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红燕
庆市渝北区汉渝路小学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组成部分中,农村小学教育被看得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到农村学生,是否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有利于我国教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平衡进步,但是在改革开放后期,我国的教育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让学生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改变他们的受教育模式。
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授课的质量,也使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产生着心理变化[1]。
(1)生活习惯上受到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生活过程中父母由于众多因素外出打工,没有办法长时期的陪伴在农村学生身边,不能及时地给予管理与教育。绝大部分教育的重任,落到了亲戚和老人的身上,但农村学生一般对于除了父母的其他人,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增加了在教育过程中整体的随意性,这种教育环境,不仅会对学生的性格造成极其隐蔽的影响,也为后面接受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2)家庭营造的学习氛围较差,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阶段,是启蒙学生思想的时间段,因此学习环境的营造十分重要,但是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不容易拥有较为严肃的学习环境。这主要与农村学生的家庭人员构成有关,农村小学生的父母一般需要在外地打工,因此很少回家,孩子主要跟随老人一起生活,由于老人行动行为不够便利,营造的学习环境也相对于父母来说更加宽松,十分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社会环境不够规范,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说,社会环境就是生活过程中接触到的人群构成的环境圈子。农村形成的环境圈子,首先在思想上面就较为封建,这种思想在农村很难被打破或者改善。除此之外,身边接触到的人群整体文化素质也不够高,不能及时地为孩子解答难题,或者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不仅不利于农村学生的进步,反而会起到封闭思想的不利影响,绝大部分时间为学生带来不好的引导[2]。
随着新型教育方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教育过程中,要将改善农村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新型发展态势启发新的思想,主要可以通过改变教学老师的教育手段,来逐步加强农村学生各方面思想的形成。
(1)在教育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育过程中要进行情感教育,弥补农村学生与其他城市学生相比缺乏的情感认知。农村小学生生活方式的改变绝大部分原因,与家长不在家里不被悉心照料有关。面对产生的新问题,要主动找寻原因,在源头上切段不利因素产生的渠道。最主要的解决方式在于,改变学生长久时期形成的懒散以及叛逆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精力集中,不认真对待老师的讲课内容,包括上课不认真听讲、上课过程中嬉戏打闹等。老师首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怀,让孩子可以在老师身上找到久违的被别人关系的感觉,激发学生与老师的情感交流,在最大限度上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互相理解,互相关爱[3]。
(2)强化教育过程中规范化教学,农村小学生教育水平,在各方面都不能与城市教育相比,即使随着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好,但依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是十分有必要的。规范化进程中首先要注意两点的发展,首先是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养成,实施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学生在平时不良习惯影响下形成的较差学习模式,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细节的把握,避免囫囵吞枣。除此之外,向学生渗透班级的管理机制,班集体对于学生来说影响十分重要,是学生集体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规范化建立的主要模式可以参考城市的班级,较为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孩子对于班级的责任感,例如班级的卫生管理打扫,制定成一定的规范进行实施,使学生的班级氛围得到提升。
(3)关于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具有较为特色的活动场所,老师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文化,开展与之相匹配的乡土教育活动。课外活动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农村有更为广泛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活动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我参与为主,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在我国教育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教育已经广泛地被重视,但是在教育方式上,仍然需要通过更加新型的转变,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农村小学教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并在心灵交流上给予更多的帮助。这些方法都有利于农村小学生排除其他不利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