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盛
/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中学
法定节假日一般可以分成二类:一是传统民族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二是政治性节假日,如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
据国务院1999年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为元旦1天,春节3天,劳动节3天,国庆节3天,全年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为10天,比修订前增加了3天。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法定节假日的不足逐渐呈现。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传承中逐步形成了很多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象征符号融入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人们耳熟能详。比如“清明时节雨纷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等。
但目前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不是法定假日。这些特色节日具有极大的纪念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都可以成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
因此,许多民众及专家学者建议调整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文化部针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意义和内涵进行调查研究,内容包括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风俗变化、演变历史等。之后,国家便调整了法定节假日安排: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
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演变历史、风俗变化等节日的内涵和意义就是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资源和素材。此次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民俗活动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既是亲近自然、踏青远足的时刻,又是缅怀先人、祭奠祖先的时刻。端午节既有吃粽子、赛龙舟和祭祀诗人屈原的意义,又有插艾草、熏香、预防疾病的意义。中秋节是亲友团聚的重要日期,传统明月的象征意义在中学生所学的诗词里信手拈来。
把这些节日定为节假日是很有必要的,这些都祖先留给我们后人宝贵的文化,放假也能说明我们这个国家或者说是这个民族对这些文化的重视。现在外国已经对我们国家文化的侵略已经达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做为中国人,我们这一代一定要保护好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因为这些文化象征着我们祖先的英明!一个中家如果丧失了文化,那其它的一切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后续的政治侵略和经济侵略将会让我们亡国!
中学生德育的目的是将中学生培养成为人。首先需要做的便是进一步增强中学生的国家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然而当前,当代中学生热衷于圣诞节、万圣节、复活节等洋节,而对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却非常忽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下列三个方面:
其一,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较之于中国传统节日,洋节更轻松。从形式上,中国传统节日更多的是与家人一起,(春节、端午、中秋是与家人团聚,清明是与家人一起祭奠先人),而洋节更多是与朋友一起狂欢。作为正处于独立期的中学生来讲,更喜欢与朋友狂欢的形式庆祝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则是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逐渐成型,而内涵不断变化,没有明确的具体的便于庆祝的内涵。
其二,中国对传统节日并没有深入挖掘,形成全民族(全球华人)的认同。中国传统节日中,也就只是春节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春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仅限于悬挂中国结、张贴中国饰品、舞龙舞狮等项目。
其三,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中国社会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欧美流行过来的强势文化对青年中学生的隐性渗透影响。这也是当代中学生表达自己对中国当前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不满的一种表现。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等丰富德育的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性强、政治性弱的教育资源道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号召力和感染力,让中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自觉,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从国家层面将中秋、端午、清明定义国家节假日,便于中学生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去了解民族,增强民族自豪感。这就需要发挥中国传统节假日作为德育隐性资源的作用。
德育资源是指在德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德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隐性德育资源是德育中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资源综合,它往往以不被人注意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环境、各种活动、日常生活中。
长期以来,社会和中学对于中学生的德育过于依赖和偏重显性资源的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却因其自身的内隐性而被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了,其结果导致了中学生对德育的逆反心理。由于中国现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中学生经历的教育来看,当代中学生一听到“德育”便会经产生了很大的本能的排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隐性资源的开发,德育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充分调动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德育中的作用,突出了非智力因素在德育中的关键性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德育过程是培养人们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在中学通过利用中国传统节假日作为德育隐性资源开展德育。中国传统节假日资源的开发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只要适当地赋予新内涵,能够代代相传,是开发的重点。这类德育资源虽然不及理论化的德育资源系统,但它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予以重视。由于德育人文精神资源具有可再生性等特点,开发潜力巨大,对德育活动的展开有着直接影响,是进行开发的重点之一。其开发方法至少有以下几种:
(1)宣传讲解法。将中国传统节假日的深刻内涵、潜在精神发掘出来,介绍和转达给中学生的方法。这些节假日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某一特殊时期、特殊时间、特殊人物等联系起来,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主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述、深刻的分析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明确德育人文资源的来龙去脉,而且为其蕴藏的精神与价值所打动,达到思想得以净化、升华的目的。
(2)实践考察法。让中学生参与认识和研究中国传统节假日的活动,提升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收集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经过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如果条件允许,让中学生亲身去考察、发现,实现宣传教育法同实践考察法的结合,必然给他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影视作品制作法。借助于一定技术和设备,将中国传统节假日制作成直观、生动的作品。
隐性资源没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教育痕迹,相对不会让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它使中学生在相对轻松和自然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隐形教育资源,要把德育根植于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之中,弘扬中华民族国而忘家,克己奉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诚信思想,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使之成为德育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