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泰岳,周先礼 ,闫月勤
(1.西南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2.西南交通大学 研究生院,四川 成都 611756;3.西南交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1756)
现代大学是国际化的产物,国际化与信息化、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遴选条件和重要建设内容。《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要着眼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1]。因此,努力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国际化发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掌握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现状,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决策、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各类跨文化、跨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别国的合作与交流,离不开全球市场的支撑,国与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更是面临着能源、环境、疾病、安全等共同的问题,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共同面对共同解决。因此,高等学校有责任培养大批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2017 年12 月12 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美国哈佛大学正式发布PISA2018“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评估框架,对全球胜任力给出官方定义: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的能力;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本研究认为,国际化人才是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的、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优秀分子,他们通晓国际规则,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前沿知识;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关注环境、能源、健康、安全等全球议题,理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他们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能够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本研究选取了4 个直辖市、19 个副省级城市部分以工科为主要学科的高水平大学为样本(以下简称高水平工科大学),全面梳理了这些高水平工科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现状,供我国大学和教育主管部门参考。
选择高水平工科大学为研究样本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中国企业走出去、“高铁走出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量开展的国际工程更急需大批通晓国际工程标准、管理规则以及了解多元文化的高层次优秀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需要高校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支持。第二,4 大直辖市和15 个副省级城市代表了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最发达的城市,能够为高校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第三,“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我国最高水平大学群体,他们的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水平代表着我国工科大学的培养水平。
本研究计划每座城市选择“双一流”建设大学中一流大学建设工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工科高校各1 所,但长春、济南、厦门、宁波、深圳5 座城市没有工科类“双一流”建设大学,因此有14 座城市的“双一流”建设大学共24 所大学进入研究样本(表1)。
本研究统计了各样本高校《双一流建设2018 年度进展报告》《2018 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以及官网其他数据、主管部门官网、政府文件等。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2]。不论人们身处何地、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高等学校这个国际化的产物更是如此,人才培养、发展科学、文化传播、直接服务社会的实践都需要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增进文化融合、科技协作和知识传播,已经成为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使得国际合作与交流成为高等学校第五大职能。2017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该文件确立了高等学校五大职能,国际交流合作成为高等学校五大职能之一。
表1 14 座城市样本高水平工科大学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挑战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大学都对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具有高度共识。国家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3]。
高校层面,各高校都对国际化发展高度重视,普遍制定了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编制了学校国际化发展实施方案,或者在学校规划中对国际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健全了学校国际化领导小组(或者外事委员会),学院级有专门负责国际交流事务的副院长,并且拥有越来越完善的管理服务规章制度。在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中,大部分高校都提到了培养全球/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等等[4]。从样本高校2018 年“双一流”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可见,许多高校不断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许多高校还实施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战略。如西南交通大学已有5 个学院聘请了国际著名学者担任院长、每个学院都聘请了专管国际交流事务的海外副院长;清华大学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人才”,并根据“着眼于全球、立足于本土、成体系规划、全学程贯通”的思路统筹规划校内、国内和海外一体化的国际化和跨文化人才培养过程,建立全学程贯通、全球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5]。
寒暑期项目是高等学校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即利用寒假、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国外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调研学习国际工程管理与技术要求,感受世界名校的学风、科研条件,有的寒暑期项目还有学分。
高水平工科大学的寒暑期项目除学分项目外,很大比例是语言文化交流项目、赴各国社会实践项目、工程专业实习实训项目(含带薪)、国际工程实践项目、国外500 名企调研项目、国外顶级企业冬夏令营、“一带一路”文化调研项目、社会实践寄宿家庭项目等等。
