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赵 玥/文建伟
▲在采气二厂,有一种姿态叫全力以赴。
党建与生产融合,管理与科技相促,采气二厂实现了“567”跨越发展的奇迹。
深秋的北京,一户普通的居民小区家中。“咔哒”一声,炉灶升腾起蓝色火苗,几分钟后一壶水沸腾了。
在800多公里外的陕西榆林,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气二厂(以下简称采气二厂),巡线员工正在沙漠中作业。
把他们联系起来的,正是地下管道中汩汩流淌的天然气。榆林气田,是北京的气源地之一。每天,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10多个省区市40多个大中城市3亿多居民,享受着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天然气带来的便利。
作为长庆油田天然气的主力产区,20年前,采气二厂以“榆林模式”崭露头角,经历了榆林、子洲和神木三大气田的发展历程。
2017年,采气二厂正式提出“567”发展规划,其天然气产量由2017年的43.5亿立方米跃升到75亿立方米,年增产天然气10亿立方米以上,占到了油田公司年产天然气增量的一半以上,实现了“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三次换字头”,成为长庆油田最具成长性的采气厂。
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最有力的回答,也是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大打勘探开发进攻仗”的总体部署和油田公司“加快盆地东部气田开发”重大决策安排的热烈响应。
党建引领、锐意改革,科技创新,绿色发展,采气二厂为我们描摹出一个有魄力的领导班子,一支有冲劲的党员队伍,一群有干劲的气田员工……共同为国民经济加油鼓劲,为“美丽中国”增光添彩。
资源为王。这是采气二厂敢于迅速上产的底气。
2018年,长庆神木气田勘探开发获得了重大突破——日产气量达到513万立方米,自2012年开发建设以来首次突破500万立方米。
这意味着,神木气田一天的产量就可满足33万户家庭一月的用气需求。为此,中央电视台专门对其生产建设情况进行了报道。
“神木气田属于典型的三低气田,天然气区与煤炭开采区资源重叠,外部环境复杂,规模开发成本高,储量动用难度大。”采气二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孙建伟介绍说。
怎样高效开发,成为采气二厂面临的一道难题,也是“567”发展规划中必须逾越的关隘。为此,采气二厂创新探索出一整套适合神木气田的开发管理模式和配套工艺技术,即“地面分区、地下避让、交叉开采”的气煤同采模式。
利用丛式井及丛式水平井,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实现了神木气田的大规模建产和高效开发。这使得采气二厂成为中国石油保障下游天然气供应的主力气源地。
然而,实现“567”发展目标,意味着面对低品位的资源储量和异常复杂的外部环境,必须连续三年保持每年10亿立方米净增产气量。
四年来,采气二厂高效开发了神木气田米38区块5亿试采区、神22井区等甜点区块,建成了年产能7亿立方米的“气煤互让同采示范区”,形成了年产能19亿立方米的规模。
四年来,采气二厂坚持思想再解放、地质再认识,在精细气藏描述、评价剩余储量的基础上,深挖次产层潜力,落实了榆林南区、子洲气田充足的剩余储量,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夯实了老气田稳产基础。
四年来,采气二厂累计钻井1636口,试气1800口,新建处理厂2座、集气站22座、管线3626公里,投产新井1715口,是2017年以前气井总数的2倍,在5亿试采区建成了国内首座橇装化处理厂。神木第二处理厂仅用4个月有效施工期建成投运,神2-2干线延伸段38公里管线仅用38天建成投产,上古轻烃总厂外围工程Φ1219的国内第二大口径取还气管线共计42公里全面建成,凸显了长庆品牌、长庆速度。
▲采气二厂是长庆油田最具成长性的采气厂。
然而,较高的递减率,给“567”发展目标带来了巨大压力。
