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中华商业文化课程文化育人策略研究

2021-01-06 04:52:48
散文百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商业育人高职

郑 立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的存亡关乎着国家的兴衰。这几年,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高校的教育要“立德树人”。

“文化育人”就是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的教育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有效传承和创新文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师生文化自信,肩负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1]大学的文化育人除了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之外,更多的可以通过所学专业的课程文化来进行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一、中华商业文化课程介绍

商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中商品经济活动产生的特有文化现象,是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与商业实践相始终。在长达几千年的商业实践中,我国人民在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文化,如爱国守法、重义轻利、城市守信、克勤克俭,以及高瞻远瞩、重视人才、乐观时变等具有经典意义的商业道德观念和商业策略思想。今天社会主义的商业文化,是我国古代商业文化的合理继承和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现代商业人才时需要担负起商业文化传承的责任,并发挥文化对人才的教化作用。[2]

《中华商业文化》课程作为目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以中国商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历史上的商业事件、政策、思想、人物和典籍为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今商业活动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文化现象。通过对相关史料的介绍和分析,使学生对中国数千年的商业历史发展状况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中国商业发展的特殊性。

另外,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博闻见、增智慧、开胸襟、修品格,促进学生乐于阅读、学会在文化中反思、在思考中继承、在传承中创新,并能够结合现实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感受商业的魅力,弘扬商业文化,增强他们的爱国心、使命感和责任感。[3]

二、中华商业文化课程文化育人的现状问题

1.课程缺乏文化育人目标设计。

目前高职的市场营销专业虽然都已经开设了《中华商业文化》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标,由任课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内容,较少对文化教育素材的提炼和升华,缺乏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更不用说课程文化育人目标的总体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文化教育也是由任课教师自主把握,讲什么、何时讲、讲多少都有很大的随意性,难以实现较为理想的文化育人效果。

2.教师育人时少引导多说教。

“文化育人”的关键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中华商业文化》课程文化育人的过程中,更多应该是在思想和行为上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以及熏陶学生,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给自身带来的影响,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然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于无形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然而,现实中,任课教师由于受精力限制,备课时无法花大量的时间搜集更多的文化教育的素材再进行加工提炼;课堂上受课时条件的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内容的讲授已属不易,根本无法引领学生再慢慢地去进行思考和体会传统商业文化;另外,大部分教师也缺乏商业企业实践,难以在实践上引导学生。这些都导致该课程文化育人的效果十分不理想。

3.学生缺乏兴趣。

与普通大学本科生相比,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高职学生对于“文化育人”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收商业文化的知识,而不会主动去思考传统商业文化的精神,更不会联系现实进行创新。另外,受就业目的的驱动,高职院校的学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培训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及专升本上,对推动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育人方面比较淡漠。因此,这些也都影响了该课程文化育人的效果。[4]

三、中华商业文化课程文化育人的策略

1.增设课程文化育人的素质目标。

《中华商业文化》课程注重对学生商业行业基础知识的建构和正确职业观的养成。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的商业历史发展状况有基本和系统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知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商业事件、人物和思想,培养其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爱国精神,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在设计课程目标时,不但要设计知识和能力目标,还要设计一个文化育人的素质目标,这样让教师在教学时有相应的标准,较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具体范例如下表。

表1 教学目标

2.课程文化育人的教学建议。

课堂讲授可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课堂之初,先明确本次课的主题,提出要思考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进行思考;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结合中国史料中的商业案例,同时,引导学生即时回想、思考当代现实中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本课内容的理解,锻炼其思考能力。

鼓励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每个单元至少安排一个项目作业,要求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外查阅资料,并鼓励到实地的商业企业观察来完成。通过这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调能力。另外,项目作业采用书面和课堂发言相结合的方式,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思考维度。具体范例如下表。

表2 项目作业

3.全过程评价,调动学习积极性。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根据本课程的情况,采取全过程化考评的方式,即过程考评占100%,不再设期末考试。全过程考评综合了学生平时的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表现、随堂小测、项目任务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课堂提问、现场答辩、课堂活跃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并锻炼学生表达、思考和创新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全过程考评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成长情况,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教学进度。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情况,以适当调整改进。具体范例如下表。

表3 课程评价

由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项目任务考评实施平时点名,统计出勤情况由教师根据课堂提问和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考评由教师发布在线上学习平台,学生按规定时间在线完成

4.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增强育人效果。

《中华商业文化》课程教学团队可以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专任教师由学校专业教师担任,专任教师除了需具备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商业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和引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文化育人的效果,所以鼓励专任教师以各种形式下企业实践。兼职教师可以请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员担任,通过不定期开设课程的专题讲座,扩展引导学生对商业实践的认知,弥补专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教学团队成员定期开展商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调研,开发商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典型案例,完善教学资源,经常针对因材施教、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教学研讨。

5.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华商业文化》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语言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展示文字、图片、声音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把语言、环境、人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学的知识在声音、图像、和言语所构成的情境中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等先进教学设施,精心制作了电子课件和视频资料,积极拓展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多维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更接近真实的商业历史的情景、教学活动更紧扣实际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育人的效果。

四、结语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光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加强文化育人,只有这二者的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老师也应当肩负起使命,将文化育人教学策略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职业能力,从而推动其全面发展。[5]

猜你喜欢
商业育人高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珠”育人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