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逻辑和分析框架

2020-11-21 09:00彭夏岁
关键词:全域贫困地区区域

彭夏岁

(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贫困区域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叠加,这为贫困地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脱贫致富提供了可能[1]。近年来,张家界、丽江、大理、武夷山、九寨沟等地区旅游扶贫效果突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2]。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为我国新时期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思路。然而,对贫困地区乡村而言,资源分散、产业基础薄弱,乡村旅游从空间上无法实现全域范围发展。研究认为可尝试以乡村产业空间“域”为极点向外扩散并逐步实现乡村旅游全域化,以探索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的可能路径。法国、日本等国家以葡萄产业、文创产业为抓手助推区域乡村旅游转型发展验证了该发展思路的可践行性[3−4]。党的十九大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推进乡村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以产业思维导向助推全域范围内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和品牌建设,有利于贫困地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乡村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并有效破解产业链短、销售渠道不畅、农业效益不高等关键问题。因此,产业思维下的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能否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路径,这一命题值得探究。研究以新时期下的产业思维为导向,在分析贫困地区乡村产业、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探析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一、理论分析与框架构建

(一)RMP 分析理论

RMP 分析理论是吴必虎在区域旅游规划实践基础上提出的资源(R 性分析)—市场(M 性分析)—产品(P 性分析)分析的流程路线[5],是对区域旅游开发解决方案的一次尝试。

该方法不仅对旅游规划实践具有积极的理论借鉴意义,也被学者作为分析方法广泛使用。学者们应用该分析方法对旅游产品开发、区域旅游发展和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有益探索[6−10]。RMP 分析模型也曾被改进并使用在生态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11]。本研究的分析技术线路也是对RMP 分析模型的探索性改进。

(二)全域旅游与旅游全域化

自2015 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全域旅游”从一个特定时期的政策术语逐步演变成学界讨论的热点[12]。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域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13]。学者们在解释全域旅游时,经常从“全”的角度出发,认为全域旅游就是“全行业”“全链条”“全时空”“全季节”“全市场”和“全媒体”等,这种“全”常常导致区域盲目全面发展旅游的不良态势,这种发展路径显然不符合区域产业空间多元化的现状实际。研究认为基于区域内产业的多元性和产业空间聚集性,可将区域看成一个“大的产业空间域”,大产业空间域下通常分支出一定空间尺度的“小产业空间域”,每个小产业空间域有其独立的运行逻辑,并由其优势产业驱动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个体,这些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产业空间域作为区域产业整体空间域的支点,通过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向外扩散,最终构成产业全域化发展界面。有鉴于此,研究认为旅游全域化发展应遵从空间场域内优势产业的发展实际,摈弃全域旅游“全”的发展弊端,通过旅游产业的融合特性,实现产业空间“域”的旅游化,以形成旅游全域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全域旅游和旅游全域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主要联系在于两者都是为“全域旅游”这一中国特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案服务,主要区别在于旅游全域化跳脱原来全域旅游“全”的解释,从产业空间“域”视角解释全域旅游发展路径,是从空间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全域旅游”发展政策的一次路径探索。因此,本研究的区域乡村旅游全域化是指依托区域空间场域内的优势产业,通过“旅游+”和“+旅游”的形式与关联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空间域,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产业空间域将沿着点、线向“域”的界面不断扩展,形成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格局。

(三)乡村旅游全域化的逻辑思考

乡村旅游全域化目前有两个主流研究思路:一种是把单个乡村作为“域”并把它做“全”,从而建设乡村旅游目的地[14−15],这对推进单个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发展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另一种研究思路则侧重于研究乡村旅游全域化,是全域旅游背景下对区域乡村旅游的重新思考,其对区域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和集聚发展具有理论借鉴意义[16−17]。本研究是基于第二种研究思路的有益尝试。近年来,从产业发展视角进行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热点之一。如张辉等提出全域旅游应提升至“旅游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来认知[18],罗伊玲等提出以乡村养生旅游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推进“全域化”生态新农村建设[19]。鉴于对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差、资源分散、产业基础薄弱等现状的考虑,在没有大资本注入的前提下,单个乡村打造旅游目的地或是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思路难以指导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因此,研究在认真研判贫困地区旅游发展阶段和区域产业的基础上,尝试从县域空间尺度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域”化问题,不盲目追求全域化的“全”,而是从产业“域”的视角来探讨解构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全域化问题,以阶段发展理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域”化。研究分别从产业管理域、产业空间域、产业融合域和要素保障域四个“域”化维度思考[18]。