采气二厂通过深化老气田地质再认识,全面推行“三分一评价”管理方法,四年来老井累计多产气3亿多立方米,气井利用率、开井时率达到99%以上,储量动用程度进一步提高。
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内油气行业于2018年启动了新一轮“油气大会战”,油气生产正处于稳产、增产的关键时期。
对此,采气二厂的勘探开发人员深感肩上的担子沉重。在办公室,经常看到地质研究人员把四五口单井测井长图铺在地上对比,进行“专业辩论赛”,以期能够更准确的找准地下气藏“油气甜点富集区”。
继续坚持“资源为王”的理念,采气二厂将科研力量重点向破解制约增储上产、提质增效、安全环保的瓶颈难题上倾斜,发布了《气井措施精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气井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应用及效果评价》等13项成果。
科技与创新,为能源安全添砖加瓦。
四年时间,产量从40多亿立方米猛增至70多亿立方米,采气二厂每天都在上演着速度和激情。
“今年,我们仅用4天时间,就完成了往年至少需要10天才能完成的年度检修工作量。”采气二厂神木气田作业七区经理张昆说。
这个数据打破了长庆油田最好的纪录。如果量化一下:它相当于多产了400多万立方米天然气,至少给气田增加了400多万元的收入。
在这提速的背后,是一体化模式的大胆创新。
“采气二厂按照油公司模式改革要求,在油田公司首次创新应用‘井、站、处理厂’一体化运行管理新模式,试点便设立在2019年成立的作业七区。”张昆介绍说。
由于推行劳动组织架构改革,打破常规,把采气作业区和天然气处理厂合建合并为一体,大大压缩了管理层级和人员。全区仅有员工119名,用工量比传统设置压减了121人。
按照过去的传统模式,要管理运行近500口气井、5座集气站和1座处理厂,需要设置2个作业区和1个处理厂、3个科级单位,至少需要配240名员工。
“我们通过一体化运行、扁平化管理,作业七区目前人均管理气井,由以往的2.2口提升到5.2口,产量贡献提高25.9%。这还不算管理处理厂花去的工时和人工。”采气二厂人事科(党委组织科)科长陈城说。
这种以“生产调控中心为主体,生产技术室为专业支撑、综合管理室为服务保障”的“两室一中心”扁平化组织模式,让管理和运行效率大幅提升。
在作业七区党支部书记高君微看来,改革更深层的意义是让员工实现了人生价值。
条件艰苦的作业七区位于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缘的生活区,原本是个没有水、没有路、没有网、没村庄的“沙茆圪垯”,冬季最低气温只有零下20多摄氏度。
“用水靠车拉,手机信号靠风刮,晴天一身土,雨雪凭脚走,说的就是咱们这儿。”高君微戏谑道。
条件艰苦,从各单位抽调过来的员工都把这里当成“练兵场”。“大家就是想拼一把,争取机会证明自己行,自己也是人才!”高君微说。
和传统模式相比,作业七区培养的是“大工种、复合型”人才。员工全面负责井、站、处理厂采气集输工艺,橇装设备运行,数字化运维等各路工作。艰苦的环境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快速提升,迅速成为一专多能、一人多面、一岗多责的全面型人才。
目前,作业七区员工基本能身兼两个以上的岗位。过去严格分界的天然气处理岗、集配气岗、采出水处理岗等岗位,现在均已成为轮岗对象。
“推广大工种复合岗,把缺员的问题大大化解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幅下降了。”张昆说。
可以说,作业七区推动了神木气田一体化模式,快速上产,为采气二厂“567”发展规划顺利收官、“十四五”开局跨越80亿立方米、中后期实现90亿立方米、油田公司二次加快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为采气二厂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储备力量。
管理着榆林、子洲、神木三大低渗透气田3千余口气井的采气二厂,在生产规模持续快速扩大的同时,用工总量不升反降,从三年前的1590多人降到了目前的1379人,较好地化解了快速上产与用工紧缺的矛盾,助力采气二厂跃上新台阶。
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三次换字头。谈何容易!
