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许明月
小志愿者在引导居民垃圾投放
我是一名从事垃圾分类工作的“90后”,《至爱》杂志最近刊登了一篇题为《关注主题责任,推动垃圾分类》的文章,对于垃圾分类,我想发表一些自己的感受。自去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后,起先很多人抱怨垃圾分类“不方便,太麻烦”,但如今大家已逐渐习惯并适应了。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看到并深刻体会了许多垃圾分类从业者及各方人员的辛苦,包括居委、物业和志愿者等。
在实行垃圾分类的最初阶段,督导员的作用不可小觑。田林十二村的垃圾分类督导员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们可以说是上海最严厉的督导员。有些白领下班回家晚了,将垃圾偷偷扔到垃圾箱房,结果被督导员发现并制止。有人揶揄:“没想到督导员这么迟还没下班,而且眼睛也真是神了,这样都能发现。”
我还记得去年小安桥撤桶的那段日子,虽然很辛苦,但看到最后的成效,大家都很开心。在撤桶前,居委、业委、物业“三驾马车”通力合作在小区做了大量宣传工作,门厅、楼道、地下车库等醒目地方张贴撤桶通知、告示,并多次入户与居民沟通撤桶事宜。为了投放垃圾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物业对垃圾库房进行了改造,修复屋顶,增加照明设施,加装自动冲水装置,地面重新浇筑,防止下雨天路滑。此外,为了保障“高层撤桶”顺利进行,居委每周组织召开一次居委、业委、物业、民警、志愿者五方联席会议,并组织居民开展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培训,赴老港基地参观学习。在撤桶时,虽然遇到多种难题,但都被居委会一一解决了。比如,针对特殊人群扔垃圾难题,居委组织保洁上门收集;针对小区内出现的反对声音,居委上门约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记录。撤桶并不是为了减轻保洁员的工作量,而是为了使小区的卫生工作更加精细化,更好地践行垃圾分类,让小区环境更美。大家的努力得到了居民的肯定和支持,而居民也逐渐适应了垃圾分类的日子。
垃圾分类工作任重而道远,从源头上改变居民们的投递习惯,才能实实在在地将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下去。最近“光盘行动”的提出,也与“垃圾分类”相呼应,源头垃圾减量,才能真正做到资源增量。垃圾分类人人有责,节约之风也应当注入每一位市民的日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