从产业管理域层面,政府可以从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对区域产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20]。一是根据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对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进行系统性的战略定位,为乡村区域间差异化和互补化发展奠基;二是通过整体营销将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的品牌系统,并根据乡村的区域产业特点,形成系列子品牌,助推区域品牌管理能力的提升;三是构建以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推动多部门、行业、协会协调管理机制的建立;四是完善区域乡村旅游的综合监管机制,引导区域乡村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安全型、文明型的可持续发展轨道转变。

从产业空间域层面,为改变贫困地区资源分散,产业要素配置不全和产业空间分布不合理等现状问题,研究认为应从“域”空间尺度上对优势产业进行集聚化发展,形成科学的产业功能空间“域”,通过产业极化形成增长极后向周边辐射发展,以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各产业功能区空间以旅游项目为依托,通过交通系统、协调机制等内外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来推进产业空间的域化,最终构建区域产业空间差异化和互补化的发展新格局。

从产业融合域层面,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21]。因此,乡村旅游全域化应改变以往的就旅游谈旅游的单一发展模式,转而从自身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实际上去构建“旅游+”“+旅游”的复合型产业发展结构,通过旅游精品线路的打造和供给来呈现旅游产品“域”化的空间场景,进而实现供给侧视角下的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从要素保障域层面,乡村旅游全域化需以全局意识来不断完善产业要素保障。一是要在重点产业空间域和空间带构建共享共建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地方产业的同时也服务旅游产业;二是要通过出台扶持政策、创新用地用林制度、完善配套环境、加强人才保障体系等优化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

综上可知,区域乡村旅游全域化不仅是一个“域”化的过程,还是一个健康有序、共享共建的发展过程。研究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准则和相关实践调研,在产业管理域、产业空间域、产业融合域和要素保障域四个域化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整合、产业融合、精品打造、配套完善、政策支撑、人才保障、机制创新、整合营销和综合监管等九大全域化策略,构建了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逻辑,如表1 所示。

(四)分析框架

区域乡村旅游发展问题遵循一般旅游发展问题分析思路,适用于用RMP 分析框架。乡村旅游的兴起是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果[22],乡村旅游的“产业性”可作为乡村旅游全域化的着力点,通过“集聚—扩散”实现有限产业要素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因此,研究将产业理念与 RMP 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 I-RMP 分析视角,结合四个“域”化维度对区域乡村旅游全域化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丰富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理论,指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整体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

I(Industry:产业)理念。是指以产业理念为指导,对乡村产业资源和产业竞争力进行一般性分析,形成产业融合驱动的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思想,构建I-RMP 的理论分析视角。

R+I(旅游资源+产业资源)性分析。依托(GBT18972—2003)规范和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为衔接产业特性,研究结合区域产业资源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

M+I(市场+产业竞争力)性分析。对区域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目标客源市场及市场定位进行总结讨论。同时,为契合市场的发展潜力,结合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以探讨未来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

P+I(产品+产业融合驱动)性分析。从产业融合的特性,探讨区域乡村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能性及融合的主要形式。同时,根据产业融合的特点以及外部环境的分析,构建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的旅游产品体系。

表1 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逻辑

在I理念的指导下,从产业空间域、产业融合域、要素保障域和产业管理域四个维度对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提出相关对策。通过产业优势引领,推进建立多利益主体共建共享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机制,确保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分析

(一)案例地概况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人口20.53 万人,属内陆山区县,是福建省6 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是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单位之一。屏南县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的研究提供了普适性样本。

