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启示
——基于对《了凡四训》经典的研读

2020-11-19 14:32闫诺诗辽宁师范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31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人生

■闫诺诗/辽宁师范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2016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网站和客户端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中特别推出了《了凡四训》专题,与此同时,历时三个月拍摄制作的纪录片《了凡家风》也在中央电视台同时滚动播出。

《了凡四训》是中国古代广泛流传的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该书糅合了中国古代儒、道家的思想学说,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可避免的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空前发展的今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剥去其唯心主义的外衣,书中的思想仍然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意义。

袁了凡先生之子袁俨年在年方二十的弱冠之年,了凡先生便写给儿子的此则家训,以此来教戒儿子,认识人生、改变命运,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并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儿子不要被“命”这个字束缚手脚,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了凡四训》比其他中华传世经典更贴近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和研读,饱含了师长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和生命指导。这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成长教育尤其是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全书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4篇。本文分别从四个角度四个层面进行阐述,以期挖掘中华传世经典《了凡四训》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启示和意义。

一、立命之学: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改善自身命运、树立正确人生观

在第一部分“立命之学”中,袁了凡首先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从此开始积累功德,自求福报。文中所作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可以理解为,人出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人生的轨迹,只有自身勇于拼搏,不断努力才能超越客观现实对其的限制。

笔者认为,借由《了凡四训》中的话,即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用所研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内因是第一位的,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可见在“命由己定”这一点上,无论古今中外,也无论唯心、唯物主义哲学,都达到了高度统一这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哲推崇的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提出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成功。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谓的人生的客观规律,可以理解为人生的运行轨迹,毕竟每种人生都有自身规律,只是每个人对规律的认识不同,而主观能动性可以理解为我们后天自身的努力,马哲教育我们要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换言之,我们也需要认识人生规律,通晓以后趋利避害,积极努力,方能取得成功。

二、改过之法: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和改正过错,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

第二部分“改过之法”,主要论述一个人应做好自身定位、直面自己的短板弱项,勇敢地改正自身缺点。书中所言:“要有三心”。首先要有羞耻心,这需要你能够分辨对错,其次要有敬畏心,这需要有信仰,有底线,这能帮助你自律,最后需要有勇猛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如《了凡四训》及后说:“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我们犯错误,就像走在迷途上一样。知错不改,则在迷途上越走越远;知错能改,猛然醒悟,一切歧路都变成了归家的路。

《了凡四训》中的“改过之法”的极大的教育意义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去正确的去面对生活里的挫折。端正态度,更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改正,从而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点,也使其成为对学生教育教学回归于深化的助推器,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学关怀”走向“人文关怀”,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增添生机。

三、积善之方:有助于大学生培育马克思主义友善观

第三部分“积善之方”,书中所说的积累善行,求得福报,其中的事例虽含有唯心的成分,但核心其实是要求人们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要让自己的主观行为符合客观环境,即做人做事要遵守既定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基本统摄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笔者认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会,国民不应怀着“改命”或得到“好报”的功利性目的去改过、积善。真正的“善”应是在激发我们作为社会公民内心的良知天性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旦这种天性被激发,心生安宁,便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事从容、有度,“一虑而百致”,所谓“改过”、“积善”和“谦德”只是这种天性激发后的产物之一,人生的成就并不是这些善举带来的,而是经过洗涤的那颗初心,因此,我们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把握友善观的理论经纬,坚持马克思主义友善观,成为新时代友善观的积极传播者和主动践行者。

四、谦德之效:有助于大学生虚心谨慎,礼貌谦虚待人

第四部分谦徳之效,在《了凡四训》中,“谦德”虽然是最后一篇,但它却贯穿于“立命”“改过”“积善”的全过程,是“善”的根本。古人有云:“满招损,谦受益”。无论是“满”还是“谦”,都不仅会受到来自外部的“损”或“益”,更重要的是,会对自己内心的良知、诚意产生作用,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和命运。书中列举了《易经》的“天道亏盈而益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内容有相近之处,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盈亏”即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的过程,即“否定之否定”。而“物极必反”,即量变引起质变。站在人的角度来看,骄傲自满一方面会让人无法正确认识事物,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另一方面会损伤他人的自尊心,招致妒忌,这两点都是对自己有损害的。

那么在教学本职中,应如何做到谦德之效呢?“谦”当然是我们面对人之“谦”,这也是《了凡四训》的时代本意。时代发展,阶段不同,已非仅仅是人恭敬礼貌而已。在具体工作中更不是堕化为庸俗之老好人思想。在教学工作中更不能采取对学生放任逐流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而是对人,对物,对事三者之理和行的统一,即人、物、事三者之理和行的统一。总之,所谓谦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待人接物的文明举止,一份为人处事的信任和尊重。懂得谦让的教师,定然是个虚怀若谷的人,他不仅在教学上对学生尽职尽责,同时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量,能取百家之长以自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和个人专业修养,最终实现人生理想。

曾国藩读《了凡四训》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穿过历史的长河,四百余年来,《了凡四训》长盛不衰,名播海内外,赢得世界性的声誉。总的来看,《了凡四训》通过,立命、改过、积善、谦德四个章节,通过袁了凡的一生,告诉大家如何改变思想,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变成了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指导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其实是来自于生活的,我们从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出哲学,然后再用哲学去指导生活。《了凡四训》一书中的内容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蕴含的教育理念,能帮助我们通达生命的究竟,透悟人生的真谛,更加理性、淡定、睿智地面对纷繁的社会与多样的人生。今天我们诠释了《了凡四训》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思想及其时代价值,对于传递正能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人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包哲学
逆境中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