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
摘要:广东民办高校在短短35年发展中,取得教育史上罕见的丰硕成果,其中凝聚了举办者的胆略和智慧,也得益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广东民办高校发展快,规模大,投资主体比较清楚,办学产权比较清晰,具备独立面向社会办学的良好基础。同时,也面临法人治理结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选择、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与困境。坚持依法依规办学、立德树人、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人才兴校理念、开放办学,道路必定越走越宽广,前途必定越来越光明。
关键词:广东;民办高校;治理;发展对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民办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广东省已经成为全国民办教育大省。但广东民办高校也面临诸多选择与挑战,如营利性与非营利的选择,自主管理体制和灵活机制效能发挥的问题,以及政治权力、行政权力、资本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博弈等问题。而一所大学,在其外部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其成败兴衰就取决于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所以,研究广东民办高校内部治理问题,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一、广东民办高校发展概况
(一)广东民办高校发展速度快,办学规模大
自私立华联学院于1994年成立以来,广东民办高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广东省现有民办高校50多所,在校生超过64 万人;学校数和在校生规模占全省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1/3以上。根据全国民办教育协会2018年统计,广东民办教育在校学生约占全国民办高校1/10,广东省也成为我国民办高校大省。
短短35年的办学,就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在世界高校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其中有国家政策的鼓励,有民众对匮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热切追求,也有举办者的胆略与气魄。广东民办高校已经具备冲击更高办学水平与层次的基础。目前大湾区国家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教育,包括民办教育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广东民办高校投资主体比较清楚,办学产权比较清晰
广东民办高校绝大多数是投资办学,投资主体较为单一,资金相对充裕。很多是从培训教育起步,逐步走向高等教育,最后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教育集团,例如白云教育集团、岭南教育集团。从开始投入到办学收益的积累,一路走来,形成投资主体相对清楚、且绝大多数举办者是单一的办学主体。
办学中最大的资源是土地资源。一所大学,少则几万亩甚至上千亩。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兴办学校为举办者获得土地提供了合理的理由,也因为土地的升值使举办者获得巨大的回报。除珠海少数几所民办高校外,广东民办高校的办学用地都是自有土地,从而形成了广东民办高校办学产权相对清晰,办学主体单一,能够自主管理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广东民办高校发展环境良好
首先,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在改革开放40年的宏大叙事中,总是先行先试,对新生事物较容易接受,社会上对民办高校认同度较高。近几年,民办高校录取分数逐年攀升。2017年广东省高校录取取消批次后,广东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一批次录取,为民办高校苦练内功,提高质量,凝炼特色起了促进作用。在选择公办或民办,学校或专业的博弈中,民办高校有了一席之地。近几年,尽管民办高校收费高出公办本科院校好几倍,但珠海系的民办高校入学录取分数仍然高于一些地级市的公办本科院校。
其次,国务院简政放权在广东全面落实,加上广东经济状况比较好,在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尤其本科毛入学率中,广东民办高校发挥了重大作用。收费放开,由市场决定,近几年广东民办高校学费,住宿费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在2018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招生计划中,部分民办高校普通文理科生年学费已逼近3万元,年住宿费也提高到3千元左右,从而为提升办学条件提供了较充足的经费支持。
再次,广东是全国第二大考生基数大省,生源相对充足。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18 年广东高考人数为753万人,加上广东产业链健全,转型升级起步早,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小。各民办高校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办学模式,提高质量,树立品牌,吸引了不少考生。加上近年来外省考生的积极报考,广东民办高校这几年招生计划都顺利完成,录取分数连年走高。
最后,中央直接部署粵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全面启动,目标是建设世界级的湾区。大湾区教育规划建设也同步推进。从2018年起,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密集筹办大学,从传统产业要素聚焦,向创新型经济要素聚集,把知识、人才作为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产生的聚合效应,将为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也为民办高校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二、广东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民办大学制度的构建与法人治理的实施
我国现代大学起点晚,现有大学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单向”管理。[1]而广东民办高校基本上都是投资办学,举办者成为管理的主体;政府简政放权后,投资主体的权力进一步加强。在大学的资本权力、行政权力、政治权力、学术权力的博弈中,资本权力占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家族化管理是广东民办高校的重要特征。在广东民办高校管理中,举办者家庭中一般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成员直接拥有并参与经营管理。 家族管理在我国有着更深的文化基础。中国农业文明时间很长,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家文化”。企业创办初期,家族化管理提高了决策的高效性和管理的简洁性,降低了运行的成本。[2]但是,它容易降低教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制约非家族优秀人才发挥。[3]其中包括事业的接班人问题,成为民办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困境
