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资本视域下高校贫困生自助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0-11-19 13:19:43林若虹邓嘉超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贫困生韧性挫折

■林若虹 崔 佳 邓嘉超/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一、前言

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主要偏重于“物质”层面“助人”,以缓解经济生活压力为主,在“精神”层面“助人”较少。“助人自助”才是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但目前激发贫困生自助能力和动力、提供自助平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致使高校资助工作负担沉重,久久不能打开新局面。因此,促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由“助人”向“自助”转变才是做好该项工作的根本,而探索和拓宽提升贫困生自助能力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概况

高校扩招以来,贫困生人数在学生群体中的比重增加,贫困生群体在校园学习生活中,主要面临的是家庭经济困难所带的物质方面的压力,还有因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和就业压力等问题,大多数表现出焦虑、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政府和高校为此出台了系列相关资助政策,但这些主要停留在经济方面的支持,而对于精神支持和心理帮扶则明显存在不足。越来越多的贫困生渴望生存发展能力的获得,实现自身发展以达到从根本上的改变成长发展困境。积极心理资本的核心概念,是把能够引发个体产生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都划入资本范畴,如自信,并不属于可投入再生产的物质或经济财富,但有助于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1]通过积极心理资本理念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有效结合,对贫困生个体心理资本的投资与开发,以增强其自我意识、促进其自身发展,进而促进贫困生自信心的成长。

三、开发积极心理资本对高校贫困生自助能力的效用

(一)积极心理资本

积极心理资本(简称心理资本)的概念,是Luthans等人于2004年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的框架下所提出的,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四个核心成分: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和希望。[2—3]其中,自我效能是指个体有胜任任务的自信,能面对挑战并力争成功;乐观是指个体具有积极的归因方式,并对现在和未来持积极态度;韧性是指个体能从逆境、挫折和失败中快速恢复过来,甚至积极转变和成长;希望则是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预定目标的积极动机状态。[4]积极心理资本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形成。

(二)开发积极心理资本对贫困生自助能力的积极作用

根据心理学理论,生存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立自强能力及个人自我保护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高校贫困生为改善自身经济状况所应培养和具备的。[5]积极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我们应该加以有效开发,促进贫困生自助能力的成长。

1、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自助信心

高校贫困生的自我效感能往往较低,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对生活学习各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因此,在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自信心,增强贫困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贫困生积极自信地面对家庭经济条件和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

2、培养乐观心态,消除自助忧虑

众所周知,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面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业就业压力、人际情感偏低等各方问题,使他们倍感负担沉重,容易紧张焦虑和焦躁不安,严重影响着他们自助心理和自助行为。只有培养培养贫困生的乐观心态,消除自助忧虑,强化他们对自助效果的期待,才能真正促成贫困生的自助行为的养成。

3、提升韧性,化解自助挫折

由于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差异,高校贫困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在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均较弱,相对而言比较自卑、焦虑、压抑、脆弱和敏感。而具有高度韧性的贫困大学生,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怨天尤人,而是通过对逆境的反思,赋予生命意义和价值,形成关于生命、目标及其轻重缓急的人生哲学。韧性能够帮助一个人成长,增强自身优势。[6]因此,通过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提升贫困生的韧性,增强他们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毅力,接纳自助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并学会在挫折中成长。

四、运用积极心理资本拓宽贫困生自助能力提升路径

福利经济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曾提出,个人有实质性的自由去选择其认为有价值的生活的能力,他认为贫困实际上是个人能力的不足或者个人拒绝使用这种能力,可见贫困与能力是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的。而大学生的能力,是指在大学学习阶段,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指导下,完成学业、奠定成长成才基础活动所具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实际技能。[7]既然如此,积极探索提升贫困生的自助能力,对贫困生的健康全面成长意义重大,也有助于高校资助工作更为有效开展。

(一)用好心理健康课程调整贫困生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主阵地,对于贫困生而言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充分而有效地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特性,调整贫困生原有的自我认知,改善其思维模式,引导其关注自我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课程教学中重视个人价值和人文关怀,培养贫困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勇于面对和承担自身所面临的困难。

(二)通过心理行为训练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助工作应当注重贫困生潜能开发,激发内在驱动力由“他助”转向“自助”,切实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心理行为训练是综合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创设情境,借助团队协作的力量,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通过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和把握自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看待困难与挫折,增强了学生经受考验、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8]贫困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强化贫困生积极心理资本,才能有效地提高其积极心理素质。

(三)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增进贫困生积极情绪体验

开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重要的是帮助贫困生恢复自信。在资助工作中应当重视营造良好环境,增进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帮助贫困生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体验人性的善良与温暖,从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二是营造包容支持的实践环境,帮助贫困生勇敢走出人生第一步,努力尝试和做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每一个挑战,从而体验努力和成功的快乐;三是营造有希望未来的环境,帮助贫困生做好学习和职业生涯等规划,让他们看到希望,重塑信心,促进其在多方实践中实现“自助”。

猜你喜欢
贫困生韧性挫折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6
挫折使我更坚强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 03:15:08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20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特别文摘(2016年15期)2016-08-15 22:04:26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学习月刊(2015年17期)2015-07-09 05:40:30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