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

2020-11-20 20:35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31期
关键词:李贺张旭杜甫

潘向黎,小说作者,资深茶友,文学博士,报馆编辑。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小说集《白水青菜》《无梦相随》《十年杯》等,随笔集《茶可道》《看诗不分明》,散文集《万念》《如一》《红尘白羽》《相信爱的年纪》《纯真年代》《茶生涯》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首届青年文学优秀创作奖、第十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中国报人散文獎、第六届《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等文学奖项。

《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收录了作家潘向黎近年来的散文新作。

该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典雅风格,作者在品读自己熟悉、喜爱的古诗词时,大量引用古今学者的评点文字,进退裕如,展示了宽广的眼界和独到的品位。潘向黎把古典诗词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正如她在书中谈论的“如盐着水”,素朴、真诚,娓娓道来。

诗离生活并不遥远,许多诗就诞生于生活中细小的美。本书作者用一首首诗串起一个个象征、一位位诗人、一块块地域、一朵朵鲜花,它们或大气厚重,或清新空灵,或热情奔放,或内敛深沉……在打开这本书的一瞬间,这一切将拉着你的手,进入诗的世界……

书中文字平和、宁静,偶尔带着些许小趣味。无大起大落,亦无大悲大喜,最宜枕边阅读——睡前读上一两篇,带着些对文章、对诗歌的若有所思酣然入梦……

《繁花之外 独出一枝》(节选)

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大诗人更是风格显著。但在他们一生的作品中,有时会出现一首或几首诗作,与寻常风格大异,简直判若两人,却也格外令人惊喜。

岑参的《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如此单纯的儿女情长,如此率真的一往情深,真不敢相信,这是岑参——以奇峭豪放的边塞诗、以金戈铁马的宏大气魄令人震撼的岑参。只有两点略需留意:“洞房”指深邃的寝室,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美人”是离别中的伊人或想念中的故人,并非“美女”之意,甚至不一定是女子,有专家就认为这里是指丈夫,而第二句一作“故人尚隔湘江水”亦可作旁证——所思者虽非爱侣,但确乎是男子。【批注1:同一个词,意义却大不相同。作者告诉我们,以后在读古诗时,不要用想当然的态度对待古诗,否则不能完全体会古诗的精妙之处。】除此之外,整首诗很好理解:昨夜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让人惊觉已经是春天了,于是想起远在湘江之滨的伊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睡后在梦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走完数千里路程去到江南了。这既是写梦境,也是写思念之深切迫切,以梦境的恍惚写感情的真切。

同样让人惊讶的是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本来《冬至夜怀湘灵》(湘灵是白居易年轻时的恋人)那样直露浅近的诗才“像”白居易:“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而《花非花》何其朦胧飘忽!何其含蓄不尽!让人体会到白居易一贯的“老妪能解”确实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追求,而绝非他的才气不足以委婉深沉。此诗周啸天认为大致是悼亡或抒写追念、惋惜之情。也许可以再宽泛一些,理解成由爱情引起的心灵颤动而且唯其很不“白居易”的含蓄、空灵,更足以让人生发出自己的想象,唤起许多对曾经体验或者错过的美好之人、美好之缘的追忆:神奇的邂逅,短暂的欢聚,一段“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可贵时光,抑或是一次转瞬即逝的机缘……一句话,那朦胧飘忽的未被命名的,人生中特殊的人、情感和瞬间的化身。令人怀恋,又难以挽留;徒增伤感,又不能淡却也不愿忘怀。【批注2:古诗,一字千言!它能将人无限言语、情绪表达凝练成寥寥数字。这寥寥数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诗,不只是读语句的精妙,更要读其背后的情感、道理,感悟诗人的生活体会、生命总结。】

李贺,诗风和白居易正相反,最喜弃熟就生,弃常就异,好像生怕别人不费力就读懂了。因此冷僻奇诡,凄艳阴冷,沉郁晦涩。但也有例外,比如《致酒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是李贺少有的意气风发和行云流水。沉沦中的抑郁情绪和受激励后再次燃起的凌云之志,表露无遗。李贺因其父名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居然以犯讳为由被剥夺了应试资格,怀才不伸,忧愤哀伤,“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歌》),二十七岁便去世,没有子女,只留下二百余首诗。【批注3:李贺一生困顿,诗歌风格忧愤阴郁。而这首诗却记录了李贺少有的一次意气风发,让人感伤,也让人对李贺有更饱满、深刻和立体的认识。】作此诗时他沦落长安,又体弱多病,友人置酒宴请,席上主人举酒祝李贺健康长寿。三到六句是主人以汉代的主父偃、唐初的马周经历困苦而终获大用的例子来劝勉李贺,希望他不要因眼前困顿而忧伤失望。李贺听了友人的劝慰有所开悟,也暂扫抑郁彷徨、无所归依之愁云,表示要摆脱悲愁,振作精神有所进取。

