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多酚的健康效应、确定多酚推荐摄入量、制定膳食指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膳食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合作开展的一项开放式纵向追踪研究“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该项目从1989年开始启动,到2015年已开展10轮随访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考虑了经济水平和城乡差异。为了保证调查数据质量,该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具体细节参见文献[5]。这项研究得到了北卡罗莱纳大学审查委员会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在调查开始时获得了每个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调查的18~65岁人群,剔除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省份、城乡、学历)缺失、膳食数据缺失(无3 d完整膳食资料)、特殊群体(乳母、孕妇)、能量摄入异常(男性:能量<800或>6000 kcal,女性:能量<600或>4000 kcal[6])的个体,最终纳入10199个调查对象。

1.3 膳食调查方法

CHNS分别采用连续3 d(2个工作日加1个周末天)24 h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收集个人食物摄入量和家庭食用油、调味品消费量数据,采用总人日法(3 d家庭各食用油、调味品消费总量/总人日数)计算家庭每人食用油和调味品消费量。

1.4 多酚类化合物摄入评估

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7]、《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8]和法国多酚数据库(Phenol-Explorer)[9]及美国的黄酮数据库(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10],计算每人每日膳食中总多酚、黄酮、酚酸及多酚单体摄入量。公式如下:

ADI:平均每日膳食多酚摄入量(mg/d),IR:每日食物摄入量(g/d),C:生食物中多酚含量(mg/100 g),RF:保留因子,是食物在烹饪或加工过程中的多酚转化系数。各烹饪方式的RF值如下:煮0.59,炒0.50,炸0.50,蒸0.67,烙0.74,烤1.09,生吃1.00,熟食0.74,其他0.74[11]。i表示食物种类,n表示食物类别总数。

因不同人群能量摄入量不同,而能量摄入量的差异会影响到多酚的摄入,故采用残差法[12]校正能量。本文中所有多酚摄入量数据均为校正能量后的数据。总多酚摄入量为黄酮类、酚酸类、木质素、二苯乙烯类和其他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之和。

1.5 其他人口学资料

为了探究南北方人群的多酚摄入量差异,本研究将2011年调查的12个省份以秦岭淮河线划分南、北方。黑龙江、辽宁、山东、北京、河南归为北方,江苏、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上海、重庆归为南方。为了分析不同学历人群的多酚摄入量差异,将学历分为3个层次:初中及以下定义为低学历,高中、中专定义为中等学历,大专、大学及以上定义为高等学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城乡、南北方中国居民的食物、能量、多酚摄入量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学历居民食物、能量、多酚摄入量的差异。文中结果均采用均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国成年人每日能量摄入及各类食物摄入量

中国成年人平均每日能量摄入为2075 kcal,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低学历和中等学历高于高等学历。中国成年人谷薯类、蔬菜、水果摄入量分别为421、299、81 g/d,其中水果摄入量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250~300 g/d)。不同人群膳食摄入量差异明显:女性谷薯类、禽畜肉、蔬菜摄入低于男性,而水果摄入较多;农村居民水果、禽畜肉以及非酒精性饮料摄入低于城市居民,而谷薯类和蔬菜摄入较高。南方居民谷薯类、水果摄入低于北方,而蔬菜、畜禽肉摄入较高。谷薯类、蔬菜摄入随学历升高而降低,水果、畜禽肉和非酒精性饮料摄入量随学历升高而升高。具体见表1。

2.2 中国成年人膳食总多酚摄入

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摄入为109.30 mg/d,主要来源于蔬菜(30.54 mg/d)、水果(26.19 mg/d)和谷薯类(25.47 mg/d)。不同人群多酚摄入量差异明显:男性多酚摄入低于女性,尤其是蔬菜、水果、坚果的多酚摄入较低。城市居民多酚摄入(131.39 mg/d)是农村居民(93.82 mg/d)的1.4倍,其非酒精性饮料多酚摄入(14.38 mg/d)是农村居民的10倍,且城市居民蔬菜、水果、坚果多酚摄入高于农村居民。北方居民多酚摄入(127.55 mg/d)是南方居民(97.01 mg/d)的1.3倍,其谷类多酚摄入(40.66 mg/d)是南方居民(15.24 mg/d)的2.7倍,水果多酚摄入也比南方居民高11 mg/d。中等和高等学历居民多酚摄入高于低学历居民,其水果、坚果和非酒精性饮料多酚摄入较高。具体见表2。

表1 中国成年人(18~65岁)每日能量摄入及各类食物摄入量Table 1 Daily energy intake and food intake of Chinese adults(18-65 years old)

