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周府 吴方卫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习近平曾多次指出,要加快培育新兴海洋产业,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蓝色经济发展,共同增进海洋福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在陆域资源日趋枯竭的背景下,发展蓝色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开发的进程不断加快,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截至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3415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反思当前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却存在一些不足。一些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传统产业发展依然粗放、滞后,不同产业部门缺乏一定的协同性。其次,海岛区县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例如,浙江省累计统筹开发岸线280公里,占全省适宜开发总量的36.8%,海岛资源开发不充分,资源利用不合理。再次,海岛与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包容性发展欠缺,许多海岛区县被称为“东部中的西部”。此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在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的过程中,大量岛屿村落的建设被忽略了。把乡村建设得更美、更富、更强,不断提升农民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岛屿村落建设也应得到更多关注。因此,补齐海洋发展短板,解决好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岛屿保护、统筹规划和综合开发利用。
上海周边岛屿历史悠久,经济文化渊远,自然资源丰富,在保障上海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上海共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等26个岛屿,岸线总长约441.2公里,面积达1605.7平方公里。依托上海这一国家中心城市,不仅享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海洋资源也极为丰富,拥有港口航道、滩涂湿地、渔业、滨海旅游、风能和潮汐能等多种海洋资源。独特的地域和自然资源优势,赋予了上海岛屿不同的经济发展优势和独有的开放、开发潜力。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如何突破资源、空间和环境制约,释放更多发展空间,实现“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结合,发展海陆统筹为特色的海洋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中国岛屿开发的前沿阵地,上海岛屿的综合开发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对上海岛屿的综合开发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蓝色动力,另一方面对其他类似岛屿建设也具有认识和借鉴意义。
随着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经构成了上海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近5年来,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从6217.1亿元增长至9183.1亿元,年均增长10.3%。截至2018年,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1%,海洋产业相对陆域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上海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这当中,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海洋相关产业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增长,尤以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长最快。
应当指出的是,以往关于蓝色经济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海陆资源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即强调发展的效率问题。在这个发展逻辑的指引下,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从传统的舟楫渔盐到深海远洋资源开发,产业门类日益增多,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生物技术以及海洋新材料研发等新兴产业活动愈发活跃,海洋经济活动范围日益扩大。但随着人类对海洋经济认识的提升,以及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转换,高质量发展、包容性增长等概念注入到蓝色经济之中。蓝色经济的内涵不断丰富,已超越了单纯的海洋经济范畴,效率与公平协调并重已经成为蓝色经济新的主题。
但事实上,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岛屿经济实现了同样增长。作为重要的海岛区,上海市崇明区的GDP总量由2014年的271.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51.2亿元,年均增速为6.6%,明显低于同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这意味着海洋经济发展的红利并没有有效惠及沿海岛屿区。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蓝色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往往集中在大型水产养殖、工业渔业、深海采矿和生物技术公司等利益集体,而多数小规模的渔民、商人、生产者和加工商,则被排斥在海洋经济的价值链之外。另一份最新的统计资料则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崇明区人均GDP为11906元,在上海所有区中排名最后,仅仅为上海市人均GDP的36.6%,崇明经济发展与其他区所表现出的差距,进一步反映了海岛经济发展所存在的不足。这也折射出海洋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性,岛屿经济开发进程不仅落后于海洋经济,同时也落后于陆域经济发展进程。此外,包容性的蓝色经济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全民参与。对比发现,上海沿海渔民家庭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仅占4.4%,不仅低于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占比,更远低于上海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占比。蓝色经济开发并没有提供充足的非农就业机会,也就意味着存在大量的居民家庭无法分享海洋经济发展的红利。