样本高水平工科高校大都与世界著名高校签署了合作伙伴、寒暑期项目等协议,旨在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扩展国际视野,进行多元文化体验,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和国际工程基本管理规律。从学校官网能够查询到数据的11 所样本高校平均与全球范围内166.5 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仅2018 年,查询到数据的9 所样本大学就平均与全球17 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查询到数据的7 所样本大学共有寒暑期短期交流项目94 个,平均13 个。查询到数据的11 所样本大学排除清华大学数据,平均每校派出交流学生也达到1 089人(表2)。
联合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指国内外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培养人才。学位项目是指国内高校学生赴国外著名大学攻读学位合作项目,有双学位项目、单学位项目。互换学分是指国内外高校通过合作协议确定双方某专业学分互认,使学生学习自己学校课程之外,赴国外高校学习的本专业相关课程所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合作高校所承认。国家公派留学项目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主要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实施。主要是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选拔选派各层次优秀学生赴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深造。“国际学生交流计划”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目的是加强全球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增进国家间的了解、文化沟通和学术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主要方式是将学生作为交换生送到自己选择的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的学校去,在当地高中或大学就读一年。N+N 项目是按照国内外高校签订协议规定,互派一定数额学生到对方高校学习一定的年限。
表2 部分样本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寒暑假项目情况
多年来,我国高校通过联合培养、学位、互换学分、国外合作奖学金、国家公派、交换生项目、N+N 项目等多种方式派出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领域国际前沿知识,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高层次人才。样本大学中,查询到数据的12 所大学共有前述项目888 个,平均74 个(表3)。2018 年,上海交通大学就派出300 余名研究生到世界一流大学留学[6],哈尔滨工程大学派出联合培养博士生80 人,其中52%到QS 全球排名前200的国外大学学习[7]。
随着我国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开展的国际工程遍布世界各地,需要大批懂得国际工程管理与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工科大学学生是我国国际工程领域的未来管理者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国际工程管理规律,掌握国际工程施工关键技术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样本高校都认识到了提升学生国际工程管理与技术水平的重要性,通过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海外工程实践,着力提升学生的国际工程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确立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全球挑战计划”,组织师生完成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堡的饮用水风险评价与控制策略工作营等八个项目,学生提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提升了国际工程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6];天津大学实施了“博士论文国际化培育计划”,聘请海外专家联合指导博士生、开展学位论文海外评审与国际专家参加答辩[8];电子科技大学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学院、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海外名校共建了教学培训基地和学术培育基地[9];武汉理工大学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成立了“武汉理工大学海外实习实训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东方艺术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和“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新开发3+1+1 本硕连读项目,2018 年输送225 名学生赴英学习[10]。西南交通大学实施了“双一流”建设学生全球胜任力提升项目暨研究生学术素养提升海外实践项目,2018 年度派遣33 名研究生赴日本参加海外实践项目,2019 年度派遣24 名研究生赴新加坡参加海外实践项目。
表3 样本大学各类公派出国培养项目
为了帮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掌握所学专业国际发展现状,与全球学者交流学习,各样本高校都采取措施、给予经费支持,让更多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各类国际大赛,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锻炼,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2018 年,清华大学资助551 名博士生、97 名硕士生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1],上海交通大学资助862 人次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6],西南交通大学资助300 人次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哈尔滨工程大学资助317 名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7]。
为了培养学生国际竞争力,各样本高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全球各类学科大赛,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2018 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首获国际水下机器人大赛冠军,打破美国和加拿大参赛队伍20 年冠军垄断[7]。
国际组织是指三个或以上国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常设性机构,是现代国际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组织的重要职能就是按照公平公正原则制定世界各个领域规则标准,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成员合法权益,管理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调停各类争端等等,通俗地说,国际组织就是制定全球各个领域游戏规则的组织。参与国际组织、到国际组织工作(亦称国际公务员)、积极担任国际组织领导人是一个主权国家维护国家权益、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样本学校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国际组织实习项目、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国际组织人才输送计划等方式,积极向国际组织选派优秀学生实习实训,锻炼提高面对多元文化的沟通能力、思考问题的全球视野,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清华大学设立了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国际发展与治理等方向双学位、辅修、兼修与证书项目,成立了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与若干国际组织达成国际组织实习生输送合作备忘录,改革教学培养机制,提升学生国际组织胜任能力[11]。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多所高校多年选派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