酒饮:酒精性饮料,非酒饮:非酒精性饮料,其他:包括食用油、调味品、加工食品、菌菇类、蜜饯与糖;男、女,城市、农村,南北方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P<0. 05**P<0. 01;低学历、中等学历、高等学历的差异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与中等学历比较,aP<0. 05,与高等学历比较,bP<0. 05。

表2 中国成年人(18~65岁)每日各类食物总多酚摄入Table 2 Daily intake of total polyphenols in Chinese adults(18-65 years old)

酒饮:酒精性饮料,非酒饮:非酒精性饮料,其他:包括食用油、调味品、加工食品、菌菇类、蜜饯与糖;男、女,城市、农村,南北方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P<0. 05**P<0. 01;低学历、中等学历、高等学历的差异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与中等学历比较,aP<0. 05,与高等学历比较,bP<0. 05。

2.3 中国成年人膳食黄酮摄入

中国成年人总多酚摄入量50%以上为黄酮类,摄入量为59.00 mg/d,通过蔬菜、水果、谷薯类、豆类和非酒精性饮料摄入的黄酮分别为21.31、17.84、7.06、5.97和5.81 mg/d(表3)。与多酚摄入量分布类似,黄酮摄入男性低于女性,农村低于城市,低学历低于中等和高等学历,这些差异均主要与水果摄入量差异相关。此外,城市与农村居民,不同学历人群的黄酮摄入差异还主要与非酒精性饮料摄入量差异相关。

表3 中国成年人(18~65岁)每日各类食物黄酮摄入Table 3 Daily intake of flavonoids in Chinese adults(18-65 years old)

酒饮:酒精性饮料,非酒饮:非酒精性饮料,其他:包括食用油、调味品、加工食品、菌菇类、蜜饯与糖;男、女,城市、农村,南北方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P<0. 05**P<0. 01;低学历、中等学历、高等学历的差异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与中等学历比较,aP<0. 05,与高等学历比较,bP<0. 05。

2.4 中国成年人膳食酚酸摄入

中国成年人平均每日酚酸摄入量为31.59 mg/d,通过谷薯类、坚果和水果摄入的酚酸分别为16.00、6.67和4.83 mg/d(表4)。与多酚摄入量分布类似,酚酸摄入男性低于女性,农村低于城市,南方低于北方,低学历低于中等、高等学历。男性坚果酚酸摄入低于女性,城市居民坚果酚酸摄入是农村居民的2.5倍,坚果酚酸摄入随学历升高而不断增加。北方居民谷薯类酚酸摄入是南方居民的2.6倍。

表4 中国成年人(18~65岁)每日各类食物酚酸摄入Table 4 Daily intake of phenolic acid in Chinese adults(18-65 years old)

酒饮:酒精性饮料,非酒饮:非酒精性饮料,其他:包括食用油、调味品、加工食品、菌菇类、蜜饯与糖;男、女,城市、农村,南北方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P<0.05**P<0.01;低学历、中等学历、高等学历的差异分析采用方差分析,与中等学历比较,aP<0.05,与高等学历比较,bP<0.05。

2.5 中国成年人多酚单体(前10位)摄入量及主要食物来源

表5呈现了中国成年人膳食摄入量最高的前10种多酚单体,并描述了不同食物多酚单体的摄入量及对总多酚单体摄入量的贡献率。大多数多酚单体主要食物来源为蔬菜、谷薯类和水果。除此之外,表儿茶素的主要食物来源还包括非酒精性饮料中的茶,染料木素的主要食物来源为豆类。

表5 中国成年人(18~65岁)每日多酚单体(前10位)摄入量及主要食物贡献率Table 5 Daily intake of polyphenol monomers(top 10)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ain foods of Chinese adults(18-65 years old)