随着海洋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拓宽,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有所欠缺。通常来讲,渔业是岛屿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渔业经济发展变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岛屿经济开发进程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总体而言,渔业生产在近年有所停滞。渔业产值与海洋生产总值之比基本维持在1%左右,同时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剔除淡水产品的贡献之后,海洋渔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产业。海水产品(这里主要指海洋捕捞)占渔业产值的比重始终偏低,占比在25%左右,且表现出一定波动。近年来,沿海造船业以及远洋技术不断发展,但远洋渔业发展缓慢。其中,无论是上海市机动渔船年末拥有量还是机动渔船总动力,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沿海造船业以及远洋技术对海洋渔业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当然,海水产品的发展停滞也可能和海洋资源衰退有关,那么,海洋生物技术理应为远洋渔业提供一些蓝色动力,但并没有在上海渔业发展中得到明显体现。
此外,就水产品加工业而言,上海市水产品加工业在近年来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绿色食品、加工食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将不断扩大。水产品加工业市场份额的缩减,一方面,可能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有关。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城市化发展对人口红利的加速消耗,水产品加工业成本快速上涨,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在生产转型不利的情况下,很可能选择退出加工行业。另一方面,也可能和海洋资源衰退有关,海水产品供应日趋紧张,导致加工原料供应短缺,水产品加工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的困境,进一步加大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休闲渔业不断提升,但其总体规模较小,对渔业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考虑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休闲渔业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显然,上海传统渔业经济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渔业经济仍以初级捕捞和养殖为主,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水产品加工以及相关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进一步看,可以认为上海岛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源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创新不仅是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同时也能够为沿海岛屿区提供支撑和引领。目前,上海共有15家海洋科研机构,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专业16个,无论是海洋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发表科技论文数量,还是专利申请受理数,均处在全国领先水平。近年来,包括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上海市海洋工程协会等机构纷纷建立,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在海洋科技领域的优势。尤其在临港地区,目前已形成以海洋园区为代表、以高端海洋装备为引领、以智能制造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已吸引数百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成为该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科研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为创新驱动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传统海洋产业依然是岛屿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需要通过技术变革和机制创新协调蓝色经济与岛屿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结合,陆海统筹”的综合发展模式。一方面,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推动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技术自给率的提升,同时进一步推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水平,提升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能力,搭建蓝色经济与岛屿区发展的桥梁,进而为岛屿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升小规模渔民、商人、生产者和加工商等弱势群体的参与度。要将这一群体纳入到蓝色经济对话和谈判的范畴,保障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引领,加快岛屿项目建设。
上海岛屿在保障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农产品供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多种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发展创汇农业具有独特优势。不过,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短缺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耕地供求之间关系已经构成了海岛区发展的约束条件。拓宽经济发展空间,一方面需要遵循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按照地区产业功能布局,高质量发挥名特优新农业产业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发挥和挖掘海岛岸线以及海洋资源。
一份最新的报告显示(可持续海洋经济高级别小组,2019),如果海洋得到可持续的管理,可以提供比现在多六倍的食物,包括未来世界人口所需的三分之二以上的蛋白质。而且来自海洋的食物也可以提供人体多种必需的、高生物效价的微量元素(如维生素、矿物质和长链Ω-3脂肪酸等),而这些是多数植物性食物所无法提供的。由此可见,海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价值非常大。在消费观念不断转变的背景下,农产品消费结构中水产品消费占比大幅提升,海水产品往往比其他动物食品更受欢迎。因此,进一步加快岛屿渔业发展,提升发展质量十分必要。