(二)发展环境分析

首先,从外部发展背景可知,国家供给侧改革引领全域乡村旅游产品迭代更新,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朝康养、人文和绿色等方向发展,新时期,国家对如何优化乡村发展布局、产业振兴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福建省在乡村振兴实施方面提出了乡村产业兴旺的总要求,并通过“百镇千村”提质增效方案,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升级乡村旅游产业。再次,从区域发展环境上看,宁德市按照“一镇一特色”的思路,要求各市县依托乡村旅游产业特色积极创建旅游特色小镇。最后,从自身发展现状来看,屏南县为鼓励乡村创建产业特色小镇、A 级景区、乡村经营单位,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资金和政策倾斜。同时,随着屏古高速连接线的通车,屏南成为福州后花园的交通屏障已打开,2020 年衢宁铁路屏南站通车,屏南乡村旅游发展迎来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

(三)R+I 性分析

1.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屏南作为山区县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内容多样,按照国标(GBT18972—2003)进行等级评价可知,屏南乡村拥有高等级旅游资源共65 处。如表2 所示。

表2 屏南县乡镇乡村旅游资源分布表

由表2 可知,五级旅游资源1 处,为屏南白水洋鸳鸯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级旅游资源15 处,占总数的23.08%,三级旅游资源49 处,占总数的75.38%。总的来看,屏南县优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以古村落、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明显优势。可见,屏南县乡村旅游资源等级较高、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2.产业资源分析

据调研发现,屏南县在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创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以高山蔬菜、食用菌、中药材为其主导产业;工业方面,以农产品加工业和黄酒产业为主;文化产业方面,形成了以龙潭古村为龙头的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文创业态和文创品牌。产业资源特点可总结为:高山农业是其基础产业,药膳产业和文创产业是其特色产业。

(四)M+I 性分析

1.屏南县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屏南县旅游业发展突破口之一,以“百镇千村”提质升级行动为契机,创建休闲集镇、开发乡村旅游线路和乡村生态体验项目,近年来乡村旅游增长势头强劲,年均旅游收入近四年增长率皆高于25%,具体统计数据如表3 所示。

表3 屏南县乡村旅游2016—2019 年统计数据

2.屏南县乡村旅游目标市场

经屏南县文体和旅游局调研得知,屏南乡村旅游省内目标客源市场以本地居民及周边的古田县、周宁县和福州市为主,占到客源市场的80%以上,省外以浙江的温州、台州、江西上饶等为主要客源市场。近期以传统观光型乡村旅游为主导市场,以乡村传统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等研学型旅游为重点;中长期以乡村民俗体验、乡村研学、生态养生旅游为市场重点,逐步开拓以产业为中心的屏南乡村旅游市场格局。

3.屏南县产业竞争力分析

闽东北山区县城乡村产业资源雷同,以农业、林业为主,产业发展走向相近,且产业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为求差异化发展,应充分利用高山农业、黄酒产业、文创产业等屏南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基础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区域乡村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P+I 性分析

1.P 性分析

随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凸显,屏南应立足于自身乡村资源特征,结合乡村本土文化特征,打造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高山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黄酒文化旅游产品、药膳养生文化旅游产品、乡村文创旅游产品、亲子研学旅游产品等主要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地域品牌壁垒。

2.I 性分析

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旅游产业融合特性将不断显现,屏南县乡村旅游产业应主动对接养生产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等与市场发展趋势相关的产业,如推进高山农业与旅游产业、文创产业与旅游产业、黄酒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等融合发展等,促进区域乡村旅游产业不断深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三、发展策略和整体构想

(一)发展策略

1.产业管理全域化策略

区域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需要机制体制的充分保障[23]。首先,产业管理全域化应先从机制体制优化入手,构建政府、企业、协会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从行业管理逐渐过渡到社会管理。其次,编制顶层规划方案,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格局,部署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充分考虑相关项目建设用地需求,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最后,以政府为主导整合营销资源,打造区域乡村旅游总体品牌形象,如“云上屏南,养生原乡”,突出屏南的高山生态避暑优势和养生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培育一批主题内涵多元、举办常态、产业延伸互动的旅游营销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2.产业空间全域化策略

将乡村旅游产业空间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中,引领乡村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构建“一带五区”的产业空间格局,如图2所示。“一带”是指以甘棠高山天湖湿地−际下村−际头村−棠口村−双溪古镇−白水洋景区为主线的国家级乡村旅游产业带、风景带。“五区”是指打造以熙岭乡龙潭村为中心的文创旅游产业功能区、以北墘村为中心的黄酒文化产业功能区、以开源村为中心的高山休闲农业产业功能区、以白水洋为中心的休闲养生产业功能区和以长桥村为中心的廊桥文化产业功能区,以产业功能区为中心向外进行产业辐射,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全域覆盖。