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工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国际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中离不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国际前沿水平的科研设备、国际水准的科研基地以及国际水平的师资队伍,以保证学生通过国际化环境下的实习实践,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锻炼和科研训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是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依托高等学校整合提升并建设认定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了一批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2]。“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由科学技术部及其职能机构认定,在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任务中取得显著成绩、具有进一步发展潜力和引导示范作用的国内科技园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中介组织等机构载体,包括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不同类型[13]。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是高水平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会吸引和凝聚国际优秀人才,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此外,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如国家外国专家局等部委还出台建设了系列引智基地、引智计划等项目和平台。这些国际合作平台,让高校学生能够不出国门就可与国际知名学者合作,聆听他们的精彩讲座,很好地发挥了人才培养作用,提升了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声誉,为加速世界一流学科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了贡献。样本高校都获批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以及引智计划项目等,24 所样本大学共有各类国际合作科技平台265个,平均11 个。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工程人才,样本高校都非常重视国际化校园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国际化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国际化氛围成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打造“世界文化节”“国际文化嘉年华”“中蒙俄大学联合暑期校园”“港澳台小卫星学者计划交流营”“留学生汉语演讲大赛”“‘留动哈工大’中外学生阳光趣味运动会”“‘发现中国’国际学生夏令营”“‘探索中国’英文暑校”“‘世界手牵手’中外学生文艺晚会”“‘哈工大星’中外优秀学生夏令营”等中外学生交流活动品牌20 余个;成立来华留学生工程创新实践基地,举办来华留学40 年教育展,加强了中外学生融合,营造出浓厚的校园国际化氛围[14]。
梳理高水平工科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办学实践,我国高水平工科大学的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
样本高水平工科高校在“十三五”规划中、学校国际化发展规划中、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中都有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内容,许多高校制定了专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培训计划;都设置了学校国际事务委员会、国际合作交流处,二级学院普遍有主管国际交流事务的副院长,组织机构已经建立健全。
高水平工科高校的办学实践已经证明,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多样化格局已经形成。从培养层次看,本科生主要是寒暑期短期交流、N+N 项目、校际互换项目,研究生主要是联合培养项目、公派攻读学位项目、参加国际会议、海外实习实训项目;从培养方式看,寒暑期短期交流、N+N、校际互换、联合培养、公派攻读学位、政府奖学金、海外实习实训、国际组织实习等形式。
从教育实践看,高水平工科高校的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发展不平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强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与全球著名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一流大学建设工科高校(查询到数据的,下同)在100~293 份之间,平均199 份,一流学科建设工科高校则在60~136 份之间,平均106份;派出学生数,一流大学建设工科高校大部分达到千人以上,一流学科建设工科高校没有上千人的;短期项目数量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更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只有个位数;联合培养、公派留学、学位项目、政府奖学金项目更多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工科高校由于强大的科研实力,获得的科研国际合作平台更多。
从表2 可知,除清华大学外,样本大学2018 年派出学生最多2 800 多人,交换生项目有的每年只有几人甚至1~2 人。而现实是,各高校在校生普遍都有几万人。所以,目前各类项目的学生受益面普遍较小。
在以往各项研究中,高校区位差别很大,一般的规律是“北上广”高校表现好于其他城市高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好于中西部高校,但是在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方面没有区位差别。样本高校中,中西部高校与全球著名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更多,派出交流学生也更多,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也在前列。这种现状说明,中西部高校与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对于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认识都很到位,都采取了强有力措施,同步开始此项工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于高校学生的全球化胜任力培养没有明显影响。
从样本高校实践可知,学校的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能力没有区位差别,但是无论是签署合作协议的高校数量,还是拥有的联合培养项目、公派攻读学位项目以及拥有的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数都与高校的办学层次都呈现正相关。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全球著名大学签署的合作协议、各类培养项目、派出学生及拥有合作平台更多。
高水平工科高校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已经取得了有效进展,很好地回应了国家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下一步,高校要认真总结,采取措施,让更多学生走出国门接受全球胜任力培养,让各类项目进一步扩大学生受益面。建立健全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测评体系,让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进一步增强与国家战略、人才需求契合度,提高培养水平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