前面提到,当前上海市渔业发展停滞,渔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水产品主要以淡水为主,海水为辅,海水产品主要以捕捞为主,养殖为辅。当前的渔业生产结构和市场需求结构存在一定偏差,不利于渔业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改善对现有捕捞渔业的管理,扩大远洋捕捞规模,缓解海洋资源枯竭的压力。其次,开发未利用和未充分利用的野生鱼类资源以及扩大海水养殖活动,海洋可以提供更多的食物。这当中,最大的食物供给潜力来自摄食量低、食物转化率高的海洋生物养殖,包括大型藻类和滤食动物(如贝类)。通过扩大海洋物种养殖规模,拓展“蓝色粮仓”容量,也可以一定程度缓解人地矛盾,减少对陆域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此外,要提升海洋的食物生产潜力,还需要作出相应政策体制机制转变,如提高潜在资源的补贴、提供生计来源替代、改善地方和机构的管理能力等,来减少野生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某一行业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提升当地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当前,渔业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休闲体验往往会落入同质化的窠臼之中,转型升级是未来休闲渔业生存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将文化创意与旅游服务有效融合,以文化创意激活文化资源,将成为推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文化创意旅游一方面能够塑造城市形象、彰显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则能整合地方资源、创新旅游产品、唤醒潜在需求、提升旅游体验、引领休闲消费。实现文化创意与休闲渔业的融合发展,首先需要搜集和梳理岛屿文化传说和文化故事资源,通过创意设计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此为载体,为海岛渔业印上文化符号。其次,以传承海岛文化为目的,建立具有海岛特色的文化与旅游的共生体,向游客展示海岛历史,让游客感受海岛魅力,唤醒游客的文化共鸣和价值认同,提升游客消费体验的同时,实现旅游服务发展的目的。第三,依托上海文化创意公司,突破部门之间的发展界限,实现多部门的跨界融合发展。对于海岛旅游业而言,通过与文化创意公司的良性互动,可以融入文化创意产业链,通过文化创意公司带动,实现旅游产业升级;当然,对于文化创意公司而言,通过与海岛旅游业的渗透和融合,也可以延长文化创意公司产业链,并通过旅游消费的反馈机制,实现文化创意行业升级。第四,以互联网科技为载体,实现海岛旅游与网络文化融合发展的共生体,引领和培育年轻一代消费。如在岛屿旅游业中引入卡通动漫、网络游戏等网络元素,通过数字旅游经济,拓宽海岛旅游产品业务范围,增加海岛旅游业发展活力。此外,诸如海岛生活、乡风文化以及具有海岛特色的节庆活动也值得深入挖掘。
通过“文化挖掘、资源利用、要素融合、市场拓展、全产业链融合”的文化创意设计,赋予海岛旅游业更多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蓝色休闲”体验,推动海岛旅游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将海岛旅游业建设为“高度融合、软硬兼备、全新体验、拉力十足”的产业。
从产值结构看,上海岛屿经济基本实现了由“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换,但结合前面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依然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随着上海陆域经济不断发展成熟,海洋经济快速崛起,上海岛屿经济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推动岛屿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调整岛屿产业结构,优化岛屿产业布局是必要的。
首先,岛屿经济一方面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迎合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势。陆地、岛屿、海洋分属三个不同的发展阵地,不同阵地资源禀赋不尽相同,经济发展的逻辑也当有所区别。岛屿经济应当把握自身资源禀赋特点,积极融入陆域和海洋经济发展,找准定位、把握机遇、优化分工。其次,坚持改革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突破资源禀赋限制,激发融合发展活力。由于海岛产业大都是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渔业、水产品加工业等,随着经济发展对人口红利的加速消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劳动供给刚性约束。针对劳动供给的稀缺性变化,宜发展适宜的资本密集技术,通过资本替代缓解劳动成本上升的压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引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第三,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宜完善岛屿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激活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广泛动员社会参与,不断增强岛屿经济竞争力,推动岛屿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总体而言,新形势下,岛屿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适应、把握和加快岛屿经济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深入研判经济形势,顺应时代新要求,以陆海域发展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机制、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岛屿经济体系。
2017年以来,中国已与多个海洋国家建立了“蓝色伙伴关系”,同时与相关岛屿国家“蓝色伙伴关系”达成共识,中国与诸多国家和地区的海洋合作进一步深化,这为上海参与全球海洋事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上海岛屿经济发展要主动融入、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依托上海经济以及发达的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以海为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海洋开发、海岛经济建设等方面协调合作,着力推动岛屿经济发展由国内协调发展迈向国际互联互通,由近岸海域向深海远洋极地延伸。不断拓宽岛屿经济发展渠道、拓宽岛屿经济发展空间,推动多边国家共同发展“蓝色经济”,共享海洋发展机遇。
城市化发展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已经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需要加大入海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综合整治河道系统,抓好重点污染企业废水排放管理。加强海洋废弃物管理,完善含油废水、含有毒液体污水、固体垃圾的处理设施建设,避免污水、废水、垃圾直接向水体排放。其次,加大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按照上海市“两核三带多点”的区域规划布局,加快落实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重点保护,保护海洋生态多样性。进一步推进奉贤、崇明、金山等地海岸生态系统修复和景观综合治理,分类推进岛屿保护工程,对具有特殊价值的岛屿进行重点开发和保护,对生态敏感和生态脆弱的岛屿进行严格管控。第三,提升海洋环境监测预警能力。要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污染事故预警系统,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