读此诗,觉得李贺是在一种薄醉之中,难得地摆脱了纠缠着他的痛苦,也忘却了要“奇”要“涩”,就是天地间赤裸裸的一个人,痛痛快快地抒发属于此生此世的情怀。

而幽深飘忽如珠泪玉烟的李商隐,能写出酷肖杜甫风格的作品吗?答案是:能。且看这首《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沉郁顿挫,苍劲厚重,精严工稳而错落有致,俨然老杜!题中的“杜工部”点出了此诗与杜甫大有关系,是因为当时李商隐正要离开的四川局势和杜甫当年离开成都时相似——都是内乱外侵,还因为“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作者当时之事和席上之感,但它不仅风格上模拟杜甫,而且口吻也像杜甫,就好像是代杜甫所作一样”(王思宇语,《唐诗鉴赏辞典》)。李商隐一直立意学习杜甫,前期的《重有感》等诗从题目、取材、风格、用典、炼字等方面,都追摹杜甫,也颇得神韵;到了后期,《杜工部蜀中离席》《筹笔驿》等仿杜之作就在严整之外,更从容自若,富有变化,也更炉火纯青了,因此也敢于“代”老杜作诗。天纵之才,一至于此。【批注4:李商隐将杜甫的厚重记于心间,模拟杜诗竟也可以以假乱真,当有人指着他的诗说:“这是杜甫作的吧!”李商隐含笑不语,喜在心间。不愧是“小李杜”!】

这些诗作,如一树繁花之外,独出一枝,花色迥异,令人讶异之余,喜之不尽。

《左颠狂 右清新》(节选)

提到张旭,大多人的反应是:书法家。他确是著名书法家,尤以狂草著名,世称“草圣”。他和怀素,几乎成了“狂草”的代名词。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及金吾长史,故又称“张长史”。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为神”(《新唐书艺文志》)。朋友们皆知他“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高适《醉后赠张旭》),如此狂放而近“颠”,故时称“张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李欣也说:“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心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这些富画面感的诗句将一位狂放不羁的张旭留在了人们心中。而他的狂草,也是纵逸恣肆、左驰右骛,有急风旋雨之势,兼不可端倪之变。

草圣也写诗,他的诗,是否同样狂放?【批注5:一个问句,便将读者注意力从书法转移到诗上;此处设疑,吊人胃口,当读者在后文发现张旭的诗句十分清新空灵之时,忍不住会将其诗与书法作对比,然后不觉慨叹:果真“左颠狂,右清新”。】张旭诗不多,《全唐诗》仅存入了他的六首绝句。

小时候,我们全家一度挤在父亲的单身宿舍里,环境自然是逼仄而寒素的,唯独墙上挂着一幅字,是父亲的复旦同事、老朋友周斌武先生所书:“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批注6:环境逼仄寒素,恰与这首诗相映成趣。桃花源本就是诗人幻想中的美好精神世界,这恰好表明作者一家精神世界的富足。】周伯伯秀劲的笔力,疏朗的布局,很好地传递了诗的意境,我虽然懵懂,不知道其中用的是《桃花源记》的典故,但也常常坐在床上,对着这首诗出神。

这首诗,正是张旭的《桃花溪》。它就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隐隐约约的一座桥,朦胧飘动的野烟,清澈流淌的溪水,水边突出的石头,水上终日漂流的桃花花瓣,似乎从流漂荡的渔船,问讯的旅人和渔夫,还有那也许马上就能发现但有迷离恍惚的山洞。那个山洞不比寻常,那是世外桃源的入口:“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眼前便是那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语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题)的美好世界。王维也有一首取材自《桃花源记》的长诗《桃源行》复述了那个故事,结尾也归于优美的恍惚:“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用了三十余句(也许因为当时王维只有十九岁,此诗并不能体现他的最高水准),而张旭只用了四句,便轻松抵达同一境界,而且更空灵而余味不尽。