怎样把提质增效工作落到实处?还有哪些空间可以挖潜增效?采气二厂的党政领导一次又一次地追问和讨论,让答案愈发明晰:党建与生产经营“双融入”。
为了让党建工作促进生产,采气二厂的各级党组织、党员走在前列,落到实处。
先锋力量的示范作用立竿见影。作业七区建设初期,高君微和张昆等党员干部带头把简易铁皮房的好床位让给员工,自己住冬冷夏热的床位。“党员就要吃苦在前,员工才有干劲。”如此,成就了一个成功的试点基地。
基层党支部是国有企业最基础的“神经末梢”,力量巨大。负责采气二厂子洲气田的作业五区,由于管辖范围广,稳产难度大,安全环保压力大,党支部书记景军军肩上的担子毫不轻松。
怎么办?他们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坚持开展“党员奉献日”、“我为区部管理献一策”等活动,引导带动党员干部集思广益,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他们创新开展了“一个引领、两个阵地、三个带动、四项监督”的“1234”党支部工作法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法。
2017年7月26日,陕西榆林地区突降特大暴雨,情况危急!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仅仅用了20多个小时就实现了子洲气田所有站点的通信连通,9座集气站130口气井开井复产,保障了子洲、米脂、绥德三县部分居民及工业用气。”子洲气田作业五区党支部书记景军军说。
这次考验,作业五区党支部被公司领导誉为是“一支拉得出、打得赢、顶得上的员工队伍”。
▲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必须冲锋在前。
而这样的队伍,在采气二厂并不鲜见。全厂29个党支部,在榆林气田、子洲气田、神木气田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认真践行“三个一”的发展理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冲击下,采气二厂始终坚持“抓党建从生产出发,抓生产从党建入手”的理念。
厂党委向全体党员干部发出行动号令,“党员干部关键时刻必须冲锋在前,凝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由此,全厂党员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疫情阻击战中。
▲日夜奋战,天然气年增量占到长庆油田公司增量的一半以上。
复工复产期间,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连续两年春节没回家的榆林天然气处理厂运行班长马彦才,放弃倒休主动请缨;
生产运行科调度员杨斌每天上传下达、协调指令的电话来往增加近百条,未曾停歇……
他们组成铁人先锋队、志愿者服务队、青年突击队、困难帮扶小组,冲锋在第一线,牢牢守住了“零疫情”底线。
亮眼的成绩就是最好的回报。采气二厂今年上半年提前5天实现了生产气量和轻烃任务的“双过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得到了体现。
这就是采气二厂,全厂624名党员带领着全厂员工,承担着向首都及华北地区转输天然气的巨大使命,担负着年生产天然气逾70亿立方米的保供重任。
你知道吗?将集气站的高杆灯改造为房顶安装的LED灯,不仅可以消除员工登高带来的安全隐患,而且可以大大减少用电。
这是今年作业五区生产技术室的任刚提出的“金点子”。目前,这个“金点子”已经在洲15集气站运行,节电效果非常明显。
“集团公司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活动以来,像这样的金点子还有很多,提质增效成为员工日常谈论的话题。大家都是先算账后干事。”景军军说。
油价暴跌,又见“严冬”。采气二厂迅速响应集团公司的主题教育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13名厂领导班子成员奔赴基层宣讲,引导全体员工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和“一切成本皆可降”的理念。二厂开展了“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大讨论活动,掀起一场空前的“头脑风暴”。
实际上,降本挖潜、提质增效,对于这四年来快速开发上产的采气二厂,早就是必做的功课。
2018年,采气二厂结合气田发展及管理实际,编制了《2018年降本增效实施方案》,使“效益上产”不再是一句空话。当年投产运行的佳县天然气处理站,系国内首座橇装化天然气处理厂,通过“作业区+处理站”集约一体化运行模式,大大减少了天然气生产及人力成本。
采气二厂深知,技术创新是降本增效的重要突破口。他们通过深化地质研究,优选有利富集区和井位,使神木气田、榆林南区、子洲气田完钻气井中高产高效井比例均超过80%。
与此同时,采气二厂在产能建设中大力推行“钻、试、投”一体化管理,有效缩短了建设周期,加强水平井随钻跟踪分析,提高了施工效率。
截至7月23日,采气二厂实施小井眼钻井70口,控降1400万元。实施2寸连续油管完井12口,控降48万元。实施DMS可溶球座5口水平井,控降10万元;在气井措施方面,选取气井产能低、泡排效率低的区域开展泡排风险合作试验,形成了“PDCA泡排管理法”、“四步管理法”及“两定一评四优化”柱塞评价等有效做法。上半年泡排平均有效率较上年同期提升3%。
