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英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为了能够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不断地深化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教师就需要改变应试的教学思路,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不断地增强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思路。问题导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学生们对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假设分析,自觉地开展问题分析,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如果学生们想要更好的展开物理的学习,也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们对物理知识展开拓展训练,丰富自己的理解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问题情景当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当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设计问题,教师需要选择更加合理性的问题,注重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不断的符合学生们正常的认知水平,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当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精神,树立起高度的学习自信心。[1]
例如,在“声现象”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当中,首先,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声音是由哪些元素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可以听见声音?让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们将可以初步的了解到:声音的发生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震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紧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发生的特点来进行模拟说话,设置一个故事教学情景,一个人分演多个角色,通过自己声音的转变,给学生们呈现一个有趣的故事内容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加入一定的人物肢体动作,让学生们可以通过不同语调的声音,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变化,吸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们自主地学习课文内容,能够深入地探究超声波的特点,学生们通过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可以明白: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都运用了声音的特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开展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于每一个初中生来说,问题导学法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展开物理探究,尤其是在相关实验活动中,如果学生们可以以小组为形式,结合教师所提到的问题内容,对物理知识展开深层次的挖掘,就可以明白物理公式背后的相关理论,不断的增强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能力。[2]
例如,在“光现象、光的折射”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当中,首先,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物理情景实验教学,教师需要让学生们从家里带来一根筷子和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与学生们更好地开展动手实验,让每一个学生把筷子放在玻璃当中,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出筷子的形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这时,再往玻璃杯当中倒满水,就会发现筷子就像折断了一样,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透过水来观察筷子,筷子就像被折断分成了两个一样?让学生们不断的改变光折射的角度,对实验内容进行深度的探究,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然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来进行光路图的制作,让学生们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到平面镜所形成的图形,进一步感受到光路图的制作过程。在物理实验和光路图的制作中,学生们可以进一步地明白:筷子放入水中产生了折射现象,所以使筷子像折断了一样,而生活当中的红外线作为一种不可见光,却能够被照射的物体而产生发热,不断地提高学生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展物理导学课程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教师需要通过问题导学法,让学生们对知识点展开深层次的分析,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们把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简单化。对于每一个初中生来说,仅仅通过教材知识来对课文内容展开学习,并不能够满足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通过问题导学,帮助学生们对公式进行逻辑推理。
例如,在“力和运动”相关知识的讲解当中,首先,就是根据教材课本的知识向学生们提出相关的问题:为什么弹簧测力器和力的方向是一致的?让学生们通过对教材课本的深入探究,看是否能够找出相关的答案,紧接着,教师在用电子版本做出力的物理化法,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做出箭头的线段,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也就会越长,教师通过演示力的操作过程,可以进一步的对问题深入探究。然后,再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物体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让学生们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对相关问题进行逻辑推理,能够深刻地明白物体同时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如果使物体保持静止或者是匀速直线运动,这几个力就可以处于平衡状态,帮助学生们不断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作为教学工作者,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就必须将导学模式应用到物理教学当中,无论是在课前课中课后阶段的预习、学习与复习,还是在对物理公式和相关理论的探究过程,教师都需要利用这种方法,对学生们开展深层次的理解,帮助学生们梳理起高度的学习自信心,可以更加自主地探究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