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翻微博,看到一个人问:“为什么我刷到的都是关于某某事件一边倒的意见?我周围不会是形成了‘信息茧房吧?”我的脑海中顿时出现了一个问号:什么叫“信息茧房”?
不想被互联网时代抛下的我,赶紧去查了一下:“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在形成信息茧房的情况下,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但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
看完暗暗心惊,原来我的每一次关注和删除,每一次上划和点赞,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留下我喜欢看的事物、喜欢听的意见,屏蔽掉那些我不关注的群体、不想听到的声音。
网络太方便了,所有人都很容易找到意见相同的人,听到自己想听的言论;也正是因为网络太方便了,不想听的意见,只需要轻轻点一下取消关注,然后扣上“三观不合”的帽子。
“信息繭房”这个词,促使我梳理了一下自己的网络关注对象。原来有这么多博主,因为说了不同观点,我就不再关注他了;原来有这么多我不了解的群体,被排除在了视线之外;原来世界这么广阔而深邃,我只看到了一星半点儿,却还以为自己居一隅而观天下。
那不是“天下”,那只是我给自己设定的取景框。
打破这个取景框,世界或许不再是舒适圈内的模样,却真实而宏大—这是我最近做了这本杂志的编辑之后才感受到的。各种各样的稿件背后,是异彩纷呈的人生。在这本杂志里,我看到了关中麦客的人生片段,“吃”了无锡的面,“逛”过成都充满人情味儿的老小区,见识了一只虫子的天地和江湖,“沐浴”过波尔多的阳光,也“坐”在渭南的小院里守望过人间烟火……
如果没有与这些作者的文字相遇,他们永远是我不会看到的那群人。现在,我们隔着一页纸,共同分享人生里那些温柔、喜乐、遗憾、悠然的时刻。走出我的“茧房”,外面田野葱郁,苍穹辽远,那么多与我有着不同轨迹的人,都在认真地经营着这一生。
如果这也是你从这本杂志里得到的,那么,希望在2021年,我们依然能在一月一次的碰面里,透过纸张和油墨的温度,一起走向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并肩看万物生长,阅人生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