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婷婷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西南昌 330003
高血压脑出血是较为常见的出血性脑卒中类型,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其发病率成上升趋势,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早期可因为血压急剧增高、脑内小动脉病变引起破裂出血、脑实质出血,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了降低临床病死率,还需加强临床影像学检查[1],早期常应用X 线、超声检查,虽可发挥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势,但误诊率较高。CT 影像具有较高的推广性,能够客观反映当前脑出血部位、严重程度、出血量,明确脑出血原因,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拟定、预后判定具有一定作用,可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2]。本研究在诊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时,应用了CT 影像检查,并以MRI 诊断联合体征评估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 诊断的正确率及其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5月15日~2018年5月15日在我院收治的75 例疑似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我院的75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9 例,女36 例;年龄51~75 岁,平均(63.52±3.78)岁。对照组中,男40 例,女35 例;年龄52~76岁,平均(63.69±3.55)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相关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观察组从发病至就诊时间在6 h 内;②受检者各项资料齐全,且自愿加入本次实验。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凝血系统疾病、严重慢性疾患史、颅内病变史、脑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受检者;②明确烟雾病、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血肿;③正在接受抗凝治疗受检者;④处于危重症状态受检者;⑤存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性疾病受检者。
1.2.1 检查方法 使用GE 公司提供的16 层螺旋CT机,在检查前需调整各参数,螺旋时间为0.8 s,层面准值为1.5 mm,扫描参数为120 kVP/333 mAs,大脑半球扫描厚度为6 mm,颅窝扫描层厚为5 mm,层间隔为10 mm,层厚为10 mm,管电流为200 mA,管电压为130 kV,扫描方式为轴位横断扫描。在CT 平扫结束后,进行CTA 检查,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造影剂,保持4 ml/s 速度,扫描参数为469 mAs/120 kVP;螺距为1.0;层厚为1 mm,根据头颅CT 平扫图像,采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体积。多田公式:血肿体积=π/6×血肿长径(cm)×血肿层数(cm)×血肿宽径(cm),移位是指中线结构与中线间的最大距离,中线为颅骨内板前后极连线,中线标志为透明膈和大脑镰。
1.2.2 确诊 经MRI 检查确诊,且存在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以及严重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比较两组受检者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等血流信号指标,分析CT 影像诊断价值(特异度、敏感度、误诊率、漏诊率)及CT 影像诊断在判定出血部位的诊断正确率。敏感性=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特异性=真阴性例数/(假阳性+真阴性)例数×100%;漏诊率=假阴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误诊率=假阳性例数/(假阳性+真阴性)例数×100%。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BF、BV、PS 等血流信号低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血流信号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受检者血流信号指标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BF[ml/(100 g·min)] BV(ml/100 g) PS(ml/100 g)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75 75 23.96±5.71 61.23±9.56 39.6535<0.05 0.52±0.13 2.56±0.42 5.7841<0.05 0.56±0.09 14.56±2.74 22.6358<0.05
75 例疑似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经MRI 诊断联合体征评估确诊62 例,其中21 例为丘脑出血,8 例为外囊区出血,7 例为内囊区出血,19 例为壳核区出血,7 例为小脑出血。CT 影像诊断正确率为95.16%(59/62),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以MRI 诊断联合体征评估结果为金标准,CT 影像诊断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敏感度为95.16%(59/62),特异度为92.31%(12/13),漏诊率为4.84%(3/62),误诊率为7.69%(1/13)(表2)。
表2 CT 影像诊断价值性分析
脑出血是导致中老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具有病死率高、难治愈、病残率高、进展快、预后差、病发率高等特点,属于心血管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可因生活模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呈上升趋势[3]。本病诱发因素较多,如用力大便、剧烈运动、过度兴奋、情绪激动,一旦患者出现脑出血迹象,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期,且可因脑血管管壁脆弱,导致其出血、破裂,引起血肿范围扩大,甚至进入脑室系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为了降低临床病死率和病残率,还需合理选择一项影像学检查方式,从而对疾病发生、发展起到一定预判作用,为治疗方案拟定提供依据[5]。
近年来,CT 影像随着医疗技术的完善和影像技术的进步,开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能够有效确定病变位置,利用三维重建图像完成定位测量,且对疾病预后测定和治疗方案拟定提供一定依据[6],具体优势如下。①CT 影像能够用于手术患者中,在CT 引导下可以有效测量、立体重建残余血肿,从而清晰显示穿刺部位[7];②CT 影像能够清楚、准确、直观、立体了解血肿大小和病变情况,且用于治疗引导工作中可确定最佳的手术部位和方案[8];③CT 影像具有位置精准、检查时间短、操作简便、诊断正确率高等优势,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三维重建图像工作,从而确定病变位置[9];④CT 影像能够正确认识和鉴别斑点征,对病变实施平扫和增强扫描,能够有效确定血肿部位、性质、大小等情况,从而为治疗方案拟定提供依据;⑤CT 影像能够显示准确的出血位置,合理计算出血量,显示当前血肿破入脑室以及移位、水肿等情况,显示病变局部淋巴结情况,帮助医者判断肿瘤浸润深度,且在研究中可发现头颅CT 表现与临床预后存在密切相关性;⑥CT 检查能够明确脑出血病变部位,通过增强扫描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判断依据,更为准确清晰地反映颅内情况,提高临床确准率,但在扫描过程中,需注意结合患者实际需求[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BF、BV、PS 等血流信号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CT 影像能够根据当前血流信号值确定当前病变程度,且通过评估CT 血流信号能够有效鉴别肿瘤组织,避免发生误诊,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推广性[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CT 影像诊断正确率为95.16%(59/62),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敏感度为95.16%,特异度为92.31%,漏诊率为4.84%,误诊率为7.69%,提示CT 影像对脑出血位置判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符合率和准确率,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性,可为治疗方案拟定提供科学价值,利于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13-14]。梁志坚[15]的研究显示,CT检查能够准确、及时显示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血肿形态、出血量、出血部位以及脑中线是否移位等,可以为治疗方案起到引导作用,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CT 影像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为治疗方案拟定提供依据。本研究中还存在一定误诊和漏诊,对此还需适当进行联合诊断模式,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
综上所述,CT 影像可为疾病判断提供客观影像指标,具有可重复性、操作简便、无创性、诊断正确率高等优势,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利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