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美是古诗词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何谓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的交融契合。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没有诗味,主要看意象;而诗美不美,有没有意蕴,主要看意境。因此,诗词中,意象是一首诗创作的起点,而意境则是这首诗创作的终极目的。
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上片景象:北国冰雪、长城、大河、山、原之实景和晴日红装素裹之想象虚景;下片一气连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帝王来衬托今朝风流人物。全词囊括几万里,纵贯数千年,气象磅礴宏大,风格雄健豪迈,艺术性与思想性达到了完美统一。
前述,一流的诗句需要“意与境的有机结合”。那么,如何有机结合呢?这就涉及技艺手法了。诗词创作的技艺手法有几十种。有叙事、描写等表达方式,有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等表达技巧,也有渲染、用典、动静、虚实等表现手法。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采用了联想与想象。既由此及彼地联想,又根据已知形象再创造新形象的手法,这是诗歌创作的双翼。毛泽东率红军胜利走完征程,回顾千回百折的战斗历程展开是联想。《沁园春·雪》先写北国严冬之实景,再写待到天晴日出,红日映照白雪皑皑,则为想象。总之,创作古诗词应注意技艺的运用,让外界之景与心中情思有机融合。
优秀的古诗词,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具备音乐的特质。构成音的方法有很多,如押韵、平仄、节奏、对仗、回环、反复等。
平仄是格律诗成败的关键。格律诗声律的规则就是通过平声和仄声的交替使用而使诗句产生音乐节奏的美感。其有四大原则:1.句内逢双交替相间。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军(平)怕(仄)征(平),读起来就有韵律。2.联内平仄相对。上下句为一联,前为出句,后为对句。上下两句的平仄应相反。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句(出句),同“万水千山只等闲”句(对句),军、水,怕、山,征、等三组平仄相反。3.联间平仄相粘。首联对句“万水千山只等闲”句,同下联出句“五岭逶迤腾细浪”,水、岭,山、迤,等、细平仄相同。4.白脚(不须押韵句的末字)分明,应为仄声字。
总之,写诗,便一定要押韵。既称格律诗,便一定要按平仄声律之要求来创作才有美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