广东民办高校基本上是投资办学,而资本是逐利的。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后,民办高校陷入“营利”与“非营利”的政策困境。政府明确支持非营利民办高校,规定其税负等方面视同公办学校,而营利性民办高校将面临与民办企业同等的税负。
同时,高校分为公办、民办非营利和民办营利三种类型,各自进行管理。营利民办高校将登记为企业法人,在工商部门登记,这有可能影响教师队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新的困难。企业的逐利性和教育的公益性矛盾将进一步尖锐,矛盾积累将缩减学校的正常开支,使民办高校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三)民办高校队伍建设的问题
民办高校队伍建设,尤其師资队伍建设长期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通知的要求,高校按1∶18师生比设置,250名学生配备1名辅导员。在民办高校中这些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有外聘兼职教师的政策许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更弱。加上办学时间短、学术积累少、现有平台低等原因,民办高校师资水平不高,教师承担重大课题研究少,出标志性成果少,在本领域有影响的教师少,即使有一定成果,也极容易流失,往公办学校流动。
民办高校中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老师比例也较低。根据广东省教育统计学会2017年广东省民办高校统计资料表明,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学历的占全部教师10%左右。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状态。一批公办学校教师退休后到民办高校任教,这批教师多数有博士学位、正高职称;而毕业后进入民办高校的,多数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广东省教育统计学会2017年对广东省民办教师年龄情况进行调研,30-40岁的教师占教师队伍50%以上;40岁以上教师没有一所大学超过15%,50岁左右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广东民办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的比例在65%以上,甚至更高。笔者随机考察广州一些民办高校二级教学单位,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竟接近80%,呈现非常明显的断层现象。
三、广东民办高校改革与发展对策
(一)坚持依法依规办学
民办高校要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坚持依法依规办学。其实,国家有关法规、政策都有明确规定,由于监管缺位,一些举办者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完全依法依规办学,埋下了极大风险。尤其在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方面,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以规范树形象,以质量树品牌,以服务争资源,以特色争地位,尤其在行政监管,尚无法全面到位,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未能建立情况下,办学者的自律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市场经济大浪中,不忘初心,无问西东,坚持依法依规办学,走内涵发展才是正道。
(二)坚持立德树人
民办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健康为基,全面发展。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体教育活动中,不要忘记教育的初心就是育人。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起,为了一切学生。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科、专业的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学科中,课堂上做到入脑入心,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为。青年强则未来强,针对近年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的实际情况,要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体育健康教育,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正所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不忘教育的初心是育人。在民办大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营利性与公益性之间的关系。民办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教育的公益性和资本的逐利性之间的冲突。投资办学,资本的逐利诉求,加上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在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承认营利的合法性,容易催生营利的冲动。如何在营利性和公益性找到平衡点,既能有合理的回报,也能使学校可持续发展,成为举办者必答的选择题。
近几年,民办教育密集赴港上市,上市的民办教育机构毛利率惊人,民办学校的暴利引发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4]目前,广东已有5所民办本科高校在香港上市,还有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地进行上市准备。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民众高度关注。为此,举办者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不忘初心,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坚持发挥体制机制优势
民办高校是自主面向社会办学的机构,董事会在办学上有充分的话语权。如何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大学制度,成为民办高校的不二选择。
大学的功能决定了它与其它社会组织有本质上的不同。大学以学科与专业为基本要素,以教师的智力劳动与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决定了大学管理的复杂性。它表明,大学的管理是人的管理,人心的管理。在资本权力、学术权力、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博弈中,民办高校应当适度突出学术权力,构建良好的制度保障。
