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桂娟
(开封大学 旅游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相较于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研学旅行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研学旅行方兴未艾,相关管理与服务质量亟待提高,但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基于研学旅行发展对管理与服务人才的需求,2019年教育部在旅游大类专业增补中,添加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并出台了相关文件。许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道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依然存在“重游轻研”或“游而不研”、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运行方式不规范、安全教育缺失等问题。本文拟梳理思路,针对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提出,“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首次将研学旅行纳入国家教育体系。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054-2016)。该行业标准将研学旅行定义为“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旅游活动”。两个定义都强调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笔者认为,对研学旅行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应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二是研学旅行的实践探究价值,三是对学生主体体验结果的引导。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园,从旅行活动中获得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其才干。
目前,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带队人员主要是学校教师或者导游。这类导游大都缺乏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资质,教师更是没有旅游行业从业经验,无法保证研学旅行活动质量和服务质量。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受到教师素养、学生基础、教学设施、学习环境、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确立多维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根据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布鲁姆教学目标理论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相关要求,笔者拟出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见表1。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是岗位适应能力的基础;研学旅行专项设计能力、研学旅行活动组织能力、景区景点讲解能力、安全防范应急能力等,是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是岗位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结构包括基本素质要求和职业道德。此外,为了提升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增加创新与创业模块课程内容。
表1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
基于研学旅行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依据高职教育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机制,是持续、高效推进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三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源自瑞士,它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学校、培训中心、企业的作用,三方共同培养专业人才[1]。我国高职院校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据社会需求,借鉴国外的做法,大胆改革,构建科学的体系和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负责学生初级专业理论、实践课程的学习。然后,学生通过培训中心,完成研学旅行核心活动项目的专门化培训。该培训中心属于独立的培训场所,可归属地方文化人才培养中心管理。该机构可以依靠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依托行业领军人物、学校“双师型”教学团队,组建权威培训场所;依托校企双方,建立生产性实训中心。培训中心可开发针对性强的模块化课程,开发专项研学实践项目,使学生知识技能体系的外延扩大、内涵深化;可与各类研学旅行基地开展合作,丰富研学实践课程和研学培训项目,促进学生成长。该机构职责明确、主动性强,可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发挥自身在文化专项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最后,学生通过企业顶岗实践,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千禧一代”对线上资源有天然的亲近感。教师可以利用慕课资源,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开展教学,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教学重点解决线上教学无法完成的实践环节任务的问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融合,打造立体化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搭建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培训平台,是快速提升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数量与质量的有效途径[2]。应由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牵头,联合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旅行社、地方公共文化机构,搭建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培训平台,发挥各个平台主体的优势,推进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育,从而不断提高在职研学旅行管理者和服务者的整体素质。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或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来支撑[3],他们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力量。要发挥研学旅行教育培训平台的作用,构建“高职院校+研学基地+旅行社”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聘请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导游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担任客座教授,吸引企业管理人员走进课堂,传授他们的知识、经验、技能(包括如何消除安全隐患、处理突发事件),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提高职业能力(包括安全意识、风险意识、应急处理能力等)。
要加强校企合作,包括与旅游景区、旅行社、文化场馆等旅游企业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发挥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熟悉地方特色文化、具有专项职业能力、符合地方需要的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
在常规教学之外,要积极举办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客活动,在实践中树立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升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质量。
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人才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主导,直接影响到研学旅行的整体质量。高职院校要加大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专业化的智力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