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柳桦/图
孔子有“三戒“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针对不同年龄提出戒色、戒斗、戒得,重重地敲击的三记警钟,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回响,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孔子自己就有着知进退,懂得戒的智慧,他明白“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不知隐退的人最终会功亏一篑,名声在外而不知韬光养晦的人一定会引来祸患”,周游列国后归隐山林,一门心思编书授徒。现在有多少人,辉煌一生,位高权重,已届退休,却贪得无厌,私欲膨胀,弄权作恶,最终遭受牢狱之灾。
孟子有“三乐”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孟子既有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又有做事无愧的心灵之乐,还有教书育人的为师之乐。这是得享心里装着天下、胸藏浩然正气的大境界,成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生格局的大乐观。现在有人说“无欲则刚”,不如说“无愧则刚”,仔细想来这话很对。做人做事“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外无愧于人,内无愧于心”,这样的人生是何等的快乐幸福!
曾子有“三省”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话典型地反映了儒家注重自我修身、完善道德、入世担当的情怀。他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从忠诚、信用、学习三方面反省自己,诸如此类,都要认真总结,找出差距,及时纠正,使得他为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奠定了他在儒家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当今社会,价值日益多元,形形色色诱惑,道德滑坡,诚信缺失,如何保持自己的初心,尤其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总结自己,不断地修正自己。
明代大儒王阳明有修身心学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告诉人们先要发现无善无恶的本心,而后明确所谓善恶产生于人的意念之中,判断是非明辨善恶的基础是内心的良知,所以格物的宗旨在“致良知”,这就要做为善去恶的事。王阳明集多重色彩于一身,他给人们的启迪是多方面的:人要以天理天性为本;修成光明之心,方能抵御诱惑;众善奉行,诸恶莫做,为善去恶,是“致良知”的主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地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知道做到,说到做到,理解到做得到。
清朝名臣曾国潘有每天必做的四件事:一是慎独,就是每天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二是主敬,就是守住“良知”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三是求仁,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刻刻留心,是功夫第一。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四是习劳,就是每日早起,每日读书,每日读史,每日作字,无忘所能,夜不出门。曾国潘处事有四原则:“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被称为“晚清第一完人”, 毛泽东、蒋介石年轻时都曾服膺他。
近代名人林语堂有人生幸福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这位“最懂生活”的男人,文,能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著作《快乐的生活》在全世界几乎人手一本;武,能发明打字机、灌溉器、舒服座椅。他为几代国人贡献了功德无量的“快乐哲学”,教国人如何活出滋味,用聪明的方式发掘平常生活中的乐趣。
做人既要牢记圣人的话,也要学习君子的行,有时觉得一些无名氏的言行也充满智慧和哲理,你看这人生四修为说得多好:一是忍得过。忍得一时之气,消得百日之灾;能忍不一定懦弱。二是看得破。最大的淡定,不是看破红尘,而是看透人生以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三是拿得起。做人要担当,不推诿,不逃避,直面惨淡的人生。四是放得下。放下偏执,放下记忆,放下不甘,放下欲望,平平淡淡。然后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这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