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高度取决于如何看待“隐性价值”

2020-11-19 04:24良叔
读者·原创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罗振宇毕加索隐性

良叔

我做企业咨询项目时经常要帮客户寻找合适的培训师。我慢慢发现,不同的讲师,有不同的工作风格。

比如,刘老师属于典型的“不见兔子不撒鹰”。每当有了需求,一定要谈好价格,签订合同,才进行下一步工作。他的原则很清晰:时间就是金钱。因为在培训实施前要进行大量工作,例如学员访谈、领导调研、场景设计……如果企业最终没有请他,前期的投入就打了水漂。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这种原则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前期投入,课程就没有针对性,也就很难被选中。所以,刘老师的生意并不算很好。

另一位讲师马老师,风格则完全不同。只要客户的需求在框架内,先不论成交的可能性有多大,便全情投入:安排访谈、进行调研、重新设计课程内容……这种做法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是客户选择他的可能性也更大,毕竟前期的工作使他的课程更能对症下药。即使偶尔没有成交,他也毫不在意,起码如他所说,“借此洞察了一个行业,打开了一个通道”,后期肯定会有其他机会。果不其然,他的课程往往具有行业专属性,订单颇多。

刘老师和马老师的区别在哪里呢?归根结底就是对待隐性价值的不同态度。什么是“隐性价值”?这个词语来自营销学,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收益的间接性

罗振宇曾讲过一件事。他有一个在杂志社做编辑的朋友,聊起工作时,朋友得意扬扬地说:“告诉你,我工作有一个绝招。”罗振宇问:“什么绝招?”朋友说:“我编辑任何文章,只用三个键:复制、全选、剪切,多一个我都不用。”罗振宇又问:“为什么这么做?”朋友说:“老板给钱太少,所以我就这么干。他给多少钱我就干多少事。”罗振宇问:“这样编辑出来的文章能好看吗?”朋友说:“当然不好看。”罗振宇问:“那你的能力会有进步吗?”朋友说:“当然不会。”罗振宇说:“那你何苦呢?”朋友说:“我有什么办法?谁让他只给我这么点儿钱!”结果,这朋友陷入了一个怪圈—老板给多少钱,他就干多少活儿,水平提高不了,老板给的钱自然也只少不多。直到有一天,老板找了一个比他年轻又比他能干,还和他要价一样的人……

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应该不少。他们只关注看得见的价值,毕竟这些价值可以量化,存在于预期之中。但是,这个世界是动态的,原本换取显性价值的资本会逐渐贬值。而能为其充值的,恰恰是对间接价值的关注。

成功者往往更能关注到一件事物的间接价值。硅谷风投界的新锐克里斯·萨卡曾成功投资社交软件“推特”和打车软件“优步”。他创业前在谷歌工作,与其他员工不同,对待工作时他总爱多做一点儿。提交一个项目报告,他会对背景进行更为细致的调研,其实完全不必如此;进行一个数据分析,他会过段时间再去检视其合理性,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更有意思的是,他经常去参加一些与自己无关的高层会议。根本没人请他参加这些会议,有人就问,你来干吗?这时,萨卡就说自己是来帮他们做会议记录的。会后,他真的会写一份会议纪要,分发给参会者。

他做这些事真的没用吗?恰恰相反,这些事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间接价值:拓宽了他的视野,提高了他的嗅觉敏锐度,也为他日后的风投生涯带来了巨大的直接收益。

第二个特征:回报周期很长

正因为隐性价值的回報周期长,往往导致它被我们主动忽略,使之隐形。

问你个问题:我准备1年后给你1000元,但如果你愿意多等1个月,我会给你1100元,你如何选择?相信你会选择1年零1个月后领取1100元—既然都等了1年,多等1个月又何妨呢?

现在把问题换一下:现在就给你1000元,但如果你愿意下个月再领取,我会多给100元。你又会如何选择?想必很多人会选择立刻拿走1000元,毕竟落袋为安。

可是,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你对时间的感知。这种感知让你只关注短期价值,而忽略了长期价值。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双曲贴现”理论。这个理论也揭示了人类所残留的“动物性”:把美好留在当下,把麻烦抛给未来。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无法坚持每天读书、锻炼、学习。虽然你知道这些都会在将来使你受益,但为之付出的却是当下的辛苦。于是,你就在半推半就中得过且过,殊不知,这一切都是要还的。人生前期越嫌麻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很多风景。

理智的人往往更看重那些能带来长期价值的东西,即使它们有可能会给当下的自己带来种种麻烦。在初始阶段的小小调整,会导致后期出现巨大偏差。这就是以长期价值为目标的意义所在。

第三个特征:可以演变为一种复合型价值

复合型价值的对立面是单一型价值。如果你是一名文案工作者,做出精美的PPT就是你的单一型价值;如果你是一名销售,精通话术就是你的单一型价值;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激励员工就是你的单一型价值。把单一型价值经营得再优秀也很难出类拔萃,因为这些价值也是你的竞争对手所关注的。均衡博弈下,这些原本优秀的元素会被稀释,终将沦为一张入场券。

所以,很多大企业在选拔高管时,都会要求入选者同时具备多种经历。你可以是做产品出身,但你必须具有销售管理的经历;你可以是做运营出身,但你必须要有营销规划的履历。这其实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企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因为在板块之间的拼接处,才最有可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吴军博士曾解读过毕加索的成功。他说,毕加索不仅仅画得好,与同时代的人相比,他还有项技能,就是会讲故事。比如在每次卖画之前,他都会先办一次画展,但是先不给你看画,而是讲述这幅画背后的故事。在你沉醉于故事意犹未尽时,再给你看画。这时候,画商和收藏家就会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儿”,然后就对这幅画有了知己般的认同感。久而久之,毕加索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

所以,你如果还年纪轻轻,其实也不用太焦虑,找个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持续地去做,在某一刻,你会发现自己一点儿也不差。

猜你喜欢
罗振宇毕加索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毕加索的厨娘
一座“人桥”打动罗振宇
1分钟决定一生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从罗振宇那学到的三个方法:太聪明的人需要对抗世界
从罗振宇那学到的三个方法:太聪明的人需要对抗世界
罗振宇“得到”了,知识付费焦虑了
看不懂没关系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