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达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振兴乡村必须立足当前农村的现实基础和制度条件,显然也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好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对提升村级组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现代化转型、确保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指导思想和总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
二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确立城乡等值、有机融合、多元化理念,着力解决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体制机制问题,建立完善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化新城区特点的城乡融合之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更好发挥市场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以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三是基本形成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的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巩固提升一批集体经济,加快壮大一批集体经济,大力促进一批农民就业,加快培育一批农业人才,争取加快实现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均衡化、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化,促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营造民风淳正的乡村文明氛围,形成党建引领下体现特色、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格局。
“十三五”期间,闵行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一体化水平居于全市前列。从当前经营主体和发展收益途径来看,可以将闵行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分为自主发展型、扶持带动型、合作开发型、资源盘活型。
有一定集体资产、资源、人才、技术支撑,自治氛围良好以及执行效能强的村集体,且具备有产业发展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以及对接市场的能力。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村集体的自主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以产业支撑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经济效益可观;同时对促进农业、农民、农村现代化,完善农村治理体系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缺点是局限于村庄内部,无法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保障体系的杠杆调节作用。
由于缺乏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各方面条件限制较强,自身难以发展集体产业的村集体。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对不具备条件的村集体也能够获得村集体经济收益,减轻了村集体的发展压力和困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积累第一桶金。缺点是政府扶持带动型的经济效益较低,对改善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效果不佳,难以激发村集体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强化了村集体对政府的依赖心理。目前,浦江镇、马桥镇部分经济相对薄弱、区位不占优的村,受基本农田规划限制,周边资源又比较少,发展还是依靠政府扶持带动,即属于这类模式。
具备发展产业的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有龙头企业或专业化的公司入驻的村集体,同时能建立企业与村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合作共赢关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龙头企业和公司的入驻为农村济发展带来了人、财、物、技等各方的资源要素,有效改善了农村经营环境和生产效能,能够促进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有效带动村民就业。缺点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当企业运营出现危机时,会对农民带来伤害,同时对农村金融体系依存度较高。目前,华漕镇的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立足国际贸易、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及生物医药、在线经济等,充分发挥虹桥前湾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原旭华三期项目)、虹桥前湾国际科技产业园(原紫隆项目)、虹桥前清电子信息产业园(原富利二期项目)项目的溢出与辐射效应。浦锦街道也以“归园居”田园综合体和“田头美锦”项目先行探索产业融合发展。
有一定的集体资产和资金、合理的资产投资经营项目的村集体,能充分利用村集体资产的市场权能,将集体资产转变为固定资产,确保了集体资产在经营过程中不损耗、不流失,降低了村集体经营风险。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固定资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增值,收益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随着各类资源的聚集,农村的商业环境能够得到优化。缺点是在将集体资源变资产的过程中,产权的分割以及利益的分配难以清晰界定。如集中城市化地区的七宝镇、虹桥镇、梅陇镇、莘庄镇等地区,因城乡一体化进程较早,已将集体资产转变为物业资源,村集体收入收益高也增值快。
受城市化影响农田破碎程度较高,农业“小打小闹”现象相对突出,存在农产品品牌不出区、不出镇现象;闵行离中心城区很近,拥有浦江郊野公园等生态载体,典型的“离自然很近、离都市不远”,比较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新业态。但受制于规划政策法规等客观限制,闵行区一、二、三产融合进展不快。
闵行区农村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遍老旧,来沪人员多(据统计局数据,分布在各行政村常住来沪人员为27.8万),房屋出租多。农民群众多重视出租房屋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自觉维护生活和生态环境,给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等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不小压力。
由于地域条件、经济基础等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地区差异明显:集中城市化地区(七宝、虹桥、梅陇、莘庄等)物业资源丰富,村集体收入较高,虹桥地区年收入低于5000万元即属于相对薄弱村;涉农地区(浦江、马桥等)受制于基本农田规划限制,集体经济收入较低,相对薄弱。例如,浦江镇所有村年收入加起来抵不上虹桥镇一个村的年收入。
如何发挥全社会的智慧,动员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农民群众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投入乡村振兴,避免出现乡村振兴完全或主要靠政府投入的问题,促进乡村振兴工作能持续顺利推进,成为目前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选取上,要依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对接市场能力、特色优势等基础条件,确定适宜的发展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倡多种模式的村集体经济经营类型,提升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和空间。如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充足的村庄,既可以通过将资源变成固定资产进行投资性经营,也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产业,同时也可以在引进大型龙头企业的同时发展服务型经济,如此一来,多种模式的经营类型可以起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作用。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应当尽量选择具有可持续性且带动性强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如资源盘活利用型可以规避风险,确保村集体收益的稳定性,且资产具有保值增值性。在市场经济环境较好、集体资产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优先考虑生产经营型的模式,是最具有带动性和可持续性的经营模式,经济生产效益的上升空间大,产业链拓展空间也大,可转化性强。而政府主导扶持型的可持续性和带动性相对较弱,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应当逐步实现转型。
2016年,闵行区全面推开村资委托镇管工作机制,在相对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体“三资”监管机制,探索“制度+科技”的监管模式,开展农业补贴服务平台、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平台和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对全区约1345.27亿元农村集体总资产、760余万方集体物业的智慧监管,实现了农村“三资”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监管。积极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试验任务“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围绕区域经济“统”字做文章,创新“村资委托镇管”农村经营管理新模式。全区11个街镇建立专业化资产托管机构,按照对农村集体资产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极大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和农民长效增收,探索出一条超大型城市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新路径。
一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围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强引入业态把控和优质项目招商,多途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引入有品牌、有能力、有资金的优质企业共同翻新或新建集体经济物业,进行高品质改造开发,实现产业能级积极提升;由集体经济组织资金对租金低、税收少的低效存量集体资产进行整体改造,实行有针对性的转型升级,盘活存量资源、激发存量活力,调整发展业态,提升集体资产经济效益。二是有效建立集体经济自我“造血”机制,增强集体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将土地减量化和农民集中居住后盘活的建设用地指标向乡村产业发展倾斜,促进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盘活的建设用地指标参与好地段、好物业、好项目的开发;促进涉农地区集体参与优质农业项目和乡村产业新业态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壮大;打破街镇集体经济组织各自为政的招商招租局限,整合资源,互通信息,实现村与村、公司与公司、村与公司之间合力招商招租的联盟,提升集体经济招商招租水平。三是以合理的利益分配调动村民主体积极性。集体经济由集体成员的相关利益产生,也由相关利益维持,是一个利益相关者互利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因此,要在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就必须有完善的村集体经济收益的利益分配机制。
围绕农业现代化,鼓励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加快乡村普惠金融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性担保贷款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引导各银行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资金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案。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扩大抵押担保物试点范围。针对生产经营主体,探索存货抵押、大额订单质押、现金流抵押、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信贷业务及融资产品。大力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信贷”“信贷+保险+订单+期货”“龙头企业+订单+合作社”“农机合作社+金融租赁”以及“新型经营主体+担保+信贷”等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