成本是设计出来。采气二厂一方面在预算管理上强化顶层设计,修订完善了《第二采气厂预算管理实施细则》,构建了厂分管领导、业务部门、实施单位“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实行预算“双控制”;另一方面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聚焦动力费、材料费、业务外包等主干费用,分要素、分项目制定两类25项55条提质增效措施。
领导带头,重在落实。采气二厂提高用车效率,累计降控运输费190.2万元;通过电力交易集中打包、有效落实国家电价优惠政策、严控大功率设备用电等措施实现电费控降185.9万元;持续加强修旧利废和设备再制造,调剂盘活废旧物资,实现了经济效益93万元;通过“跟踪+智能”优化甲醇注入,同比节约了25%。
“上半年材料费同比减少58.1万元,五项费用同比减少230.94万元,其他费用较上年预算压减316.07万元……”7月21日,在厂里提质增效工作推进暨上半年生产经营分析会上,厂领导通报了亮眼成绩。
三年跨越,三年考验,采气二厂交出了合格答卷。
“点一下鼠标,40公里外的采气树就能自动开关,再调出处理厂的SCAD,所有工艺流程一目了然。”在作业七区的中控室,张昆向记者演示着这一幕。
智能化,让采气二厂把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采气二厂的作业气田位于榆林、子洲、神木等地,处于我国陕北,冬季受低气温影响,天然气开采的“柱塞气举排液”过程中极易发生冻堵,影响气井的生产时率。
据介绍,往年的冬季都是一线生产工人最紧张和忙碌的时刻。因为气井一旦发生冻堵,就需要人工注入大量甲醇来进行解堵,人力物力消耗很大。如今,气井可以“智能过冬”。
“目前,榆林南区集气站已经完成了注醇泵的智能控制改造。改造后系统,可以根据管线运行状况判断冻堵风险,并智能控制注醇量。”采气二厂数字化与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张昀说。此外,子洲气田和神木气田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智能解堵方案。新技术的应用让气井冬季冻堵预警的准确性提高,解堵效率提升,也控制了甲醇的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
故障智能预判技术,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这项技术能运用大数据分析预判可能影响生产稳定运行的因素,保障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2017年的“7·26”特大暴雨灾害中,凌晨时刻子洲县一条管线被河水冲断。系统立刻自动截断了该管线相关的上游5座集气站的进出口阀门,控制了天然气的持续泄漏,保障了周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新的发展之梦,正在变成现实。
张昀表示:“今年我们运用智能化技术解决了冬季管道冻堵难题,将对全年天然气产量增长率超20%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30座集气站、2215口生产井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全厂所有井站实现了远程智能管控、电子巡检、无人值守。张昀把这称为“让数据多干活、让采气工少跑路”。这样一来,不仅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而且劳动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智能化技术不仅能运用在天然气的生产上,而且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上能发挥重要作用。陈诚介绍,在数字化改造前,各集气站主要采用分散监控的方式,所有的资料需要人工录取,人力成本高且容易产生失误。
而现在,原先的井、管线人工巡检排查故障,变成了电子巡警和电子执勤;原来复杂的人工数据采集和人工填写报表,变成了数据自动采集和报表自动生成。作业区的智能化升级实现了内部运行机制的标准化和管理的流程化,明显减少了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和作业难度。
一线工人的夜班工作也成为过去式。曾经需要配备6到8人日夜值守的集气站,如今已经取消了一线员工的夜班制度。“没有夜班,减少了应急保障点的值守人数。它既保障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又增加了员工的休息时间,员工的幸福指数蹭蹭地往上升。”
采气二厂厂长朱浩平表示:“多项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厂在天然气生产和运营管理方面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多项成本支出。我们的员工,切身感受到了科技为生产建设带来的巨大便利。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智能气田建设,用创新驱动引领新征程。”
