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张西安,王 笑,刘展会
(西安市第九医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急性脑梗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脑组织血液供养不足,导致局部脑组织有缺血缺氧情况,最终相应脑组织坏死[1]。再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为常见多发疾病,发生率可高达25%,且此病致残率、致死率均高[2]。如果患者的颈动脉有脉粥样硬化后,就会有颈动脉腔狭窄的情况出现,导致脑部血液供应水平下降,在粥样斑块破裂、脱落,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造成堵塞,最终出现急性缺血性损伤[3]。其中炎症细胞趋化因子中的单核因子趋化蛋白(MCP)在脑组织缺血缺氧后炎性反应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内皮细胞中特异性的钙黏蛋白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可有效稳定患者的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4]。本文旨在分析上述因子以及炎性因子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53例(梗死组)。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5];②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③发病时间均≤72 h;④经影像学检查,均有相应的梗死病灶。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②既往存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者;③血液疾病者;④严重肾功能不全者;⑤严重炎症、风湿免疫疾病者。153例中男89例、女64例,年龄45~80岁[(53.68±6.57)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又分为进展性脑梗死61例和非进展性脑梗死92例,根据患者病灶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43例和不完全前循环梗死110例,根据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标准[6]为轻度61例、中度54例、重度38例。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健康人群65例作为健康组,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45~79岁[(52.08±6.27)岁],入选者身体健康,无脑部疾病。与梗死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抽血5 ml,在抗凝处理后离心,获得上清液备用。MCP、VEcadherin、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验方法为ELISA,试剂盒:Roche 公司;hs-CRP使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所有实验操作步骤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所配套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指标观察不同人群中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以及不同情况下梗死组中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人群中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梗死组MCP、VEcadherin、IL-6、TNF-ɑ、hs-CRP表达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人群中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
2.2 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MCP、VEcadherin、IL-6、TNF-ɑ、hs-CRP表达水平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P<0.05)。见表2。
表2 进展性脑梗死与非进展性脑梗死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
2.3 完全前循环梗死和不完全前循环梗死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完全前循环梗死组患者MCP、VEcadherin、IL-6、TNF-ɑ、hs-CRP表达水平高于不完全前循环脑梗死组(P<0.05)。见表3。
表3 完全循环脑梗死与不完全循环脑梗死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
2.4 不同程度神经损伤中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重度神经损伤患者MCP、VEcadherin、IL-6、TNF-ɑ、hs-CRP表达水平高于轻度和中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4 不同程度神经损伤中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
在影响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基础上,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点,而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其数量的多少与各种亚型脑梗死之间的危险系数不同,其中前循环脑梗死的形成于其联系较为密切,后循环则无明显关系,所以,在本文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都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者[6,7]。
3.1 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者作用机制目前临床研究中普遍认为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炎症刺激、氧化应激等反应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内皮细胞受到损害之后,其内部的脂质就会出现沉淀,导致单核细胞在血管内聚集,脂质被吞噬成为泡沫细胞,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并且者和脑梗死的进展有关[8,9]。有研究指出,在患者有血管内皮动能受损后,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最早的表现[10]。MCP作为趋化性细胞因子,是属于蛋白质家族内的一员,由8~10 kD的蛋白所组成的。而MCP-1作为MCP其中的一员,可有效的将单核和巨噬细胞进行趋化和活化,参与动脉硬化形成,与脑缺血组织炎症反应中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主要是对小胶质细胞进行诱导,使其将单核、巨噬细胞等激活,然后再患者的血管受损部位处聚集,最终加重了患者的脑部组织受损的情况[11,12]。
VEcadherin作为不可缺少的黏钙蛋白,作用为维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和极性[13]。在患者体内的炎性反应中,VEcadherin结构功能的变化多是由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等导致的。在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形态等出现改变后,相应的屏障功能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患者血管的通透性也随之增加[14]。魏薇等[15]文献中提出,通过了解机体内VEcadherin表达情况可反应出患者微血管内皮损伤情况以及血管通透性。
在炎性因子中,患者的机体在受到一些致病因素破坏后,会出现一些炎性反应,TNF-ɑ属于最早出现的炎性细胞因子,作为启动炎性反应物质存在。它的作用是,将炎性细胞上调黏附因子激活,从而诱导了氧自由基、NO出现,进一步导致患者机体的细胞出现凋亡[16,17]。 IL-6通过为TNF-ɑ诱导产生,在其产生后,也将TNF-ɑ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从而诱导了T、B淋巴细胞的分化,导致hs-CRP产生。hs-CRP的受体在单核细胞、粒细胞中存在,当受体活化hs-CRP后可通过直接浸润或间接作用导致细胞出现损害;在其表达增高后对血小板凝聚、释放造成影响,患者止血、凝血过程出现异常,组织细胞损害,进一步导致血管供应区域脑功能、神经功能受到损害[18,19]。
3.2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表达意义本研究发现MCP、VEcadherin、IL-6、TNF-ɑ、hs-CRP在不同的人群中有明显的差异,梗死组患者上述因子值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提示脑梗死过程中由血管内皮损伤存在,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在患者的病情进展之后,相关因子的水平也随之升高,提示上述因子可反映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患者的临床类型、病情轻重以及病情进展情况。既往有研究证明,MCP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有一定的联系的此为其可反应出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而在张美玲等[20]文献中发现,在局灶性脑缺血患者中炎性因子、趋化因子均被激活,着也可能时在脑组织缺血发生后MCP在患者血清中有升高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MCP、VEcadherin及炎性因子的表达明显升高,其表达水平变化可为患者病情、临床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评估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