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

2020-11-19 04:24南在南方
读者·原创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素菜晒干香椿

南在南方

闲时喜欢翻看《西游记》,有时爱看神仙,有时爱看妖精,这一回看的时候突然让两桌素席吸引了。一桌是花果山众猴设宴送猴王出海:“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另外一桌是唐太宗办御宴招待唐僧,“烂煮蔓菁,糖浇香芋”“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当然,后一桌里的食物描绘得更为精确,毕竟是“人”吃的。况且这些素菜,如今也常见。

请客是好事,但如果菜不佳,骨多肉少,酒淡,等等,则必为客所恨。如唐朝郑余庆请客,吆喝道:“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客人们以为是蒸鸡鸭,结果,端出来一个蒸葫芦,带蒂的。“诸人强进而罢”,敢怒而不敢言。

素席多出现在寺院周遭,可菜谱上常用些荤菜名—笋做的“油焖大虾”,油豆皮做的“脆皮烧鸭”,把藕套在切短的油条中间再用油炸,糖醋勾芡,淋汁,叫“素排骨”。这样做,大约只为了撩拨吃惯了荤食的红尘中人的食欲吧。

大多数人吃饭时都想有点儿荤腥,至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有些豪气自得了。不免想起20世纪70年代的陕南乡下,那时生活的确苦闷,人情却格外浓郁。雨天、雪天得了闲,忽然来了三两客人,总得炒几个菜,喝点儿淡酒。

前两天看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里面提到江西民俗勤俭,每事各有节制之法,然各有一名。如吃饭,先一碗不许吃菜,第二碗才以菜助之,名曰“斋打底”;馔品好买猪杂脏,名曰“狗静坐”,以其无骨可遗也;劝酒果品,以木雕刻,彩色饰之,中惟时果一品可食,曰“子孙果盒”;献神牲品,赁于食店,献毕还之,名曰“人没分”……节俭至此,可谓极点。

节俭一直是中华美德之一,但过于节俭,又会成为笑料。我小时候,乡下还未兴起节俭之风,只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可再为难,来了客人也要做几个菜,才是待客之道。那时有句话叫“离了萝卜不成席”,萝卜再关键,还得做个豆腐。石磨吱吱呀呀转起来,豆腥味儿散开来,有了豆腐,好像做菜人心里才有底。

祖母做得一手好茶饭,土豆切片薄如纸,切丝细如发。平时摘些刺玫瑰的花瓣蒸了晒干,研细留着,捏一撮儿出来跟核桃仁一起捣碎,没糖加点儿盐也行,热水烫了土豆粉,一起包成饺子,煮一碗,晶莹好看。香椿正香时,晒干,也研成粉末,煎豆腐时撒一点儿,味道就蹿起来,还看不见香椿的影子。至于萝卜,新鲜的可以凉拌,晒干的可以炒。一桌素菜,心意盎然。到如今,还有白发的亲朋感念祖母,好像她从未离去。

宋人有一句话:“信速不及草书,家贫难为素食。”前一句说书法,草书有章,并非随手就能写好,时间不够是写不成草书的;至于后一句,似是处世之道,家里穷,越是食素越显穷酸,好像素食只能是富贵人家的开胃菜似的。只是,“家贫难为素食”,不吃素食,又能吃什么呢?

春天来了,有一样吃的,对于穷人、富人都一样—春盘。包点儿春卷,吃点儿生菜,名为“咬春”。春风大雅能容物,心情也是一样的。

忘记哪本书里说的,素菜宜小碟,荤腥宜大盘,方摆得上台面。只是乡下不讲究这些,一盤小炒,切了土豆丝、肉丝、泡菜丝、胡萝卜丝、青葱丝,再加泡好的粉丝,一不小心就炒个钵满盆盈,依红偎翠。端将出来,有点儿酸,有点儿滑,一半下酒,一半下饭,真是好吃极了。

忽然想起,有两个朋友曾因一件小事儿打起架来。一个喊:“我不是吃素的!”另一个喊:“我也不是吃素的!”忽然,一个笑了,另外一个也笑了,勾肩搭背去了面馆,要了一碗素面,呼噜呼噜连汤带水一扫而空,颇具喜感。

猜你喜欢
素菜晒干香椿
香椿吃前要焯水
抓捕开锁大王
香椿鱼
筷子
“仿荤素菜”的那些事
某个相同的早晨
爱你,感谢你
荤素人生
“仿荤素菜”的那些事
晒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