在信息化建设中,采气二厂先后开发了嵌入式监控技术、服务器虚拟技术等。这些“大数据”管理技术使一线用工大幅减少,仅生产前端用工就减少了30%以上,集气站综合用人由原来的6.61人下降到1.86人,不仅综合利用了人力资源,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以上,而且彻底改善了一线员工的作业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气田提质提速提效的高质量发展。
在低油价时代,降低成本成为未来石油行业的唯一出路。而数字化的应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业内曾预测:新一轮成本竞争的支点大概率是数字技术,各竞争主体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速度与水平将决定未来的能源版图。
未来的那桶金,便储藏在数据的“气藏”之中。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越发重要。这对油气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试气不点火。这是采气二厂的新举措。
“要将几千米以下的天然气开采出来,必须通过‘试气’这道石油工艺测试求产,试气过程中必须进行放喷点火。”孙建伟算了一笔账,现在每回收1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可以减少二氧化碳19.5吨。1口单井整个试气过程,可以减排二氧化碳900多吨。通过试气不点火,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了清洁生产、安全作业、提升效益的目的。达到了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据了解,今年长庆油田全年计划实施试气不点火作业393口。
气田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能源企业永久的考题。采气二厂开发管理范围横跨两省48个县(区),约4.2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在榆林建厂以来,该厂始终追求建设生态气区、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成了环保生态型气田。
面对天然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持续攀升,采气二厂在取得清洁生产审核认证的基础上,主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了对环保设施的监督管理。
仅在2016年,采气二厂就对榆林南区、子洲气田等6个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定,编制污染物排放许可核定报告,最终取得了排污许可证的批复,气田安全环保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按照“产能建设、安全环保,与绿化美化同规划、同实施”的原则,采气二厂严格执行泥浆不落地规定,对每一口气井钻井后的泥浆进行固液动态实时分离,废水被重新利用,实现了采气废水的“零排放”,极大程度地减少了潜在的环境污染。
为了保护碧水蓝天,采气二厂在环保工作上往往“软硬兼施”。曾经因为一双随意丢弃的油手套,二厂给施工钻井队开了一张1000元的罚单。采气二厂产建项目组安全环境总监夏尚荣表示,越是任务繁重之时越要求承包商队伍认真落实“环保无小事”。
为了向更多人更多单位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采气二厂做了不少“周边工作”。质量安全环保科科长马勇拿出一系列帽子、杯子、笔记本、扑克牌……上面印刷着安全和环保小知识,“这个挺受欢迎,有时候别人主动要,寓教于乐。”
多年来,采气二厂累计投入资金1753.1万元,在各生产、生活区域及周边种植了各类植物,绿化总面积达268.54万平方米。荒芜的大漠戈壁,出现了一座座“花园式工厂”。
“沙漠戈壁缺水,我们使用了先进的美国雨鸟喷灌系统,提高了树木和草坪的成活率。”马勇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现代化能源生产装置与“沙漠绿洲”和谐相映,绿色生态气田正一步步走向规模化建设。
今年,采气二厂《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项方案》首稿编制完成。该《方案》的编制及下一步执行,是该厂全面推进环保生态型气田建设,积极践行企业主体责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展的具体体现。
坚持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环保优先”。近年来,面对天然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持续攀升,采气二厂在积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帮助地方提升自我“造血”的能力,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展示了央企的担当。
放眼未来,未曾满足,不曾停歇。建厂20载,采气二厂豪情满怀,欲以产业报国、能源兴邦。跨越“567”,西部大地,气龙升腾;新的发展之梦,正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