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园
(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
女性分娩后,由于盆底肌组织支持结构损伤,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功能障碍或损伤情况,使得产妇出现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等情况,甚至引发性功能障碍,对女性身心健康均造成影响,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分娩人数剧增,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临床证实,实施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和重建女性分娩过程中盆底肌损伤情况,减少产妇分娩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其盆底肌尽早恢复健康状态,对维护产妇身心健康起到重要作用[2]。下面将180例该院分娩的产妇分组实施研究,分别采用不同干预方式,对比两组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现具体报道内容呈现如下。
研究对象共选取180例产妇,时间段为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样本符合《妇产科学》[3]中的标准,产妇伴有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功能障碍,均为单胎足月妊娠产妇,无妊娠合并症。将产妇按照分娩前后顺序进行平分,每组各90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年龄下限值22岁,年龄上限值40岁,平均值29.23岁;初产妇70例,经产妇20例;对照组年龄下限值20岁,年龄上限值39岁,平均值29.02岁;初产妇72例,经产妇18例,以上基线资料均经过卡方及t检验,显示协调性良好P>0.05。
对照组采用产后常规护理,产妇分娩后,关注其体温及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其产后出血情况,向其进行宣教指导,主要对饮食、运动及母乳喂养知识进行指导。产妇出院前,对其进行出院指导,给予产妇录制有盆底肌康复训练的光盘,叮嘱其学习其中内容,自行在家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指导,主要为(1)宣教指导:告知产妇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使其明确具体的康复方法;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向产妇演示盆底功能锻炼的方法,告知其具体的训练时间,先进行盆底肌被动训练,从剖宫产产妇从产后第2 d开始,顺产产妇从产后第1 d开始,产后1个月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盆底肌主动训练。(2)训练方法:①采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仪对产妇进行电刺激,每次持续20 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15次。②采用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收缩训练,每次15min,每日1次。告知产妇在训练过程中,如哑铃未从阴道脱落,可通过上下楼、跳动、咳嗽及下蹲等方式增加训练强度,如产妇可轻松完成,则更换更大的哑铃进行训练。③Kegel训练,指导产妇取合适体位(平卧位),将双腿适当分开并屈曲,指导其深呼吸,并在吸气的同时收缩肛门及会阴部,持续10s,呼气时逐渐放松肛门,持续10s,每次持续20min,每日2次。以上训练持续6~8周为一个疗程,共训练3个疗程。
盆底肌恢复判断标准:痊愈:经过盆底肌功能训练,盆底肌力达Ⅲ级或以上;显效 :经过盆底肌功能训练,盆底肌力达Ⅱ级以上,或提升2级以上;有效:经过盆底肌功能训练,盆底肌力达Ⅰ级,或提升1级以上;无效:盆底肌功能训练后未见盆底肌力提升。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人数。
采用SPSS 20.0软件系统,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盆底肌恢复效果行x2检验,当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显著。
观察组盆底肌恢复情况良好的产妇88例(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盆底肌恢复情况良好的产妇7 5例(83.33%)(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盆底肌恢复效果结果比较
产妇在妊娠期间,随着孕龄的不断增长,子宫重量会不断加重,使得盆底肌受到越来越重的压迫,进而导致产妇盆底肌松弛。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在宫缩的推动下,给盆底组织造成不良影响,引发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后实施盆底肌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提升盆底肌肌力,使得分娩后并发症得以减少,使其早日回归早正常的生活中,提高其生活质量。而常规的护理指导显然无法满足产妇的需求,产妇回家后依从性降低,难以自觉进行盆底肌训练。本次研究实施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对产妇进行宣教指导的基础上,使其认识到盆底肌功能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通过观看视频及现场指导,学习到专业的康复训练知识,然后通过专业及系统的训练,促使盆底肌功能得以显著提升[4]。本次研究结果证实,实施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后,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改善显著,重新回归到正常生活中。
综上所述,分娩后,实施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可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功能,使其尽早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