非酒饮:非酒精性饮料;每一类食物对总多酚单体摄入的贡献率=人群通过这类食物摄入的多酚单体/人群通过所有食物摄入的多酚单体×100%。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黄酮、酚酸摄入量为109.30、59.00、31.59 mg/d,这远低于西方国家。英国一项国家营养调查显示,2008~2014年英国成年人膳食多酚摄入量高达1053.2 mg/d,其中通过非酒精性饮料(主要为茶和咖啡)摄入的多酚、黄酮、酚酸量分别为738.1、491.4、239.5 mg/d[13]。日本一项针对29079名高山居民的队列研究表明,日本成年居民膳食多酚摄入量为759 mg/d,其中茶和咖啡对总多酚摄入的贡献率超过50%[12]。一项关于日本居民饮料多酚摄入的调查表明,日本人通过饮料摄入的多酚为853 mg/d,其中咖啡和绿茶贡献率达50%和34%[14]。美国成年人膳食黄酮摄入为344.83 mg/d,其中茶的贡献率为37%[15]。而我国成年人通过非酒精性饮料摄入的多酚、黄酮、酚酸量仅有6.79、5.81、0.92 mg/d,这可能与本研究利用的CHNS数据采用3 d 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中国居民的饮茶量缺失有关。此数据显示,中国饮用咖啡的人数仅为1%,饮茶人数仅为1.4%。而据其他文献报道,中国居民经常喝茶的人数占33%,偶尔喝茶的人数占17%[16-17]。CHNS食物频率法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居民人均咖啡饮用量仅为7 mL/d,可见中国居民通过咖啡摄入的多酚类化合物远低于英国和日本居民。2011年中国居民饮茶人数为45%,人均茶饮用量283 mL/d。但是,因为食物频率法调查的饮茶数据仅能粗略评估饮茶总量,且无法明确居民饮茶种类,因此无法精确评估中国居民通过饮茶摄入多酚类化合物的量。因此,本研究并未采用食物频率法调查的饮茶数据评估中国居民非酒精性饮料多酚类化合物摄入。在本研究中,中国居民非酒精性饮料多酚类化合物的摄入可能被大大低估了。对于饮料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摄入评估,仍需结合其他大型队列研究数据做进一步探究。

英国、日本、韩国[12-13,18]成年居民通过水果摄入的多酚也远高于我国居民。尽管CHNS前5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水果消费量在逐年增加(1997、2000年:19 g/d;2004年:25 g/d;2006年:54 g/d;2009年:58 g/d;2011年:81 g/d),但仍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200~350 g/d)。英国人蔬菜和谷类多酚摄入为65.0和41.7 mg/d,高于我国居民。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于烹饪过程中的多酚损失[11]。尽管我国居民蔬菜整体摄入量(299 g/d)已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300~500 g/d),但某些人群(女性、北方居民、高学历人群)的蔬菜摄入量并未达到最低标准,并且考虑到烹饪过程中多酚的损失及膳食模式的转型,我国居民应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量。巧克力也是英国成年人多酚摄入的重要来源,而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只有29人(0.28%)有食用巧克力的习惯,他们人均消费巧克力为20 g/d。

南北方居民多酚摄入差异主要与其膳食结构不同有关,北方居民谷类和水果摄入明显高于南方居民,而畜禽肉摄入较低。刘鹏[19]基于2011年CHNS数据评估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时发现,黑龙江、辽宁、北京的水果摄入量分别为141、116和118 g/d,而湖北、重庆居民水果摄入量仅有31和33 g/d 。城市与农村,高学历与低学历居民多酚摄入差异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和低学历群体水果摄入较少,这表明经济和知识水平可能是影响多酚摄入的主要因素。日本和韩国也有类似的研究报道[12,18]。

我国居民多酚摄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谷薯类,然而有研究指出,中国居民的谷类摄入在逐年下降,并且在未来仍可能会继续下降[20-22],这意味着中国居民通过谷薯类摄入的多酚会不断减少。另外,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模式逐渐向高脂肪、高动物性食品、高精加工食品转变[21],这提示我国居民膳食多酚摄入水平可能会进一步减少。对历年的膳食调查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并持续追踪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变化,为进一步分析中国居民膳食多酚摄入的变化趋势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首次评估了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并考虑了烹饪方式对多酚损失的影响,确定了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摄入的主要食物来源为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并比较了不同人群的多酚摄入差异,为后续研究中国成年人多酚摄入与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提供必要基础数据。但是,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低于发达国家居民,这可能与本研究中非酒精性饮料数据缺失有关。中国成年人非酒精性饮料多酚类化合物摄入在本研究未被精确评估,在未来仍需对其做进一步评估。谷薯类、蔬菜和水果是中国成年人膳食多酚类化合物摄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成年人应该增加水果摄入以增加多酚类化合物的摄入,尤其是多酚类化合物摄入量相对更少的低学历、南方、农村和男性群体。

猜你喜欢
酚酸成年人摄入量
成年人的告别
双咖酚酸在小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组织分布
成年人爆笑日常
意林(2020年16期)2020-08-28 11:11:24
成年人的辛苦
丹参中丹酚酸A转化方法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9:04
川芎总酚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8年7期)2018-08-04 06:04:02
北京地区居民镉摄入量评估
人一天到底该吃多少
孜然种子对奶牛养分摄入量和产奶量的影响
饲料博览(2016年2期)2016-04-05 22:42:40
采用阅读模型确定Cobb肉种鸡赖氨酸和苏氨酸最佳摄入量的研究
饲料博览(2015年4期)2015-04-05 10: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