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梅 徐军纪/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如何在新时代大学教育中,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期望为目标,引导学生实现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发展。我们提出学校、社会、企业等育人资源相结合,以“三个课堂”建设为载体,形成“三个课堂”联动机制,共同促进思政育人取得实效。
第一课堂即为课堂教学。习近平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形成一批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着力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向联合与应用,实现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入,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课程育人。在课堂上,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学生获得系统完备的知识储备,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推进思政元素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真正实现“三进”。第二课堂即为校园文化活动。学生除过日常的课业学习之外,还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主要以各类校园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社团活动、主题鲜明的党团日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大师进校园、文化大讲堂等多种文化教育形式,充分发挥隐性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等,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中,将思政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当中,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方面要求。第三课堂即为社会实践。其主要是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锻炼服务社会的意识,树立报效祖国的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支援服务、公益实践等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社会实践化的延伸,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和提升,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长期以来,课程教育注重专业教育、轻视思政教育,重视理论讲述、轻视实践探知,重视灌输、轻视启发等,所以在课堂教育中,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着“孤岛现象”,与专业教育以及通识教育的融合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第一课堂”被狭义的局限为思政课堂,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负责,与其他专业课老师的联系不紧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背景下,教育理念并未完全树立起来。高校思政课程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对理论的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方式不灵活、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久而久之,对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课堂作为学校隐性的思政教育体系,其包含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学生也易于接受。其对思政教育的凝聚性、导向性、转化性和开发性,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有着重大意义。目前,各高校都在大力的推展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但是由于认识的偏差,以及缺少系统性的体系构建,对于其活动内容、学分实施、评价体系、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都缺乏明确的认识,导致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衔接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对第二课堂专业性的理论指导,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不高,致使第二课堂缺乏专业性思想理论引领和价值指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总指导,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就会减少。
第三课堂作为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实践将思政育人的效果体现出来,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旨在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看待社会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的日常言行。但现在,学生和家长对于第三课堂的认识不足,第三课堂的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重视了外在的宣传,忽视了实践本质是为了提升学生感知社会现状的能力,并不能真正的起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网络资源的极大丰富,冲击着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思政教育效果。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成为主动接受思政教育的主体,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这样,多元文化背景就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学生习惯使用QQ 群、微信、微博等日常交流软件,缺少思政教育活动的话题。网络新媒体将第一、二、三课堂融合在一起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不明显。打造基于网络新媒体视域下“一二三课堂”发挥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课程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举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发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任课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鉴于思政课程繁多且抽象的理论概念,教师需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采取多形式方式,以专题式讲授,博览古今,融会贯通,以鲜活的例子,把学习内容转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小道理。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园活动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润化思想,提升认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就需要有特色的专业队伍,促进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发挥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等学工队伍,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的融入到活动当中,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一院一品”特色活动,更好的促进第二课堂活动多方式多角度的收到成效。
各种实习实训、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等是第三课堂的主要内容,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去领会和感受,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完善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思政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新媒体,有针对性的开展育人工作。充分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政育人体验,纳入德育学分考核,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有机结合。在进行第三课堂教育中,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于社会实际,提出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益的举措,树立为国家服务的意识。在当今新媒体信息化发展快速的条件下,利用网络优势,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本领,提升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