重读这首诗,仍觉得其有如仙境,但更惊叹于作者和如此画境相呼应的内心的静谧。这样幽美的风景,这样清净的心,相互靠近,融合为充满静气的一体。所谓的“天人合一”,大概指的就是这个境界吧。【批注7:说起天人合一,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张旭还有一首“以巧于构思、善于立言见称于世”(羊春秋语)的《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客人来到山中,本想好好欣赏山中春景,可是天气不作美,客人担心阴雨湿衣就打算回去,诗人诚心留客,先说:春天的山中美不胜收、生机盎然,不要因为天气有点阴沉就要回去嘛。可是本来就是天气难料的春天,加上已经有了阴云,诗人不能肯定不会下雨,这样如何消除客人的疑虑呢?诗人干脆换一个角度:这是山里,即使是晴朗的日子,游山走入云深之处,水汽和露珠还是会粘湿你的衣服的。也就是说,入山难免沾衣,而无论阴晴,山中自有妙趣,值得好好领略,不必在乎衣裳是否沾湿。以“反弹琵琶”的手法,写出了山中之美和留客之诚,并隐约透露了一种旷达洒脱。【批注8:虽然张旭的这首《山中留客》以巧思称世,但我们还是能读出一股旷达和洒脱,这可能有他喜写草书的影响。艺术本是相通的,比如伴着轻音乐写作时,笔尖不自觉流淌出宁静的文字。拥有更多艺术爱好的人,也更易领会“入云深处亦沾衣”的乐趣。】

关于“沾衣”的描写,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别严士元》),也被称道为观察入微、下笔精细,但比起“入云深处亦沾衣”,就似显直白了,想象的余地也少多了。刘长卿的“湿衣”是写实,而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则是极富诗意的幻觉,虽完全是“虚”,但惟其如此,将初冬山中景色,写得极美而传神。回头细细玩味,张旭的“沾衣”当属半实半虚(半真半幻),除了水汽和露珠,未尝不暗指枝头欲滴的青翠和满目苍翠的山色。【批注9:作者将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王维的“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张旭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加以对比,这种读诗方法,凸显诗人特色。我们也可以借鉴,帮助我们发现不同诗人在面对同一描写对象时,不同的表达的艺术效果。】

因为“张颠”的形象先入为主,读张旭的诗会感到微微的惊讶。他的诗,了无狂颠之处,恰有一派明净清新,空灵雅致。左颠狂,右清新,构成一个完整的大艺术家,独一无二。

品鉴古诗词,是学习语文的重头戏之一。往大了说,是关乎人生的境界和格局、文化的浸染与传承;往实际里头看,教材里、考试中,总有一座座古诗词高峰等着我们翻越。市面上诗词解析大全数不胜数,让人看了心生胆怯,感慨当代学生实在太难。

《梅边消息》这样的文人读诗随笔则不同,它的目标不在穷根究底地解析古诗词句。作者在笔端流露的,是读诗的体验,是读诗的方法。看《梅边消息》时,我常感叹,作者是如何做到能将唐诗宋词信手拈来的?似乎唐宋大家们早已扎根在潘向黎心里,在合适的时机、需要的情境,这些诗词便会浮现在她脑海中为她所用。

我仔细地读了几遍书的代序,搜寻关于作者的信息。除了找到答案,又寻得新的启示。

潘向黎出生在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著名评论家、散文家,復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旭澜。良好的家教和父亲的熏陶使得潘向黎很小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父亲教她:“好的东西要背下来,才可能是自己的。”她还喜欢批注,“书读完了,我也在里面了,页间有我的影子”。

这不正是学习古诗词的门道!

不要害怕甚至抗拒古典诗词(老实说,我之前内心就是害怕且抗拒的),和潘向黎一样,慢慢喜欢古诗、海量阅读古诗、滚瓜烂熟背诵古诗、尝试批注古诗,点滴积累,说不定假以时日,我们也可以如作者一样,站在古代大家的肩膀上,阅尽世间繁花。

(荐书人: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初二〈11〉班郑怡然,指导老师:李平)

猜你喜欢
李贺张旭杜甫
学校情境下的学习问题学生干预
登高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李贺 “宅”出千古绝句
绑架准女婿同伤共悲: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自愈
浅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
打针
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