3.产业融合全域化策略

作为经济社会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型的一部分,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从经济动力型到经济社会双重动力型与可持续发展动力型转变[24]。将区域乡村支柱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以“旅游+”和“+旅游”的形式优化旅游全产业链,打造乡村旅游产业特色小镇,形成产业空间集聚效应,主要可打造岭下乡田园小镇、棠口乡药膳养生小镇、甘棠乡甘国宝文旅小镇、双溪镇文创旅游小镇、代溪镇黄酒特色小镇、长桥镇万安桥文化休闲小镇等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小镇。同时,依托六个乡村旅游产业特色小镇和镇镇通干线的旅游交通走廊,打造乡村旅游产业精品线路,如黄酒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惠泽龙黄酒文化园−棠口村−龙潭村−北墘村)、文创产业旅游精品线路(双溪古镇−前洋村−际下村−巴地村−龙潭村)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构建屏南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全域格局。

4.产业要素保障域策略

产业思维导向下的产业要素保障由原先的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下的多利益主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突出政策、公共服务设施和人才等三方面的要素保障。首先,积极推进出台发展扶持政策,对人才、旅游用地用林、乡村旅游项目、品牌建设和开发、资本等旅游产业生产要素给予政策保障,通过行政、经济、市场等综合手段,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环境,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区域产业建设,促进地方乡村居民就业。其次,以主客共享为导向,以PPP、BOT 等为融资模式,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产业公共体系短板,改造和提升重点旅游村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最后,引进和内培相结合构建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加快旅游人才培养,制订人才政策,引进乡村旅游高层次人才,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加大产业技术人员、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屏南县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整体构想

通过I(产业)理念下的RMP(资源、市场、产品)分析,得出屏南县乡村旅游全域化整体构想,如图3 所示,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提供路径参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屏南县作为贫困县,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条件卓越,高山农业、黄酒产业、文创产业具有竞争成长优势,并与旅游业具有较好共融性,随着全域旅游发展的推进,避暑度假旅游和养生旅游具有潜在发展空间,结合外部政策环境的改善和区位优势的凸显,建议从加强乡村旅游全域化的顶层设计、协调区域乡村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健全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补齐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短板、完善市场综合监管体系、优化要素保障机制、实施整体营销战略等方面制定全域化策略,打造政府、投资者、村民、游客共商共建的全域化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推动屏南乡村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

四、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研究立足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两大时代发展背景,以贫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县域空间尺度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域”化问题,研究结果包括:(1)构建了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逻辑的四个战略维度和九个发展策略。(2)在RPM 和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产业思维视角下的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分析框架。并以屏南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分析其产业、资源、市场和产品的基础上,提出了屏南县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的重点对策,构建了屏南县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的整体构想,探析了新时期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的一般路径。(3)研究以产业思维为导向,构建了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的四个转型发展思路:其一,产业思维导向下的管理体制应由原先的行业行政体制主管转向社会管理体制,实现顶层设计一张蓝图,构建了系统的品牌形象体系;其二,产业思维导向下的空间格局由原先的功能性空间转向依托产业资源特性和产业竞争力所构建的旅游景观带和乡村旅游产业增长极相结合的空间结构;其三,产业思维导向下的产品体系建设由原先的就资源论产品转化、就市场论产品开发,转向在产业优势和产业竞争力的导向下探讨“旅游+”和“+旅游”双轮驱动的产业融合可能性;其四,产业思维导向下的产业要素保障由原先的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下的多利益主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引导驱动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人才保障机制使乡村旅游产业管理和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最终实现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全域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足与展望

研究探讨了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区域化发展的一般范式,为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借鉴路径。研究未对贫困地区城乡二元结构协同发展做进一步探索,缺乏多元主体共商共享共建的策略分析,是研究存在的不足。作为研究展望,贫困地区城乡二元协同发展、贫困地区区域乡村旅游全域化的突破机制、共商共享共建机制和政策选择研究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全域贫困地区区域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分割区域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