首先,要选择一位好的校长和专业的管理团队。校长作为主持大学校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们不仅是大学的CEO,同时也是大学的灵魂,他们代表大学的精神并决定大学改革发展的方向。[5]“哈佛最大的财富在于它成功地挑选了历届的校长,在它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哈佛总能挑选一位义无反顾地带领哈佛继续创新,走向辉煌的领袖。”[6]国家简政放权后,民办学校校长完全由董事会聘任,也没有任期及轮岗的限制,能够选择接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高职称并取得较多学术成果,深刻理解高等教育规律,有思想、有魄力、有魅力、有担当的好校长,并且给予充分授权,定期予以考核,真正落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
其次,要完善内部组织管理架构。按照责权明晰、分工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优化部门设置,明确职责权限。积极探索大部制行政职能和教辅职能机构改革、设置,以教学管理、科研规划、行政办公、学生事务、人力资源、财务资产、后勤基建、图书网络、实验实训、党委工作为主体的部门架构。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组建二级学院。适度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基础和特点,明确国内外发展标杆,找准战略目标定位,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形成“一学院一特色,一专业一品牌,一教师一优课”的学院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差异化考核评估体系,建立主要责任人问责制,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激发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活力。
(四)坚持人才兴校的办学理念
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办学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核心要素,教授的层次和高度决定学校的层次和高度。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任务,要靠教师去完成。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使他们有用武之地,無后顾之忧,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职业忠诚和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授队伍的作用。目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呈现明显断层现象。从广东省教育统计学会2018年年报数据看到,70%以上是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10%左右是从公办高校退休后到民办高校任职的教授。这10%从公办高校退休后来民办高校任职的教师,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
在民办高校中,他们多数担任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对他们要生活上关心,工作上要求,并实行分类管理,明确他们传帮带的任务。要求他们教学上起示范作用,科研上起引领作用,团队上起核心作用。根据相关学科与专业,组建教学科研一体的团队,有长远计划,有阶段目标,并每年进行考核。
其次,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一毕业就进入民办高校,对高校有感情,忠诚度高。他们的发展决定学校的未来,同时,他们正处于发展关键阶段,也处于个人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冲突剧烈的阶段。要从生活上更多地关心青年教师,做到暖人心、稳人心,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要从业务上更多地帮助他们,使他们有希望,能发展,用事业留人,用氛围留人。减少人才流失,那么目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中一冒尖就流失的状况就能得到较大地降低。要为教师队伍构建发展平台,实施骨干名师培养工程,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培养一批省、校名师,打造一批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
(五)坚持开放式办学模式
作为一个系统,只有开放,才能有活力。现代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已经使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民办高校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借鉴国际上应用型大学先进办学理念和模式,引进国际上优质教育资源,内引外联,协同培养,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学生培养、课程设置和内部管理的国际化水平,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校国际参与度与竞争力,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应用型高校。
积极探索开放融合的教育机制。突破传统“1+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构建“1+X”等灵活多样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海外游学、暑假访学等短期培训项目,探索建立海外实习实践基地,形成适应各类学生群体需求,个性化、多元化、机制灵活的教育模式。突破传统单向输出或单向引入的国际教育模式,致力于推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融合共享,增强师生双向流动中的国际体验,尤其教师的双方流动。促进国际融合,消化吸收国外师资、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推广传播融合中国元素的国际课程。努力培养具有中国根基,又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广东民办高校在短短35年办学历史中,创造了高速发展的奇迹。广东民办高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也面临发展中的困境和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广东民办高校抓住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以奉献取得认同,以服务争取资源,其道路必定越走越宽广,其发展必定越来越健康。
参考文献:
[1]徐绪卿.大学治理与民办高校的着力点[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9(5):1-5.
[2][3]冯淑娟,徐绪卿.关于我国民办高校家族化管理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39-43.
[4]阙费坚.教育政策制订的利益博弈与渐进调适——基于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政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7):1-7.
[5]眭依凡.大学校长及其演讲的重要性[J].高校教育管理,2010(1):3-6.
[6]理查德·布瑞德利.哈佛规划——捍卫大学之魂[M]梁志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
(责任编辑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